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

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诗达,《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浙江
  • 劳动保障
  • 社会保障
  • 年鉴
  • 统计数据
  • 经济发展
  • 政策法规
  • 2007年
  • 浙江省
  • 人口数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ISBN:97875045689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75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3-01
页数:7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以下简称《年鉴》)由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年鉴》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年鉴》具体的征稿、编纂、出版等日常事务由编辑委员会下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编辑部承办。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c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概览
2004—2006年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概览(3)

第二篇�c重要文献
一、省领导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批示(11)
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吕祖善批示(11)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加元批示(11)
二、省领导重要讲话
吕祖善�c集中力量标本兼治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15)
吕祖善�c在全省劳动保障工作暨再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
吕祖善�c推动我省大社保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27)
陈加元�c再接再厉狠抓落实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在2004年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32)
陈加元�c弘扬创新精神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35)
三、厅领导重要讲话
陈小恩�c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全面开创劳动保障事业新局面──在2004年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1)
陈小恩�c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省劳动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05年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2)
陈小恩�c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努力实现我省劳动保障事业的新跨越——在2006年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63)
陈小恩�c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推动全省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在2007年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76)
陈小恩�c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平安浙江建设(86)
陈小恩�c解决好农民工的劳动保障问题为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助力(92)
潘忠弟�c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我省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更上一层楼(98)
王国益�c全面推进我省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切实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102)
朱绍平�c努力推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再上新台阶(106)
黄亚萍�c整合资源�c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110)

第三篇�c文件和法律法规
一、2004年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
浙江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121)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124)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贯彻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集体合同规定》的意见(131)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的通知(132)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金融行业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省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34)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行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与地方企业并轨实施意见(136)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贯彻《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138)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做好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工作的通知(140)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通知(142)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有关问题的通知(145)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改进省级外贸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通知(146)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通知》的若干意见(148)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妥善解决破产关闭解散和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通知(151)
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浙江省特级专家制度暂行规定》等十个政策文件的通知(153)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的通知(161)
二、2005年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生育保险暂行规定》的通知(169)
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172)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省属事业单位改制后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177)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180)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182)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发布浙江省2005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的通知(185)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中共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卫生厅关于提高我省部分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通知(186)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中共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事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我省离休干部护理补贴费标准的通知(187)
三、2006年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19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2)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209)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218)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意见》的通知(223)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通知(226)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229)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232)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23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242)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247)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社会保险费五费合征工作的意见(248)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外省来浙务工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251)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若干意见(254)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的通知(258)

第四篇�c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
一、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69)
职业培训工作(271)
劳动工资工作(274)
养老保险工作(277)
失业保险工作(279)
医疗保险工作(282)
工伤保险工作(285)
生育保险工作(287)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89)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291)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293)
规划统计工作(296)
二、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资料
(一)综合情况(301)
浙江省主要经济指标(2004—2006年)(301)
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表(2004年)(302)
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表(2005年)(303)
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表(2006年)(304)
全省劳动力资源情况(2004—2006年)(305)
(二)职工人数、职工工资、福利费用(305)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年末人数表(2004年)(305)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年末人数表(2005年)(306)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年末人数表(2006年)(306)
城镇单位分行业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表(2004年)(307)
城镇单位分行业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表(2005年)(307)
城镇单位分行业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表(2006年)(308)
城镇单位分经济类型使用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2004—2006年)(308)
全省职工工资情况(2004—2006年)(309)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表(2004年)(309)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表(2005年)(310)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工资总额表(2006年)(310)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平均工资表(2004年)(311)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平均工资表(2005年)(311)
国民经济各行业全部职工平均工资表(2006年)(312)
(三)就业与失业情况(312)
全省城镇失业人员变化情况(2004—2006年)(312)
全省城镇失业人员构成情况(2004—2006年)(313)
全省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去向情况(2004—2005年)(313)
全省职业介绍机构情况(2004—2006年)(313)
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2004—2006年)(314)
全省再就业资金使用情况(2004—2006年)(314)
全省职工增加来源和减少去向表(2004年)(314)
全省职工增加来源和减少去向表(2005年)(315)
全省职工增加来源和减少去向表(2006年)(315)
(四)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情况(316)
全省技工学校情况(2004—2006年)(316)
全省就业培训情况(2004—2006年)(317)
全省职工素质情况表(2004年)(318)
全省职工素质情况表(2005年)(318)
全省职工素质情况表(2006年)(319)
(五)劳动关系与监察情况(320)
全省劳动监察机构设置及工作情况(2004—2006年)(320)
全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处理案件情况(2004—2006年)(320)
(六)社会保障情况(321)
全省社会保险基本情况表(2004年)(321)
全省社会保险基本情况表(2005年)(321)
全省社会保险基本情况表(2006年)(321)
离退休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情况表(2004年)(322)
离退休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情况表(2005年)(322)
(七)分市地情况(323)
全部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表(2004年)(323)
全部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表(2005年)(324)
全部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表(2006年)(324)
城镇单位全部企业职工年末人数和工资表(2004年)(325)
城镇单位全部企业职工年末人数和工资表(2005年)(325)
城镇单位全部企业职工年末人数和工资表(2006年)(326)
全省分地区年末人口数(2004—2006年)(326)
全省企业离退休、退职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表(2004年)(327)
全省企业离退休、退职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表(2005年)(327)
全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表(2004年)(328)
全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表(2005年)(328)
全省机关单位离退休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表(2004年)(329)
全省机关单位离退休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表(2005年)(329)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表(2004年)(33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表(2005年)(33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表(2006年)(331)
城镇失业人员基本情况表(2004年)(331)
城镇失业人员基本情况表(2005年)(332)
城镇失业人员基本情况表(2006年)(332)
外来劳动力统计表(2006年)(333)
各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006年)(333)

