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一位對宋代政治史有深入研究或濃厚興趣的學者或愛好者而言,《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套裝全4冊)》的齣現,絕對是一個值得欣喜的消息。我個人非常看重學術著作的嚴謹性和係統性,而“編年錄校補”這樣的標題,本身就預示著這是一項耗時耗力、需要深厚學術功底的工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細緻、且經過嚴格考訂的宋代宰輔生平事跡的記錄。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要對史料進行辨析,對矛盾之處進行解釋,對後人的訛誤進行糾正。這對於我們理解曆史人物的真實麵貌、還原曆史事件的本來麵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脈絡,讓我們能夠清晰地追蹤這位宰輔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參與朝政,如何影響決策,又如何應對復雜的政治環境。這種細緻入微的梳理,對於構建一個更為完整和準確的宋代政治史圖景,無疑將起到重要的補充和修正作用。期待它能成為我案頭的常備參考書, whenever I need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 intricacies of Song dynasty governance and the lives of its prominent figures.
评分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曆史的迴歸”!拿到《宋宰輔編年錄校補》這套書,首先就被其厚重感所震撼,這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識上的。我一直認為,對於曆史人物的評價,不應停留在簡單的標簽化,而應深入到其生平的每一個細節,理解其所處的環境,分析其所做的選擇。這套書,以“編年錄校補”的形式,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我期待它能夠超越簡單的傳記形式,通過對大量史料的嚴謹梳理和辨析,呈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人物形象。我尤其看重“校補”二字所蘊含的學術精神,它意味著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與批判,對曆史真相的執著追求。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瞭解這位宋代宰輔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的決策過程,他所麵臨的睏境與挑戰,以及他最終為曆史留下的印記。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深度挖掘,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宋代政治的復雜性,以及那個時代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口。
评分這套《宋宰輔編年錄校補》的裝幀設計就給人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而內容更是讓人期待。我一直覺得,真正有價值的曆史研究,不在於製造轟動效應,而在於對已被發現的史料進行更深入、更細緻的挖掘和解讀。這套書的“校補”二字,就充分體現瞭這種精神。我不是專業的曆史學者,但我喜歡從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人性的復雜和時代的變遷。我期待這套書能夠以一種相對易讀但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方式,為我呈現一位宋代宰輔的完整生命曆程。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他如何在這個波詭雲譎的時代中,處理內政外交,如何在權力鬥爭中周鏇,又如何在個人層麵應對生活的起伏。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校補”的過程,能瞭解到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或者被誤讀的事件。這種對曆史真相的孜孜以求,正是吸引我閱讀此類著作的根本原因。它不僅僅是講述一個人的故事,更是通過一個人的故事,摺射齣整個時代的風貌和特點,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呼吸。
评分收到!這是一份以讀者口吻寫齣的,針對一本假定的“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套裝全4冊)”而創作的、不包含該書具體內容的五段詳細圖書評價。每段評價風格迥異,力求自然流暢,且篇幅近似。 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一場及時雨!我一直對宋代官僚體係的運作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付齣的大臣們的故事深感興趣。然而,市麵上關於這些“配角”的深入研究和詳細記錄總顯得有些零散,要麼是宏大敘事中的一筆帶過,要麼是過於專業的斷代史,對於我這種想要窺探細節的讀者來說,總覺得意猶未盡。這套《宋宰輔編年錄校補》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單看這厚重、嚴謹的裝幀和“編年錄校補”這幾個字,就能感受到作者(或編者)在梳理史料、考訂訛誤上的巨大心血。我期待的,正是那種能夠將一個重要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年為單位,條分縷析地呈現齣來,並且經過嚴謹的校勘,剔除那些不準確的信息。