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胡适文选 | 其他参考信息 | 朱自清评 |
| 作者: | 胡适 著 朱自清 评 | 开本: | 32开 |
| 定价: | 58 | 页数: | 448页 全2册 |
| ISBN号: | 9787503441585 | 印刷时间: | 2017年4月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2 |
编辑推荐
★《胡适文选》这部书不但是文学史,还可算是一部中国文学名著选本。
★本书选择了胡适精辟观点的一些文章,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社会学、文学、哲学、史学等几个方面均有精彩的见地,读来痛快淋漓,绝对让你大呼过瘾。
★胡适是中国人的济世明灯,不读胡适,无以知文明之所在。想了解胡适,想更接近胡适的思想,这本书不仅是入门读物,而且还是胡适钦定自选的普及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三集《胡适文存》的选本,选者是胡先生自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二年二月三版。本篇便根据三版的本子。本书后方少见,究竟已经出到几版,现在还不能查出。
这部选本是特意预备给少年人读的,朱自清就对《胡适文选》大加赞扬,认为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并亲自撰写长达2万字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在《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本书将《胡适文选》全本与朱自清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成集,代表了胡适先生各方面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展现了胡适思想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产生的影响。
目录
朱自清:《胡适文选》指导大概 1
叶圣陶:《读书指导》后记 43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45
第一组泛论思想的方法
演化论与存疑主义 64
杜威先生与中国 73
胡适:杜威论思想 77
问题与主义 87
新 生 活 103
新思潮的意义 106
第二组论人生观
《科学与人生观》序 118
不朽 139
易卜生主义 150
第三组论中西文化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172
漫游的感想 187
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203
第四组代表我对于中国文学的见解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212
《尝试集》自序 231
文学进化观念 251
国语的进化 259
文学革命运动 277
《词选》自序 296
第五组代表我对于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304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322
《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334
附录一跋《〈红楼梦〉考证》 381
附录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392
治学的方法与材料 426
朱自清:《胡适文选》指导大概
本书是三集《胡适文存》的选本,选者是胡先生自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二年二月三版。本篇便根据三版的本子。本书后方极少见,究竟已经出到几版,现在还不能查出。这部选本是特意预备给少年人读的,胡先生自己说得明白:
我在这十年之中,出版了三集《胡适文存》,约计有一百四五十万字。我希望少年学生能读我的书,故用报纸印刷,要使定价不贵。但现在三集的书价已在七元以上,贫寒的中学生已无力全买了。字数近百五十万,也不是中学生能全读的了。所以我现在从这三集里选出了二十二篇论文,印作一册,预备给国内的少年朋友们作一种课外读物。如有学校教师愿意选我的文字作课本的,我也希望他们用这个选本(《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面[])。
这个选本里二十二篇论文代表胡先生各方面的思想。
他顾念少年学生的财力和精力,苦心的从三集文存里选出了这二十二篇足以代表他的各方面的思想的论文,成为这部文选,给少年学生作课外读物,并希望学校教师选他的文字作课本的也用这个足以代表他的思想的选本。预备给少年学生读的书虽然不算少,好的却不多。本书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现在我们介绍给高中学生,作为略读的书。书中论文,除第五组各篇有些也许略略深些之外,都合于高中学生的程度,相信他们读了可以得着益处。全书约二十二[]万字。
胡先生名适,号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今年五十岁。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大思想家杜威先生的学生。回国后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多年,先后办《新青年》杂志,《每周评论》,《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等。现任驻美大使。他有一本《四十自述》(原由新月书店出版,版权现归商务),是一本很有趣味的自传,可惜没有写完就打住。他的著作很多,这里只想举出一部分重要的,高中学生可以看懂的。《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亚东版),包括各方面的论文,是本书的源头。《中国古代哲学史》(原名《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商务)是第一部用西洋哲学作“比较的研究”(参看三三二至三三四面)而写成的中国哲学史。《白话文学史》上卷(新月版,现归商务)是第一部专叙近于白话的文学的中国文学史。《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诗集。这些都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著作,影响非常广大。还有他翻译的《短篇小说》(亚东版),也有广大的读众;差不多每种国文教科书都选了的《最后一课》和《二渔夫》,便出在这个译本里。
胡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新青年时代他的影响最大。文学革命,他可以说是主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存》)实在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号角。在那篇论文里,他提出了他的“八不主义”(参看一九三至一九四面,又二三五至二三六面),是单从消极的破坏的一方面下手(一九三面)。后来又作《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见本书)。但“这篇文章名为‘建设的’,其实还是破坏的方面最有力”(二八七面)。胡先生说过:“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 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谈新诗》第二段,《文存》)。解放正是消极的破坏的工作。胡先生的大成功就在他的破坏的工作达到了那解放的目的。胡先生又是思想革命的一员大将。