第五篇�c各市、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情况
一、各市劳动保障情况
杭州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39)
宁波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43)
温州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47)
湖州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51)
嘉兴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56)
绍兴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61)
金华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67)
衢州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71)
台州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75)
舟山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79)
丽水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83)
二、各扩权县(市、区)劳动保障情况
杭州市萧山区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89)
杭州市余杭区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394)
富阳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00)
临安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04)
宁波市鄞州区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07)
慈溪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11)
余姚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15)
乐清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19)
瑞安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23)
海宁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27)
桐乡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31)
平湖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36)
嘉善县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41)
绍兴县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45)
诸暨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51)
上虞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56)
义乌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62)
东阳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65)
温岭市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68)
玉环县三年来劳动保障情况(473)

第六篇�c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情况
杭州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479)
宁波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487)
温州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20)
湖州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26)
嘉兴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31)
绍兴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34)
金华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43)
衢州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46)
舟山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49)
台州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4—2006年)(552)
丽水市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2006年)(556)

第七篇�c劳动和社会保障大事记
2004年大事记(561)
2005年大事记(577)
2006年大事记(589)

第八篇�c省、市、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05)
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08)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18)
温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26)
湖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33)
嘉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36)
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40)
金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44)
衢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51)
丽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55)
台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59)
舟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情况(664)

第九篇�c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机构概况
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669)
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672)
浙江省劳动仲裁院(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675)
浙江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677)
浙江省省级医疗保险服务中心(680)
浙江省职业介绍服务指导中心(681)
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682)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干部学校(684)
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685)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688)
浙江省劳动保障宣传教育中心(691)
浙江省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694)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695)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698)

第十篇�c优秀调研报告
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c浙江大学浙江就业报告(摘要)(703)
中澳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c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报告(713)
陈小恩�c浙江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725)
陈小恩�c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浙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731)
王国益�c浙江省民营企业收入分配模式探究(744)
常玉芳�c关于浙江省劳动保障厅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748)
姚先国�c赖普清�c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753)
张明龙�c韩瑾�c中国经济前沿再研究——城镇失业现状与治理(761)
何文炯�c蔡青�c张畅玲“职工平均工资”的困惑——兼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771)
陈惠雄�c要素使用权交易的效率模式与积极工资政策效应分析(776)

