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曾有不少人重走玄奘西游路,而阅读本书,其场景历历再现,也犹如沿着斯坦因的足迹在亚洲腹地走了一遍。书中且配备了大量当时拍摄的照片,与今日情形对比,更令人感慨。他所历经的地点,有一些我也曾走过,例如封面照片从喀拉库勒湖眺望“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山前有柯尔克孜人的毡房,其形制与我2005年秋去的时候所见也相差无几。另如额济纳三角洲,一百年前他去时只有200多户土尔扈特蒙古人,由于环境严酷与贫瘠,“他们明显感觉到牧场在一年年恶化,生存条件一天天见困难,见人就不断抱怨”。这一状况也与现在颇为相似,斯坦因以他的职业敏感写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此地与楼兰三角洲的相似性。”——楼兰也是一个因生态恶化而失落的古文明,这种敏锐至今看来仍使人有所共鸣。
评分比较小众的西域学作品之一,一代一路恰逢其时
评分看图片以为是好大一本,结果一看不算厚,价格不贵,不过质量还行,凝聚智慧的书,值得认真读一读,快递给力
评分都是繁体字,看的费劲。比较生涩难读,不建议购买
评分斯坦因1900-1930年间曾四次进入新疆及河西探险,每次都历时两三年之久,《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便是他对这些这几次考古、考察成果所作的总结。虽说是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但却深入浅出,与其说是研究著作,倒不如说是集游记、史地观察、考古笔记于一身的通俗读物,毫不艰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因为斯坦因本来就并不研究艰深的学问,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那些文物,而不是研究他们。在本书中他自己也承认“不懂汉学”(页177),多次表示自己汉语不佳,只会“蹩脚和有限的汉语”(页214),甚至向人学了一些中国话之后才发现那只是湖南官话(页48)。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西域文物发掘的眼力和判断力,更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
评分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
评分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
评分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愿每一本书的流转,在与你相遇后重生。
评分斯坦因这个名字,常使中国人百感交集。一方面他在新疆和河西走廊发现了多个举世震惊的辉煌文物遗存,几乎完全重塑了世人对那个区域历史文明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又以一种帝国主义的作风,掠夺走大量文物。这种对国人而言善恶二重性的最显著事例,就是他1907年在敦煌以不大的代价从藏经洞带走29大箱文物:这一举动本身是海盗式的,流失的文物使中国学者至今痛心,但却因此开创了敦煌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