他用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五七面); 他拥护科学,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颂扬西洋的近代文明(参看《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第二段、第三段)。这里建设的比破坏的多。可是他的最大的建设的工作还在整理国故上。《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以及许多篇旧小说的考证,都是“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六七面)。这些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给了一道新的光。胡先生“认定民国六年以后的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再造中国文明”(《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四面,参看正文六八面),以上种种便是他对于再造文明的贡献。但是他从办《努力周报》起,实际政治的兴趣渐渐浓厚。那时他的朋友有反对他的,有赞成他的。他曾经写过一篇《我的歧路》(《文存》二集),说明他的政治的兴趣不致妨碍他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不过《努力周报》还附刊《读书杂志》,《独立评论》却差不多是纯粹政治性的刊物,他显然偏向那一条路了。现在作了驻美大使,简直是在那一条路上了。他在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方面的功绩,可以说已经是不朽的;对于实际政治的贡献,目前还难于定论。
本书开端是《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先生专给本书写的。他说:
我选的这二十二篇文字,可以分作五组。
第一组六篇,泛论思想的方法。
第二组三篇,论人生观。
第三组三篇,论中西文化。
第四组六篇,代表我对于中国文学的见解。
第五组四篇,代表我对于整理国故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为读者的便利起见,我现在给每一组作一个简短的提要,使我的少年朋友们容易明白我的思想的路径。(一至二面)
读本书的自然该从这一篇入手。胡先生在第一段里道:
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 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三面)
科学方法是胡先生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他用科学方法评判旧有的种种思想学术以及东西文化,“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结果便是他的文存,哲学史,文学史等。—他创作白话诗,也是一种实验,也是“科学的精神”;这是他的“文学的实验主义”(正文二三二面)。他又说作诗也得根据经验,这是他的“诗的经验主义”(见《尝试集》里《梦与诗》的跋语)。在他,科学的精神真可以算得“一以贯之”。他编选这部书的用意,在篇尾说得很明白:
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斯、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这个“不受人惑的方法”便是科学的方法,也便是赫胥黎和杜威先生所教人的。
赫胥黎教人怎样怀疑。怀疑是评判的入手处。胡先生在《新思潮的意义》里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
一、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二、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三、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 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 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五七面)
这是怀疑,这是“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存疑和怀疑不同,但“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的态度是从赫胥黎的存疑主义来的。胡先生道:
达尔文与赫胥黎在哲学方法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存疑主义”。存疑主义这个名词,是赫胥黎造出来的,直译为“不知主义”。孔丘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话确是存疑主义的一个好解说。但近代的科学家还要进一步,他们要问,“怎样的知,才可以算是无疑的知?”赫胥黎说,只有那证据充分的知识,方才可以信仰,凡没有充分证据的,只可存疑,不当信仰。这是存疑主义的主脑。(《演化论与存疑主义》,七面)
又道:
赫胥黎是达尔文的作战先锋,从战场上的经验里认清了科学的唯一武器是证据,所以大声疾呼的把这个无敌的武器提出来,叫人认为思想解放和思想革命的唯一工具。自从这个“拿证据来”的喊声传出以后,世界的哲学思想就不能不起一个根本的革命—哲学方法上的大革命。于是十九世纪前半的哲学实证主义就一变而为十九世纪末年的实验主义了。(同上,一二面)
杜威先生教人怎样思想。胡先生在《杜威先生与中国》里特别指出:
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他的哲学方法,总名叫做“实验主义”。(一四面)
实验主义是存疑主义的影响所形成,它和存疑主义可以说是一贯的。杜威先生的实验主义分开来可作两步说:
一、历史的方法— “祖孙的方法”他从来不把一个制度或学说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总把他看作一个中段: 一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孙。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这个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是很忠厚宽恕的,因为他处处指出一个制度或学说所以发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历史的背景,故能了解他在历史上占的地位与价值,故不致有过分的苛责。一方面,这个方法又是最严厉的,最带有革命性质的,因为他处处拿一个学说或制度所发生的结果来评判他本身的价值,故最公平,又最厉害。这种方法是一切带有评判精神的运动的一个重要武器。
二、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方法至少注重三件事: (一)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二)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三)一切学说与理想都须用实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第一件—注意具体的境地—使我们免去许多无谓的假问题,省去许多无意义的争论。第二件—一切学理都看作假设—可以解放许多“古人的奴隶”。第三件—实验—,可以稍稍限制那上天下地的妄想冥想。实验主义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步步有智慧的指导,步步有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一四至一六面)
胡先生提出“特别主张的应用是有限的,方法的应用是无穷的”(一六面)。
在《杜威论思想》里,胡先生说“杜威的哲学基本观念是:‘知识思想是人生应付环境的工具’”。“杜威哲学的最大目的,只是怎样能使人类养成那种‘创造的智慧’,使人应付种种环境充分满意。换句话说,杜威的哲学的最大目的是怎样能使人有创造的思想力。”(一九面)“杜威所指的思想……有两大特性。(一)须先有一种疑惑困难的情境做起点。(二)须有寻思搜索的作用,要寻出新事物或新知识来解决这种疑惑困难。”(二○面)“杜威论思想,分作五步说: (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二一面)。胡先生特别指出:
杜威一系的哲学家论思想的作用,最注意“假设”。试看上文所说的五步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步。……我们研究这第三步,应该知道这一步在临时思想的时候是不可强求的;是自然涌上来,如潮水一样,压制不住的;他若不来时,随你怎样搔头抓耳,挖尽心血,都不中用。……所以思想训练的着手工夫在于使人有许多活的学问知识。活的学问知识的最大来源在于人生有意识的活动。使(从)活动事业得来的经验,是真实可靠的学问知识。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不但能增加我们假设意思的来源,还可训练我们时时刻刻拿当前的问题来限制假设的范围,不至于上天下地的胡思乱想。还有一层,人生实际的事业,处处是实用,处处用效果来证实理论,可以养成我们用效果来评判假设的能力,可以养成我们实验的态度。养成了实验的习惯,每起一个假设,自然会推想到他所涵的效果,自然会用这种推想出来的效果来评判原有的假设的价值。这才是思想训练的效果,这才是思想能力的养成。(二八至二九面)
“创造的智慧”、“创造的思想力”主要的得靠“活的学问知识”养成。所以胡先生自己虽然只将赫胥黎、杜威的方法应用在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等等上,但他看见一班少年人跟着他向故纸堆去乱钻,却以为“是最可悲叹的现状”。他“希望他们及早回头多学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术”。他说“那条路是活路,这条故纸的路是死路”(四八九面)。自然科学的知识是“活的学问知识”;从自然界的实物下手,可以造成科学文明,工业世界(参看四八七面)。这便是胡先生所希望再造的文明。
胡先生的科学的精神是一贯的。他所信仰的新人生观(包括宇宙观)便是“建筑在二三百年的科学常识之上的一个大假设”(九四面)。他总括吴稚晖先生的“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在《科学与人生观》里)的大意,加上一点扩充和补充,提出了这个新人生观的轮廓:
一、根据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空间的无穷之大。
二、根据于地质学及古生物学的知识,叫人知道时间的无穷之长。
三、根据于一切科学,叫人知道宇宙及其中万物的运行变迁皆是自然的,自己如此的—正用不着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造物者。
四、根据于生物的科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生物界的生存竞争的浪费与惨酷—因此,叫人更可以明白那“有好生之德”的主宰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五、根据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叫人知道人不过是动物的一种,他和别种动物只有程度的差异,并无种类的区别。
六、根据于生物的科学及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生物及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和演进的原因。
七、根据于生物的及心理的科学,叫人知道一切心理的现象都是有因的。
八、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道德礼教是变迁的,而变迁的原因都是可以用科学方法寻求出来的。
九、根据于新的物理化学的知识,叫人知道物质不是死的,是活的;不是静的,是动的。
十、根据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知识,叫人知道个人—“小我”—是要死灭的,而人类—“大我”— 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为全种万世而生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宗教;而那些替个人谋死后的“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科学与人生观〉序》,九二至九四面)
这种新人生观原可以算得“科学的人生观”,但胡先生“为避免无谓的争论起见”,主张叫他做“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在那个自然主义的宇宙里,在那无穷之大的空间里,在那无穷之长的时间里,这个平均高五尺六寸,上寿不过百年的两手动物—人—真是一个藐乎其小的微生物了。”然而“这个渺小的两手动物却也有他的相当的地位和相当的价值。他用两手和一个大脑,居然能做出许多器具,想出许多方法,造成一点文化”(九四面)。“这个自然主义的人生观里,未尝没有美,未尝没有诗意,未尝没有道德的责任,未尝没有充分运用‘创造的智慧’的机会”(九五面)。
胡先生虽然说小我是要死灭的,“但个人自有他的不死不灭的部分:他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善恶,无论是非,都在那大我上留下不能磨灭的结果和影响。”“我们应该说,‘说一句话而不敢忘这句话的社会影响,走一步路而不敢忘这步路的社会影响。’这才是对于大我负责任。能如此做,便是道德,便是宗教”(《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一至一二面,参看《不朽》)。“这样说法,并不是推崇社会而抹煞个人。这正是极力抬高个人的重要。个人虽渺小,而他的一言一动都在社会上留下不朽的痕迹,……这不是绝对承认个人的重要吗?”懂得个人的重要,才懂得胡先生在《易卜生主义》里所提倡的“一个健全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八面)。这和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并不相反而相成。那文中引易卜生给他的朋友白兰戴的信道:
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实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胡先生说:“这便是最健全的个人主义。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便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上的腐败情形,做一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斯铎曼医生”(《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九面)。他又很带情感的指出:
这个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一面教我们学娜拉,要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个人,一面教我们学斯铎曼医生,要特立独行,敢说老实话,敢向恶势力作战。少年的朋友们,不要笑这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的陈腐思想! 我们去维多利亚时代还老远哩。欧洲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同上,九至一○面)
这也是胡先生所希望再造的文明。
胡先生思想的间架大概如此。存疑主义和实验主义是他的方法论,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他的人生观。但他不是空谈外来进口的偏向纸上的主义的人,他说主义应该和实行的方法合为一件事。他做到了他所说的。他指出:
凡“主义”都是应时势而起的。某种社会,到了某时代,受了某种的影响,呈现某种不满意的现状。于是有一些有心人,观察这种现象,想出某种救济的法子。这是主义的原起。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后来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便用一二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张,所以叫他做“某某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问题与主义》,三三至三四面)
他曾在《每周评论》里说过,“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又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种情形有什么意义,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三一至三二面引)。所以他劝人:
多研究些具体的问题,少谈些抽象的主义。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问题与主义》,五○面)
在《新思潮的意义》里,胡先生曾说新思潮的手段有两项:“一方面是讨论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前者是研究问题,后者是输入学理”(五九面)。但是“新思潮运动的最大成绩差不多全是研究问题的结果。新文学的运动便是一个最明白的例”(六二面)。而“从研究问题里面输入的学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对于学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学理的影响。”所以他希望新思潮的领袖人物“能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能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功夫,能用研究问题的功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六四面)。他说“再造文明的下手工夫,是这个那个问题的研究。再造文明的进行,是这个那个问题的解决”。“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六八面)。胡先生的贡献,大部分也在问题的研究上。文学革命是一些具体问题,整理国故也是一些具体问题,中西文化,问题与主义,都是一些具体问题。他讨论问题与主义,只因“当时(民国八年)承‘五四’‘六三’之后,国内正倾向于空谈主义”(《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五面)。这问题“是与许多人有密切关系的”(六二面)。他讨论中西文化,也只为“今日最没有根据而又最有毒害的妖言是讥贬西洋文明为唯物的,而尊崇东方文明为精神的”(一三九面)。他说:
这本是很老的见解,在今日却有新兴的气象。从前东方民族受了西洋民族的压迫,往往用这种见解来解嘲,来安慰自己。近几年来,欧洲大战的影响使一部分的西洋人对于近世科学的文化起一种厌倦的反感,所以我们时时听见西洋学者有崇拜东方的精神文明的议论。这种议论,本来只是一时的病态的心理,却正投合东方民族的夸大狂;东方的旧势力就因此增加了不少的气焰。(《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三七面)
胡适先生的学问,真是跨越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拿到这本《胡适文选》,光是“胡适亲自编订”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一个人一生学问的沉淀,能被自己审视、挑选、集结成册,这本身就是一种学问的升华。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学者,不仅在于其创造性的贡献,更在于其对自身思想体系的梳理和传承。这本《胡适文选》,想必就是胡适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学术地图,指引我们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他最核心、最闪耀的思想火花。 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被定位为代表其“学术五大方向成就”。这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胡适先生的多元学术涉猎感到惊叹,从哲学、史学到文学,他似乎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他究竟是如何在这些领域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这“五大方向”究竟是哪些?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共同构建起胡适学术思想的宏伟大厦?这本选集,能否如同解剖学家一般,为我们一一揭示这些关键的学术关节?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五大方向的成就,是如何在胡适先生的笔下,转化为具体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的。 而且,当看到“朱自清点评推荐”时,我更加确信了这本书的价值。朱自清先生,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学术史上的巨匠。能够获得他的“点评推荐”,足以说明这本《胡适文选》在当年乃至现在,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阅读价值。我很好奇,朱自清先生是如何评价胡适的这五大方向的?他又是如何看待胡适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这种跨时代的学术对话,想想都让人激动。我期待着,通过朱自清先生的推荐语,能更深入地理解胡适先生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在学术界获得的崇高评价。 拿到手,翻开书页,那厚实的纸张,精美的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经典的敬畏。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依然笔耕不辍,求索真理的身影。这本《胡适文选》,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思想光芒。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些经过胡适先生亲自挑选的文章,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思想的脉络,理解他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一本好的文选,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学术性,更在于其可读性。我希望这本《胡适文选》能够将艰深的学术理论,用相对平易近人的语言呈现出来,让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发。我期待着,在阅读中,能够遇到那些振聋发聩的观点,那些引人深思的论证,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文字。这本书,将是我探索胡适先生学术世界的一把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它,去领略他思想的深度,去感受他学问的魅力,去理解他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评分《胡适文选》,听到这个名字,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和思想的睿智扑面而来。 “胡适亲自编订”这几个字,实在是太有分量了,它意味着这本书并非是后人随意摘选的集子,而是胡适先生本人对自己学术成就的一次高度浓缩和精心提炼。