精彩书摘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并安居乐业,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和条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又要努力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三是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统一,城乡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紧解决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眼于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又要依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解决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
(三)着力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
1.着力完善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管理
首先,要继续完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一步清理有关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政策,坚决废止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和收费、登记项目。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基层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强对农民工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工作。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行为。
其次,要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这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扩大城乡统筹就业覆盖面.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状况调查统计制度,各地要在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最后,让一部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这是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据调查,我省在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到了90%以上。“十一五”期间,我省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全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至20%左右。因此,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的就业容量.要发展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到小城镇居住。
2。继续解决好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
一是要严格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加大对拖欠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
二是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要逐步扩大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的实施范围,在建筑施工企业和其他特殊行业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对发生过拖欠工资行为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要强制在开户银行预存工资保证金.同时,应建立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欠薪应急周转金,及时有效地处理因欠薪而引发的突发性事件。
三是要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正常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有关行业和用人单位应当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不得以实行计件工资为由拒绝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不得利用提高劳动定额变相压低农民工工资水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支付加班工资的规定,不得以农民工自愿加班为由拒付加班工资。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

前言/序言

一、《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以下简称《年鉴》)由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年鉴》编辑委员会组织编纂,《年鉴》具体的征稿、编纂、出版等日常事务由编辑委员会下设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编辑部承办。
二、《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主要记述2004—2006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成就和基本概况,共设正文10篇。
1�闭憬�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概览:概括性描述了三年来的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做法、经验体会、取得的成就和荣誉。
2�敝匾�文献:收录了省委书记、省长重要讲话和批示;国家领导、部里领导及省领导考察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及其他重要活动的图片资料。
3�蔽募�和法律法规:记录了2004—2006年三年中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出台的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
4�崩投�和社会保障统计:反映了省厅各项业务工作2004—2006年的总体进展情况;提供了2004—2006年浙江省及11个市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处理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统计资料。
5�备魇小⑾兀ㄊ小⑶�)劳动和社会保障情况:提供了11个市及20个扩权县(市、区)2004—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做法、经验体会、取得的成就和荣誉。
6�崩投�力工资指导价位情况:提供了11个市2004—2006年不同职位(工种)的工资指导价。
7�崩投�和社会保障大事记:记录了2004—2006年浙江省劳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事件和活动。
8�笔 ⑹小⑾兀ㄊ小⑶�)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收录了浙江省最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与有关对外办事窗口的情况。
9�笔〖独投�和社会保障事业机构概况:描述了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各直属机构的职能、历史沿革以及2004—2006年的工作情况。
10�庇判愕餮斜ǜ妫嚎�载了《浙江就业报告》《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等10篇调研和考察报告。
三、《年鉴》刊登的文章和资料由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有关部门专业人员撰稿并经负责人审核后提供。
四、《年鉴》的出版得到各单位、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深表谢意。为进一步提高《年鉴》的编辑水平,对其中的疏漏或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系列的年度汇编,聚焦于2007年度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议题、显著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本书汇集了国内顶尖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政府决策者、城市管理者、研究人员和关注城市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份全面、权威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2007年中国城市化宏观图景与政策环境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总体态势。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城市化率稳步提升,区域间发展差距依然是关注的焦点。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 详细分析了2007年中国城市化进入以“集约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的特征。重点探讨了由人口驱动向产业升级和要素集约驱动转变的内在逻辑。 国家层面城市政策解读: 全面梳理了2007年国家层面出台的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特别是涉及土地利用规划、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在城市层面的具体落实情况。重点分析了这些政策对不同类型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产生的差异化影响。 城市经济结构转型: 探讨了2007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多个核心城市群中扮演了关键的增长极角色。同时,分析了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和升级的压力与机遇。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国主要城市群和区域在空间布局上的新变化和面临的瓶颈。 城市群的演化与协同发展: 重点研究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成熟城市群内部的结构优化和同城化趋势。分析了跨行政区划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区域竞争与合作中的矛盾点。 中西部城市群的培育与挑战: 关注了以成都、武汉、西安等为核心的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崛起,探讨了这些城市在吸引人才、承接产业转移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方面的努力和遇到的土地、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制约。 大都市圈的边界扩张与功能重塑: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分析了大城市郊区化和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最新形态。考察了“卫星城”和“功能疏解区”在承接主城区非核心功能方面的实际效果。 第三部分:城市人口、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本部分聚焦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融合的挑战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2007年是探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一年。本书详细分析了居住在城市的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在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和住房获取等方面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和实际生活困境。报告提出了不同城市在促进“半市民化”向“完全市民化”转变的实践经验。 住房市场与保障体系: 考察了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及其对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可负担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商品房市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在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需求: 探讨了城市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特别关注了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市民参与城市决策的渠道拓宽等议题。 第四部分:城市环境、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致力于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探索。 城市水资源与大气污染治理: 针对华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城市面临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本书评估了2007年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城市节水管理措施的成效。同时,系统分析了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并评估了区域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治理的初步成果。 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与韧性: 考察了能源供应、公共交通网络、固废处理等核心基础设施在应对高强度城市活动方面的表现。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规划手段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韧性。 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改善: 介绍了一批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城市案例,涉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以及城市风貌的塑造。 第五部分:城市发展的前沿探索与指标体系构建 本部分着眼于方法论的创新和对未来趋势的展望。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报告提出并尝试应用一套更综合、更具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包含经济产出,更侧重于社会公平、环境质量和创新能力。 智慧城市概念的萌芽与探讨: 初步引入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潜力,讨论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前景。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化的关键驱动力预测: 基于2007年的数据和趋势分析,对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力(如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全球化影响)进行了战略性研判。 本书结构严谨,数据翔实,分析深入,是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和政策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勘探”和“检索”。它没有连贯的情节或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其力量来源于其体系的严密和信息的密度。当我试图了解2007年浙江省某个特定地市在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上的细微差别时,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和数据交叉引用能力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它仿佛是一位沉默但极其可靠的档案管理员,将海量、分散的官方信息系统地归档在了一起。这种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极大地节省了研究者在不同政府部门网站或分散报告间往返查找的时间。它强迫读者必须带着明确的问题去查阅,从而使每一次的翻阅都目标明确、收获即时。这种对信息检索友好度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实际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是衡量一部专业年鉴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评分

