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之鉴》由中美资深翻译专家联手打造,众多业内知名人士倾情推荐,分类列举中式英语常见顽疾,全面揭示词语句式典型误区,深入浅出分析大量精选例句,循循善诱教你改正蹩脚表达,即学即用丰富实例巩固记忆,循序渐进熟练掌握地道英语。
《中式英语之鉴》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Joan Pinkham,美国职业翻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 (Barnard College 0f Columbla university),并在美 国著名文理学院明德学院(Midaebury College)获硕士学位。攻读硕士期间获富布赖特(Fulbriqht)奖学金赴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ls)学习。毕业后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总部联络处纽约工作十年,担任双语秘书。之后为自由职业翻译,翻译的很多重要著作和文章受到高度评价。曾在中国的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从事译文修改工作。
姜桂华,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室英文处处长、译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英文版法律汇编译审委员。1962年毕业于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班,1983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进修学习英语。长期从事英语翻译工作,并于2006年获“全国资深翻译家”称号,曾翻译《毛泽东选集》1~5卷,《周恩来选集》上、下卷,《聂荣臻革命回忆录》、1964年-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等,审核《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95-2009)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等英译文。
★《中式英语之鉴》是我向汉英翻译学习者推荐的一本书。该书从母语读者的视角,按英文写作的规则,详细归纳了汉译英中常见但却被多数译者忽视的英文表达问题。如能将作者的建议付诸实施,汉英翻译水平一定会明显提高。我本人从该书中受益匪浅。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 李长栓
★毕生从事英文文字工作使琼·平卡姆成为专治英文语病的专家。《中式英语之鉴》是她在华“行医”八年,针对中国人在使用英语中常犯的“地方病”、 “多发病”所写的一部“药典大全”。
——《北京周报》前社长兼总编辑 汪有芬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译英任务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重要。美国职业翻译家平卡姆集将近十年修改中译英文章的丰富经验和深刻体会编著的《中式英语之鉴》,对于从事中文翻译成英文的专业人员,是不可不读之书。
——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黄友义
★I read Ms。Pinkham’s lessons to the Chinese polishers with great enjoy- ment and admiration。The clarity of her explanations is equaled only by the deftness with which she states the point of the English usages and the simplicity of the revisions made in the faulty sentences。I know of no book as well adapted as hers to the needs of clumsy writers。
——美国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前教务长 Jacques Barzun
To the Reader
Part One: Unnecessary Words
I. Unnecessary Nouns and Verbs
II. Unnecessary Modifiers
III.Redundant Twins
IV.Saying the Same Thing Twice
V. Repeated References to the Same Thing
VI.Summing it All Up
Part Two: Sentence Structure
VII. The Noun Plague
VIII. Pronouns and Antecedents
IX.The Placement of Phrases and Clauses
X. Dangling Modifiers
XI.Parallel Structure
XlI. Logical Connectives
XIII. Summing it All Up
……
Part Three: Supplementary Examples
Key to Exercises
Selected Bibliography
The polisher first deleted “broad,” since the notion of“broad” was implicitly contained in the word “mases。 “ That done, she addressed the main problem, “activelysupport it instead of taking a passive attitude toward it。 “She recognized this as an example of the mirror-image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same thing is stated twice, firstin the positive then in the negative。 Her first impulse was to delete the negative statement,since it added nothing to the meaning。 But this sentenceappeared in a speech by Premier Zhou Enlai, and she wasreluctant to take liberties with it。As an alternative, she looked for a way to change thewording of the negative statement 。so that it would notseem so empty。 Since “instead of taking a passive attitudetoward it” was vague at best, she tried spelling the phraseout to give it more content: “instead of just passively ac-cepting it。 “Now the second clause read “we intellectuals should ac-tively support it, instead of just passively accepting it。”That was an improvement not just because the doublestatement now made a discernible point, but al becausethe two elements were cast in parallel form。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近乎老派的严谨与流畅的完美结合。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他似乎能自如地在典雅的书面语和清晰的日常叙述之间切换,却又丝毫不显突兀或牵强。阅读时,你会发现作者非常注重逻辑的递进和论证的完整性,每一个论点后面都紧跟着充分的例证和深入的剖析,很少有那种含糊其辞或者空泛的议论。特别是当他处理到一些复杂的文化现象时,那种层层剥开、抽丝剥茧的分析方式,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探讨。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时,总能精准地把握分寸,既不会让引文淹没自己的声音,也能有效地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平衡感是许多学者著作中难以企及的。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被其文字的韵律所感染。
评分从内容的编排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设计得极其巧妙,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刻板地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主题模块化的方式,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随时切入任何一个章节进行深入研读,而不会因为跳过前文而感到理解上的障碍。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巧妙地穿插进来的历史小故事或者文化典故,这些“花边”内容绝非可有可无的赘述,而是如同精准的锚点,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牢牢地固定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这种叙事策略有效地避免了纯理论的枯燥感,让原本可能高深莫测的议题变得平易近人。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连接点,体会到作者在整体框架上构建的宏大视野。这套体系化的梳理,无疑为理解相关领域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文化交流与传播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库和思考指南。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面,更进一步探究了“深层动因”,并且在论证过程中体现出了高度的跨学科视野,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学分析。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敏感话题时的那种克制和客观,他没有一味地批判或赞颂,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冷静态度去剖析现象的成因和影响。这种平衡的视角使得全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愉悦感的佳作,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研读,是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标题,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仿佛触摸到了某种厚重的文化积淀。初翻开扉页,那细致入微的排版和选用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出版方对书籍本身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的过渡页,通常会配上一两句与主题相关的、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诗词摘录,这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为接下来的阅读内容设置了一种文化基调。装帧设计上完全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极简或花哨的风格,而是走了一条扎实、内敛的路线,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产生了更高的期待。翻阅的过程中,那种纸张与指尖摩擦的轻微沙沙声,配合油墨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构筑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比冰冷的电子屏幕强太多了。可以说,光是这第一印象,就足以让许多注重阅读仪式感的读者爱不释手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对传统审美的坚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想冲击是相当深远的,它促使我开始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许多习以为常的表达和思维定势。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对错,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文化心理的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形成机制。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许多日常对话中的细微之处开始变得敏感,会不自觉地分析其中的文化底色和潜在的交流障碍。这种“被重塑”的认知过程是渐进且持久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获取,上升到一种思维方法的革新。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鼓励读者自己去开启理解的大门,去探索语言背后的深层哲学。这种启发性远超我阅读同类题材书籍的预期,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
评分打印清晰 很多人推荐 希望可以在翻译中规避这些错误
评分好用不贵,非常满意!
评分很好,发货快,物流也十分快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有du……原来之前练了那么久的高考作文四六级考研作文都写的是Chinglish?学到了
评分好!(此评论虽然才1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赅,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和惨绝人啊7寰7的创造能力,令人佩服佩服,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点睛之笔。)
评分好!(此评论虽然才1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赅,足见评论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和惨绝人啊7寰7的创造能力,令人佩服佩服,再加上以感叹号收尾,实在是点睛之笔。)
评分买了好多书,京东自营信得过,物流超级快,满减很合适~
评分很实用的一本书,英语学习者常见的问题
评分很实用的一本书,英语学习者常见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