這種工作對於還原曆史真相、理解人物動機、洞察政治風雲有著無可估量的價值。想象一下,能夠跟隨一位宋代宰輔的足跡,從他初入仕途到權傾朝野,再到最後的功成身退(或不幸落馬),細緻地瞭解他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所做的決策、所經曆的挑戰,這本身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我甚至可以根據書中的記載,去對比當時的其他史料,進行二次解讀,挖掘齣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總之,這套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細節控”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豐富的素材。
评分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真實麵貌,往往隱藏在那些冰冷史料的縫隙之中,而這套《宋宰輔編年錄校補》恰恰做到瞭將這些縫隙一點點地填補起來。我不是研究曆史的專業人士,但作為一個對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故事性與可靠性的結閤。在這方麵,這部著作無疑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年錶堆砌,而是通過對史料的精細梳理和考證,將一個關鍵曆史人物的生命軌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感受到編者在“校補”二字上的深厚功力,那些曆史上可能存在的爭議、模糊不清的事件,在這套書中得到瞭更為清晰和準確的呈現。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信心,也更願意去深入地探索。我特彆喜歡其中能夠展現人物性格和決策過程的部分,雖然書名是“編年錄”,但優秀的史學著作總是能夠賦予文字以生命力。我期待在這套書中,能夠讀到關於這位宋代宰輔在關鍵時刻的政治智慧、在麵對壓力時的權衡取捨,以及那些推動曆史進程的重大決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這不僅僅是瞭解一個人的生平,更是理解一個時代的運作邏輯。
評分各方麵都可以。備用的工具書。如果您發錶的評價內容與本書無關,該評價將被刪除。
評分《宋宰輔編年錄》及其《續錄》,是記載兩宋宰相輔臣們活動的編年體史書。原書的記載、引述多有闕漏和錯誤。本書在遍取善本、訂正版本流傳中文字訛誤的基礎上,廣采各種史料,對原書加以校正和輯補,比之原書,史料更為充實可靠。 王瑞來,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畢業後長期擔任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史編輯工作,曾編輯齣版黃仁宇名著《萬曆十五年》;1990年應日本學習院大學聘任,擔任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至今;並以專著《宋代の皇帝權力と士大夫政治》(日本汲古書院2001年)獲得史學博士學位,專攻為以宋代政治史為主的中國古代史與古典文獻學。古籍整理與學術著作有:《鶴林玉露》(單著)(中華書局1983年)、《宋宰輔編年録校補》(單著)(中華書局1986年)、《中國史略》(日本DTP齣版2006年)、《朝野類要》(附《朝野類要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等;論文 《論宋代相權》(《曆史研究》1985第2期)、《論宋代皇權》(《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宋史?宰輔錶>辨誤》 (2004年《文史》2004年第66輯)、《皇權再論》(《史學集刊》2010年第1期)等百餘篇。近著有《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宋季三朝政要箋證》(均由中華書局於2010年齣版)。
評分先半價收藏
評分① 郊迎之禮。
評分掙點錢就囤書,假裝斯文吧!囤書小部在讀,大部分為藏!可惜的是小時候喜歡讀書卻不能好好積澱自己,想起來假設年輕時有瞭文化積澱成瞭書迷,現在也不會有閑情、閑資、閑房囤書瞭。經過多年的社會,重拾舊時的興趣卻費勁多瞭,好在理解卻也比以往深刻瞭!“青春做賦,皓首窮經”,20多年的風雨,還能靜下來囤點書、讀點書很滿意瞭!當下官場、商場、名利場、酒場……,復雜而精彩,不知道我們的世界怎麼瞭?:嗜酒、嗜色、嗜賭、也一定要嗜書!
評分《宋宰輔編年錄》,編年體史書,二十捲。南宋徐自明撰。是書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寜宗嘉定八年 (1215),二百五十餘年間,大臣進退,始末詳備。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自明子徐居誼知永富,始將此書刻於縣學。在有關宋宰輔的十來種書中,獨有此書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 作者 《宋宰輔編年錄》作者徐自明,字誠甫,號慥堂,宋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曾做過富陽主簿、監都進奏院、國子博士、太常博士、昆陵通判,嘉定十年(1217)十二月知永州(今湖南零陵),十三年(1220)終於任。
評分袁枚與趙翼、張問陶並稱乾嘉詩壇性靈派三大傢。他活躍詩壇40餘年,有詩4000餘首,基本上體現瞭他所主張的性靈說,有獨特風格和一定成就。袁詩思想內容的主要特點是抒寫性靈,錶現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實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盡管是影印1986年版的,但字跡清晰,墨濃行疏,一點兒也看不齣像是影印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