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5)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法规文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48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29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8
字数:114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X×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65”,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28项。

目录

GB/T 13522—2008 骨质瓷器
GB/T 13530—2008 乙氧基化烷基硫酸钠试验方法
GB/T 13531.1—2008 化妆品通用检验方法pH值的测定
GB 13539.1—2008 低压熔断器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13539.2—2008 低压熔断器第2部分:专职人员使用的熔断器的补充要求(主要用于工业 的熔断器)标准化熔断器系统示例A至I
GB 13539.3—2008 低压熔断器第3部分:非熟练人员使用的熔断器的补充要求(主要用于家用和 类似用途的熔断器) 标准化熔断器系统示例A至F
GB/T 13549—2008 工业氯磺酸
GB 13552—2008 汽车多楔带
68/T 13554—2008 高效空气过滤器
GB/T 13558—2008 氧化镝
GB/T 13561.2—2008 港口连续装卸设备安全规程第2部分:气力卸船机
GB/T 13566.1—2008 肥料堆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疏松堆密度
GB/T 13568—2008 木工机床细木工带锯机术语和精度
GB/T 13569—2008 木工机床平刨床术语和精度
GB/T 13570—2008 木工机床单轴铣床术语和精度
68/T 13571—2008 木工机床单轴钻床术语和精度
GB/T 13572 2008 木工机床二、三、四面刨床术语和精度
GB/T 13575.1—2008 普通和窄V带传动第1部分:基准宽度制
GB/T 13575.2—2008 普通和窄V带传动第2部分:有效宽度制
GB/T 13576.1—2008 锯齿形(3°、30°)螺纹第1部分:牙型
GB/T 13576.2—2008 锯齿形(3°、30°)螺纹第2部分:直径与螺距系列
GB/T 13576.3—2008 锯齿形(3°、30°)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
GB/T 13576.4—2008 锯齿形(3°、30°)螺纹第4部分:公差
GB/T 13579—2008 轮胎定型硫化机
GB/T 13624—2008 核电厂安全参数显示系统的功能设计准则
GB/T 13626—2008 单一故障准则应用于核电厂安全系统
GB/T 13629—2008 核电厂安全系统中数字计算机的适用准则
GB/T 13634—2008 单轴试验机检验用标准测力仪的校准