这种“亲手打磨”过的成果,往往能最直接、最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核心思想和学术追求。我一直觉得,一个学者能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探索进行如此精心的梳理,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学识和智慧的体现。这本选集,在我看来,就是胡适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学术名片”。 而“代表其学术五大方向成就”这一描述,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胡适先生的学术领域非常广泛,涉猎之深,让人惊叹。但究竟是哪“五大方向”,又是如何构成他完整的学术版图的?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谜团。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他对这五大方向的详细阐释和精选代表作,从而能够系统地、立体地理解他学术思想的体系性、开创性和前瞻性。这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成就,更是洞察一个时代学术发展的脉络。 再者,“朱自清点评推荐”的加入,更是让这本书的光芒更加耀眼。朱自清先生,作为民国时期另一位学界巨擘,他的眼光和评价,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能得到他的“点评推荐”,足以证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我非常期待能一睹朱自清先生的点评,想知道他是如何解读胡适的学术成就,又是如何评价他所代表的“五大方向”。这种同代大家之间的学术对话,本身就极具看点,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胡适思想的窗口。 拿到书,翻开扉页,那股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都让我倍感亲切。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在书桌前孜孜不倦的身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思想巨匠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源头的追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胡适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那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深刻见解。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胡适文选》,能够真正地走进胡适先生的学术世界,理解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他学术研究的核心脉络。这本书,将是我个人学术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汲取知识的养分,并激励我在学术的道路上,也能秉持求真、求实的精神,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评分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巍峨感。 《胡适文选:胡适亲自编订文选》——“亲自编订”这四个字,就说明了这不是泛泛而谈的选集,而是经过作者本人精挑细选、去芜存菁的精华。这对于一个读者来说,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别人眼中的胡适,而是胡适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核心的部分。我一直认为,一个学者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果进行审视和总结,是极其难得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和智慧。想象一下,胡适先生坐在书桌前,一页一页地翻阅自己的作品,思考着哪些才是最能代表他学术追求的篇章,哪些又是能引领后来者方向的“灯塔”。这过程本身就充满着学术的温度和历史的价值。 而“代表其学术五大方向成就”,更是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胡适先生的学问,在很多人看来是广博的,是多领域的。但究竟是哪五大方向,又是如何在他那里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的,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解开这个学术谜团的钥匙。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清晰地认识到胡适先生在这些关键领域的突破和贡献,理解他学术思想的体系性,以及他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学者的成就,更是理解一个时代的学术脉络。 更让我惊喜的是“朱自清点评推荐”。朱自清先生,在文学界和学术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与胡适先生是同一时代的大家,对胡适的学术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能得到他的推荐,足以证明这本书的分量。我非常期待看到朱自清先生的点评,想知道他是如何解读胡适的这“五大方向”,又是如何评价这些学术成就的。这种跨越时代的学术交流,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让我们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胡适的思想。我甚至可以想象,朱自清先生在推荐时,一定是对胡适的学术思想有着高度的认同和赞赏,否则怎会如此郑重推荐?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也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打开书本,字里行间,都仿佛弥漫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求索精神和学术风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聆听胡适先生的思想回响,去感受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去领略他那“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精神。这本文选,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场与学术大师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中国现代学术思想源头的探寻。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胡适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在书中找到那些奠定中国现代学术基础的 seminal works,也期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胡适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的远见卓识。这本书,必将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珍宝,也是我学术探索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引。