阅读《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在宏大叙事下寻找具体生活切片的乐趣。虽然年鉴的主体是政策和数据,但其中穿插的一些年度工作回顾和重要事件的时间轴,无疑投射出了当年劳动者和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例如,对于工伤保险理赔流程的标准化进展描述,以及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背景分析,都让我能够联想到当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面临的实际操作难题和政策适应过程。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料汇编,却能提供出一种“自下而上”的佐证感。它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情和已经落地的政策条文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扎根于事实的记录方式,比任何抽象的论文都更具说服力,它确凿无疑地记录下了那个特定年份,浙江社会保障体系在应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努力与成果。

评分

我对这本年鉴的整体内容框架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它如何系统地勾勒出2007年浙江省在劳动关系调适与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改革的那个关键节点的具体面貌。我注意到它对当年全省的就业结构变动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通过对比前几年数据,展现出了一种动态演进的趋势,比如服务业占比的提升以及制造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这些都为理解当时浙江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提供了坚实的统计基础。更值得称道的是,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以及可持续性分析部分,其数据详尽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清晰地揭示了养老、医疗等关键险种在那个时间点的财务健康状况和面临的挑战。这种全面、细致的记录方式,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文献,更像是一面镜子,精准地映照出当年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的具体实践和政策部署。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审视这部年鉴,它无疑是进行区域劳动经济学或社会政策史研究的“一手矿藏”。我发现其中关于劳动争议仲裁的年度报告部分极具研究价值。它不仅统计了案件数量和类型,更重要的是,它可能隐含着当时劳动者维权意识的觉醒程度以及法律执行层面的有效性评估。如果能够结合当年的经济景气度和行业分布,对这些争议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可以构建出关于特定年份区域劳资关系紧张点的模型。此外,对于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程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块,也为评估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提供了直接的量化指标。总而言之,这部年鉴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数据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固的基石,让他们可以基于此进行更深层次的、多维度的因果推断和政策效果评估,其客观性无可置疑。

评分

这部《浙江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的排版和装帧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即便是作为一部工具书,它也展现出了一种严谨又不失体面的风范。装帧设计上,那种沉稳的色调与清晰的字体搭配,使得查阅过程非常舒适,即便是需要长时间在案头翻阅,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目录的层级划分非常科学,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点明了核心内容,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翻阅其中一些篇幅时,可以明显感受到编辑团队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各种图表和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得相当到位,使得复杂的统计信息变得一目了然,这在反映当年浙江省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状况的宏观叙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更进一步的地方,或许是在个别案例的深度剖析上可以再增加一些笔墨,但总体而言,从书籍的物理呈现和初步印象来看,它是一本非常可靠且具有专业水准的出版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