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比较实用
评分东西很好,味道一如既往
评分想买这本书很久了
评分昨天送货员趁我下班后偷偷放在单位传达室,今早我一看,NND的,包装纸盒都被雨水淋湿呢,打开一看,这本书一般都被打湿呢,湿粑粑的,有些生气,本想退货的,看在这次京东搞活动有点折扣的份上,先将就着用呢,下次还包装这么简陋,也不防水?该该扣发货员的奖金!
评分不错
评分书不错,结构的。11.1.4.5推行样板制 积极开展样板引路,提高工程的一次成优率,提高整体质量水平,创出建设单位满意的优质工程。现场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通过抓样板,以设计、施工、建设单位共同确认的“样板”作为大面积施工和日后验收的标准和依据,减少施工的盲目性。 11.1.5技术措施 本工程以创区优工程为目标,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施工前技术准备工作,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并做好图纸会审工作。 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现行施工及验收规范,操作规程,以科学指导施工。 对于现浇砼结构,应优化砼配合比设计,采用早强型减水剂,减少用水量达到降低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如我司中标,我司将尽快派员及早开始砼配合比设计及试验工作。 土建和水电安装施工互相配合,预留孔洞、预埋管线按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设置并做好施工记录,避免疏漏返工现象,减少事后凿洞,提高施工质量。 加强测量、定位放线的复核工作,确保轴线、构件几何尺寸及建筑物的垂直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由于土建与水电设备等交叉搭接较多,此项工作尤其应予以重视。 11.2技术难点、常见质量通病及处理办法 1.本工程为现浇框架结构建筑,主要的技术难点有: (1)主体结构中的砌体施工、钢筋砼结构施工等。 (2)装饰工程中的抹灰、饰面层等。 (3)屋面及卫生间防水工程的施工等。 2.通病处理解决办法 易产生的质量通病主要有:施工缝处理不当,砼工程蜂窝、麻面等;砌体工程中的灰缝控制,构造柱拉结筋不合要求等;装修工程中的抹灰空鼓,楼地面工程的砂浆找平层起砂,板块饰面层空鼓,房间不方正等待。 质量通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防治,即针对常见的质量通病,在施工之前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措施及规范要求施工,有关管理人员要加强检查督促,杜绝质量通病的发生。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不断改进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我司要求在该项目的施工中大力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通过活动达到消除质量通病。 11.3施工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1.测量控制的目的: 为了施工过程中有效、准确地控制建筑物的轴线、标高、垂直度情况,确保建筑物的垂直度、标高、几何尺寸符合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2.测量控制的要求: (1)测量过程中提供的各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 (2)测量的全过程必须如实记录各项数据。 (3)测量误差必须控制在以下范围内: 标高: 层高:±3mm; 全高:±15mm 垂直度: 层高:±3mm; 全高:±15mm 3.标高施测中的注意事项: (1)施测标高时,应尽量做到前后视等长,以减少误差。 (2)所用钢尺必须经过检定,量高差时,尺身应铅直并用标准拉力。 (3)后视点和校核点的误差值应控制在2mm以内,并进行平差取中数。各抄平点的最大误差不大于3mm。 (4)当高差超过一整钢尺时,应精确测定出第二条起始标高引测线,作为向上引测的依据,防止误差积累。 4.轴线测设中的注意事项: (1)各主控轴线点或各主控轴线或借线点的两对应点应可通视,减少后视过近和仰角过大而造成的引测误差。 (2)各主控线和校核线应闭合,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否则应重新复核,查明原因。 (3)所用经伟仪等仪器要定期检验校正,架设仪器时一定要严格对中、水平,仪器投测者和定点者用对讲机联系。 5.公司设专职测量员,负责工程的测量工作,专职测量员在现场各分项工长的领导安排下进行测量工作,测量前,各分项工长必须对测量员进行技术交底,提出测量的目的和要求,使测量员弄清图纸的标高和测量,了解和弄清有关标点、墨线的意义,并对测量员的测量结果进行复核,测量完成后,测量工要向工长说明清楚测量结果。严格控制标高、轴线。 11.4土方开挖及回填的注意事项 开挖基坑应注意不得超过基底标高。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自处理。 基坑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 土方开挖宜先从低处进行,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形成一定坡度,以利于排水。 土方回填前应清除坑内的杂物和积水,土方回填要分层进行,要求采用普通粘土或砂土分层夯实,每层都要夯实达到所要求的密实度0.9,分层厚度以200mm为宜,松铺厚度通过试验确定。
评分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书不错,值得买,质量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