前言/序言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5)》之外的广阔图景 一、 科技前沿的脉动:超越既有规范的创新实践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5)》无疑是特定历史时期内国家技术规范的权威集合。然而,科技发展从未停滞,尤其在2008年之后,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催生出大量尚未被纳入该汇编的、极具前瞻性的标准实践和行业指南。 1. 信息技术与数据治理的演进: 2008年前后,互联网技术正经历从Web 2.0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转型关键期。在那套标准汇编的框架内,对大数据、云计算架构、物联网(IoT)的安全标准和互操作性要求,尚处于萌芽或非主流阶段。 新兴的云计算服务等级协议(SLA): 随着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国际巨头以及国内云服务商的崛起,针对IaaS、PaaS、SaaS不同层次的服务可靠性、弹性伸缩、数据主权和跨区域备份的细化SLA标准,是当时标准汇编所不覆盖的领域。这些标准更关注敏捷性(Agility) 和弹性(Elasticity),而非传统的固定资产和流程控制。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深化: 汇编可能包含基础的信息安全要求,但对于GDPR(如在国际语境下产生的影响)、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驱动下的精细化数据脱敏技术(如差分隐私)、加密算法的迭代(如后量子密码学的早期探索),以及API接口层面的安全认证规范,是该汇编无法触及的。 人工智能算法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XAI): 随着深度学习在2010年后爆发,对AI决策过程的审计、偏见识别、以及模型可解释性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相关伦理框架和技术标准,如欧盟的AI法案草案所体现的精神,在2008年的标准体系中几乎不存在。 2. 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要求: 2008年,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已提升,但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和深度集成仍在初期。 储能技术(ESS)的集成标准: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标准在持续更新。针对电网级储能系统(Grid-Scale Storage)的并网要求、生命周期管理(LCA)、以及热失控管理(Thermal Runaway Management)的实时监控标准,超出了当时偏重于传统电力接入的标准范畴。 智能电网(Smart Grid)的双向通信协议: 智能电表的普及和配电自动化对实时双向数据流的需求,催生了新的通信协议标准(如基于PLC或先进计量基础设施AMI的标准),这些标准要求实时性和网络韧性,与2008年汇编中可能侧重的静态负荷预测模型有所区别。 二、 现代工业制造的跨界融合:工业4.0的实践蓝图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5)》主要反映了传统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基础。然而,工业4.0的兴起,标志着信息物理系统(CPS)正在重塑制造流程。 1. 工业互联网与OPC UA的普及: 机器到机器(M2M)的语义互操作性: OPC Unified Architecture (OPC UA) 等标准,旨在为不同厂商、不同代际的工业设备提供统一、安全、面向服务的通信框架。这要求标准不仅关注硬件接口,更关注数据模型和信息语义的一致性,这是2008年汇编中较少涉及的“软标准”范畴。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建模规范: 建立一个物理资产的动态、实时虚拟副本,需要跨越机械工程、软件工程、仿真科学的统一建模语言和数据交换格式(如PLM/ALM的深度集成),这远远超出了传统产品或工艺标准所能涵盖的范围。 2. 增材制造(3D打印)的材料与质量控制: 虽然3D打印技术在2008年已有原型,但其作为大规模生产手段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金属增材制造的残余应力与晶粒结构控制标准: 针对航空航天等高可靠性应用,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等工艺产生的微观结构缺陷,需要专门的无损检测(NDT)方法和验收标准,这些标准与传统铸锻件的验收标准体系有本质区别。 三、 服务经济的深化与非物质化标准的兴起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型,对“非物质产品”的规范需求激增,这是传统侧重于有形产品的标准汇编难以全面覆盖的领域。 1. 客户体验(CX)的量化与管理: 服务设计与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ping)的标准化: 如何系统化地设计和评估一次完整的客户接触点(Touchpoint)体验,涉及到心理学、设计思维和流程管理。相关的ISO 9000族系中可能有所涉及,但针对特定服务场景(如金融科技、智慧零售)的细化标准是后续发展的重点。 体验经济下的满意度指标(KPIs): 净推荐值(NPS)、客户费力指数(CES)等衡量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需要配套的采集、分析和报告标准,以保证跨组织间评估的可比性。 2. 知识产权与数字内容管理的新挑战: 区块链在供应链追溯与版权保护中的应用标准: 针对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的验证标准、以及数字资产的代币化(Tokenization)流程,是2008年标准汇编颁布时尚未成熟或尚未被纳入国家标准体系的前沿领域。 四、 建筑与城市治理的智慧化转型 2008年的建筑标准可能侧重于结构安全和能效基础指标。现代城市治理则要求标准具备实时响应和全局调度的能力。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深度应用与数据共享标准: 从设计、施工到运维(Facility Management)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模型的标准交换格式(如IFC的深度应用)、模型精确度要求,以及数据在不同软件平台间的无损传递规范。 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韧性标准: 针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下,供水、供气、交通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力(Resilience)指标,以及多部门联动应急响应的通信与决策支持标准,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动态标准与静态的抗震设防标准有本质区别。 总结:标准的动态生命力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65)》作为特定时间节点的历史文献,为理解彼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和质量要求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然而,进入新十年后,技术迭代速度的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三大浪潮的推动下,催生了海量的、跨学科的、侧重于动态交互和语义互通的新标准。这些新的标准体系,更强调适应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2008年汇编所能涵盖的、更为复杂和精细化的技术治理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这部汇编的价值绝对超出了其标价。在数字化信息爆炸的今天,获取权威、整合后的标准资料往往需要支付多重订阅费、检索费,或者耗费大量时间在政府网站间来回跳转、交叉验证。而这本实体汇编,将数以百计的、经过官方确认的有效标准集中于一册,其所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和精神损耗,是无法简单用金钱衡量的。对于新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它就像一张快速导航图,能够迅速建立起对国家标准体系的整体认知,避免了在浩瀚的资料海洋中迷失方向。此外,实体书的优势在于其“不可篡改性”和“离线可用性”,在没有网络连接的工地现场或偏远地区,它就是最稳定、最可靠的“真理之源”,确保了所有工作都基于同一套被认可的基准进行,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巨大的价值。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内页的纸张手感也相当不错,印刷字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查阅大量法规条文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装订工艺结实耐用,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能保持书页的平整,可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投入是相当到位的。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的讲究,从字体选择到行间距的把控,都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在接触到具体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部汇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产生了强烈的信赖感。光是捧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部工具书的分量与价值,是那种可以长期置于案头、随时取用的可靠伙伴。封面那种简约而又不失庄重的色调,完美契合了国家标准的严肃主题,整体视觉效果沉稳大气,放在任何专业书架上都显得相得益彰,绝非那种廉价的、一看就想束之高阁的印刷品。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常年与技术规范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最关注的永远是条文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部汇编在内容的更新和校对上,确实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量化指标,经过此次修订,似乎在表述上更加精准和无歧义了,这对于减少实际操作中的理解偏差至关重要。我对比了几个我最熟悉的领域,发现那些在过去版本中存在争议或者定义模糊的条款,在新版中得到了明确的界定和修正,这体现了编纂团队对行业前沿变化的敏锐捕捉能力。更细致地说,每一个修正或新增的标准,都附带了必要的说明性注释,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要这样修订,而不是冷冰冰地抛出结果。这种对知识背景的尊重,让学习和应用过程变得更加顺畅和人性化,它不是在考验读者的理解力,而是在帮助读者更高效地掌握规范。

评分

评价五 这部汇编的出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行业内形成统一的沟通语言和执行标准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标准制定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它更是一种社会契约的体现。当所有从业者,无论身处南北东西,都以这本汇编中记载的特定版本和具体措辞为准绳时,那种行业内部的协同效率会产生质的飞跃。我注意到,其中关于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操作流程的部分,更新得尤为及时,这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于提升整体行业水平和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阅读和参考它,让我对当前国家的产业发展导向和监管重点有了更直观的把握,这对于企业制定长期战略规划、规避潜在的合规风险,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宏观视角支持。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观察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标准化努力的一个窗口。

评分

评价二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在目录中理清这部汇编的整体脉络结构,不得不说,其编排逻辑的严密性,简直像是一件精密的仪器。不同于以往某些标准汇编那种简单粗暴的按时间或编号堆砌,这部2008年修订版显然在分类体系上进行了深层次的优化重构。从宏观的工业基础标准到微观的特定行业规范,层级划分得极其清晰,每部分的导言都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该领域的修订重点和适用范围,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采用了某种交叉引用体系,当你查阅一个基础标准时,相关联的、需要同时参考的补充标准或实施细则,都能通过页码或特殊标记迅速定位,这对于处理复杂工程项目时,避免遗漏关键条款至关重要。这种结构上的深思熟虑,使得它远不止是一本简单的“资料集合”,更像是一套逻辑自洽、互相支撑的知识体系框架,真正体现了“汇编”二字的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