评分拿到《胡适文选》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胡适亲自编订”这几个字。 这意味着,眼前的内容,是胡适先生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精髓的结晶。这是一种高度的自觉,也是一种对自身学术生涯的总结。要知道,一个学者的思想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能够由作者本人亲自挑选、编排,这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最权威的入口,去理解他一生学术追求的核心。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思想,需要有清晰的脉络和精炼的呈现,而一本作者亲手编订的文选,恰恰能满足这种需求。 “代表其学术五大方向成就”更是直击我的痛点。胡适先生的学问,横跨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精神,影响深远。但我总觉得,他这些领域的成就,是如何在一个思想家的体系中被整合起来的?这“五大方向”究竟是哪五项?它们又以何种方式体现了胡适先生的学术高度?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系统地、全面地认识胡适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了解他思想体系的骨架和血肉。 更让我惊喜的是“朱自清点评推荐”。朱自清先生,同样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璀璨明星,他的学识渊博,文笔优美。能获得他的推荐,足以说明这本选集在当年乃至今天,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我非常好奇,朱自清先生是如何看待胡适先生的这五大成就的?他的点评,是否能从一个与胡适并肩的大家视角,为我们揭示胡适思想的独特之处和深远意义?这种跨越时代的学术评价,本身就充满了阅读的价值和历史的厚重感。 拿到书,翻阅扉页,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清香,都让我感到一种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历史信息和学术智慧的“文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胡适先生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求真的探索精神,那种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深切关怀。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与胡适先生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理解他思想的深度,感受他学问的力量。 这本《胡适文选》,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刻的学术探索之旅。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胡适先生在不同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更深刻地把握他学术思想的精髓,并从中获得启发,将这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应用到我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本书,将是我认识和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的重要窗口。
评分这本《胡适文选》,光是“亲自编订”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阅读欲望。 我一直深信,一个思想的巨匠,对自己思想的梳理和呈现,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层层筛选的。这不仅仅是选择作品,更是一种自我审视和自我定位。胡适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之一,其思想体系之庞大、涉猎之广泛,常让人叹为观止。而这本他亲自编订的文选,无疑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最直接、最真诚的学术遗产。这让我感到,我将要接触到的,是胡适先生自己认为最核心、最能代表其学术生命力的精髓。 “代表其学术五大方向成就”,这句话更是直接触及到了我对于胡适先生学术研究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他在不同领域的卓越贡献感到钦佩,但总觉得像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要将这些点连成线,甚至织成一张网,让我们看到他学术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五大方向”究竟是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它们又是如何共同塑造了胡适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拨开迷雾,清晰地展现他学术思想的脉络和深度。 而“朱自清点评推荐”的加入,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更加光辉的色彩。朱自清先生,同样是民国时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文字功底深厚,对学术的见解也独到深刻。能获得他的鼎力推荐,说明这本《胡适文选》不仅在学术内容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文字和思想的呈现上也一定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我非常好奇,朱自清先生究竟是从哪个角度来评价胡适的这五大方向的?他的点评,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来理解胡适的学术贡献?这种两位大家之间的学术对话,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我拿到书时的第一感觉,是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印刷,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知识的敬意。我仿佛能想象到,在那个年代,这样一本集结了大师心血的文选,对于求知若渴的学子来说,将是何等珍贵的宝藏。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不仅能读到“知”的精华,更能感受到“思”的深度,以及“行”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中国现代学术精神的溯源。 对于我而言,一本优秀的文选,不仅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胡适文选》,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胡适先生的学术思想,更清晰地把握他所开创的学术方向,并且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养分,激励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道路上,也能秉持科学的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本书,将是我学术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