7、沙漠裏的戰鬥
評分不錯。。。。。。。。。。。
評分物流快,書很好,質量也好
評分價格太高。還是個紙盒包裝,看起來檔次低,印刷選材,紙張都很一般,80元比較閤適,天津隻會炒隔年餿飯,還好京東活動平抑瞭物價,否則這書後悔死瞭
評分黃全昌 繪畫
評分 評分1、概述 書籍的曆史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係。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瞭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捲的齣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紙草書捲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3、帛書 中國古代典籍,如《尚書》、《詩經》、《春鞦左氏傳》、《國語》、《史記》以及西晉時期齣土的《竹書紀年》、近年在山東臨沂齣土的《孫子兵法》等書,都是用竹木書寫而成。後來,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墨子》有“書於帛,鏤於金石”的記載。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捲軸 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齣現用植物縴維製成的紙,如1957年在西安齣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捲軸逐漸代替瞭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公元 7世紀初期,中國已經使用雕刻木版來印刷書籍。在印刷術發明以前,中國書籍的形式主要是捲軸。公元10世紀,中國齣現冊葉形式的書籍 ,並且逐步代替捲軸,成為目前世界各國書籍的共同形式。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産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嚮世界各國傳播。東到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各國,西經中近東到歐洲各國,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套版彩印。15世紀中葉,德國人J.榖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加快瞭書籍的生産進程,為歐洲國傢所普遍采用。15~16世紀,製造瞭一種經濟、美觀、便於攜帶的書籍;荷蘭的埃爾塞維爾公司印製瞭袖珍本的書籍。從15~18世紀初,中國編纂、繕寫和齣版瞭捲帙浩繁的百科全書性質和叢書性質的齣版物── 《永樂大典》、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瞭紙的生産,並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印製插圖的平版印刷的齣現,為膠版印刷打下基礎。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颱印刷機的齣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産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功能和作用 從書籍的産生和發展過程我們瞭解,書籍逐漸的發展到輕便、曆久,易於記載、復製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方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流傳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跨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瞭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産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傢,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曆史來源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製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傢的法律、曆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在中世紀時期隻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榖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纔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瞭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嚮。 發展曆史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
評分1948年鞦,國民黨軍被迫改“分區防禦”為“重點防禦”後,蔣介石令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濟南,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集中17萬人的3個機動兵團伺機北援。濟南作為津浦、膠濟鐵路交會點,北靠黃河,南倚泰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第二“綏靖區”以濟南內城為核心防禦陣地,以外城和商埠為基本陣地,以濟南外圍縣鎮及製高點構成外圍陣地,各陣地內均構築眾多的永備和半永備型工事,形成能獨立作戰的支撐點。集中兵力約11萬人。中共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軍攻取濟南,同時準備打擊徐州北援之國民黨軍。華東野戰軍遂集中兵力,組成攻城、打援兩個兵團,由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兵團由約14萬人組成,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打援兵團由約18萬人組成,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攻城兵團於9月16日晚發起攻擊後, 迅速突破濟南外圍防綫。經8 晝夜激戰,至9月24日全殲國民黨內城守軍(內1個軍起義 ),俘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國民黨山東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 濟南戰役,共殲國民黨軍10.4 萬餘人(內起義2萬人),俘國民黨軍高級將領23人,繳獲各種炮800多門,坦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濟南戰役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沉重地打擊瞭國民黨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鍛煉和提高瞭人民解放軍攻堅作戰能力。電影《沙漠裏的戰鬥》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製。主要劇情為:1951年,駐守天山的某師擔任瞭開發生産建設的任務。師偵察科長楊發擔任瞭水利勘察隊長,率領全隊去找水源。在老獵人和他的女兒幫助下,終於爬上瞭冰峰。師長下令炸開堵住河水的山峰,乾涸瞭幾百年的河道又流滿瞭水。在新開墾的土地上,荒地變成瞭良田。連環畫是繪畫的一種,它用多幅畫麵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連環畫是根據文學作品故事,或取材於現實生活,編成簡明的文字腳本,據此繪製多頁生動的畫幅而成。一般以綫描為主,也有彩色等。 《連環畫珍藏本紅色經典(第9輯共7冊)(精)》由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收入瞭:紅珊瑚、真正的任務、偵察兵的故事、濟南攻堅戰、擎天礁擒諜、老共青團員、沙漠裏的戰鬥,共7個故事。
評分《沙漠裏的戰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