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慈悲心 禪宗 心理調節 佛教書籍 佛法中的心理療法 改變命運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

圖解慈悲心 禪宗 心理調節 佛教書籍 佛法中的心理療法 改變命運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伊呀學子專賣店
齣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總社
ISBN:9787561346532
版次:1
商品編碼:1073896578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書    名:圖解慈悲心(改變人生從學會愛開始)

作    者:藍梅

I S B N :9787561346532

齣 版 社:陝西師範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年4月

印刷時間:2013年4月

印    次:1

版    次:1

頁    數:320頁

開    本:16

包    裝:平裝

重    量:460

    價:68.00

 

 

目錄:

慈悲心的化身——觀世音菩薩

編者序慈悲:自愛、愛他的修心法門

本書閱讀導航

第壹章 慈悲:人類偉大的愛

1.慈悲:偉大的愛

2.生命的本能:追求快樂

3.念的四個對象:四念處

4.愛:獲得內在快樂的基本品質

5.慈悲心:愛的高形式

6.觀世音:我們好的朋友

7.度母:觀世音的得力住手

8.內在的潛力:每個人都能成為觀世音和度母

9.慈悲的近期利益:健康、快樂的今生

10.慈悲的遠期結果:成佛

11.佛法:現代心理治療的新處方

第貳章 自私:錯誤的自利

1.自利傾嚮:我們維護自身的習慣

2.自私:我們大的敵人

3.自我:一個並不堅固的幻象

4.“我”和“我的”:執著的運作方式

5.自我尋求證明的方式:驅動強烈情緒

6.群體紛爭:自我帶給群體的麻煩

7.憤怒帶來的危害:地獄

8.自私帶來的危害:餓鬼

9.愚癡帶來的危害:畜生

10.砍斷對自我的貪戀:感受解放

11.涅槃:無我的勝利

12.狡猾的自我:要去除它有很大難度

13.僞裝後的自我:警惕另一種極端

14.慈悲:砍斷自私的利器

15.禪修:練習“無我”

第叁章 利他:正確的自利方式

1.利他:學會正確地維護自己

2.佛教層麵:利他是極大的自利

3.降低欲望:我們卻更容易獲得

4.因果法則:鐵麵無情的定律

5.仰賴因果:我們知道改善生命的方式

6.十種黑白業:學會正確的取捨觀

7.培養善心:行為對態度的影響

8.生起慈悲心的前提:體諒他人的痛苦

9.慈悲心: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的美好願望

10.菩薩行:六種利他的方法

11.布施:毫無吝惜地奉獻

12.持戒:斷離傷害他人的心

13.忍辱:減少敵意的有效方法

14.精進:在善法上的踴躍

15.禪定:讓心變得更加穩固、清明

16.智慧:空性與緣起

第肆章 慈悲的培養:嚮觀世音菩薩祈禱

1.明確的目標:生起慈悲心

2.四種修持準則:生活中的為人處世

3.安忍的進一步闡述:如何用健康的方式剋製憤怒

4.觀想:慈悲的本尊就在麵前

5.逐次進展的層麵:慈、悲、喜、捨

6.殊勝的利他意願:特彆為瞭如母眾生

7.七支供1:頂禮與供養

8.七支供2:揭露負麵業行和隨喜

9.七支供3:請佛住世、請求傳法和迴嚮

10.曼達供養:將整個宇宙都獻作貢獻

11.祈願文:嚮自己內在的潛力祈求

12.淨化階段:淨化並領受加持

13.收攝:與菩薩的德行閤而為

第伍章 偉大的修心法門:自他相換

1.自他相換:藏傳佛教中偉大的修心法

2.《入菩薩行論》:講授“自他相換”的偉大著作

3.《修心七義》:對心靈潛移默化的特殊法門

4.修心:逆境中的安然自若

5.平等之心:“自他相換”的基礎

6.自他平等:我們有著共同的希冀

7.自他相換前行1:消除“自我中心態度”

8.自他相換前行2:培養“關愛他人心態”

9.自他相換:“取”和“捨”

10.下座後:平時的“自他相換”修法

第陸章 體會菩薩的感受:修心八頌

1.《修心八頌》的作者:朗日塘巴尊者

2.頌:珍視其他眾生

3.第二頌:將自己看做地位低下者

4.第三頌:迅速斷除煩惱

5.第四頌:珍惜讓自己不快的人

6.第五頌:願意自己承受虧損

7.第六頌:視恩將仇報的人為良師

8.第七頌:願暗中受取他人的苦難

9.第八頌:證悟諸法如幻的本質

第柒章 日常修煉:生活中的禪修

1.禪修的目的:讓心更加寜靜

2.明確禪修的內涵:不止是打坐

3.禪修所需要的環境:安靜的房間或角落

4.禪修與時間:怎樣安排禪修

5.前行準備:注意自己的呼吸

6.好的姿態:毗盧七支坐

7.禪修的輔助條件:舒服的坐墊與閤適的環境

8.禪修正行:圍繞主題進行詳細的思考

9.結行圓滿:正確的迴嚮和美好祝願

10.常用的迴嚮偈:正確的迴嚮和美好祝願

11.所以變快樂:當愛心逐漸生起

第捌章 善意的呈現:生活中我們可以做到的

1.幫助他人:習慣於舉手之勞

2.平靜之心:培養沉著的力量

3.微笑和問候:不需要消費的溫暖

4.諒解:學會替他人著想

5.特彆叮囑:在工作中培養協作和互動

6.感恩:減少抱怨的有效途徑

7.分享:將你的心得告訴給他人

8.六時書:記錄下生活中的善念和惡念.

附錄一:修心“取捨”所緣廣略修法

附錄二:大乘修心七義論貫注

附錄三:修心八頌

 

 

內容簡介

為什麼很多現代人生活得不快樂?為什麼我們拼命追逐、苦心經營,卻往往達不到自己的目標,佛教對此的迴答是:今日人類所麵臨的問題,需要以一種正麵的心態和慈悲心來麵對,藉由開展一種普世的責任感,便能解決我們大部分的問題,而這種普世的責任感,便是慈悲 慈悲是佛教基本的概念之一,隻有達到慈悲與智慧雙重圓滿纔能證悟成佛 生活中,我們對他人産生一種真正的關懷,並且勇於承擔起給予他們幸福、拔除他們痛苦的責任,這種關懷和愛便是慈悲。與此同時,慈悲也是一種為徹底的自利——當我們淨內心的大門敞開,去關懷和愛護他人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變得很容易 因此,慈悲也是現代人自愛的佳方式

在《圖解慈悲心》中,我們將分為八個部分一慈悲的內涵、自私的誤區、正確的自利方式、慈悲心的培養、自他相換修心法、《修心八頌》、生活中的禪修,以及生活中可以做到的慈悲,並特彆插入100多幅寓意深刻、畫風優美的生動圖解,為您詳細介紹這種自愛,愛他的修心法門、讀過本書,你將學會換一種角度來審視人生。

文摘:1.慈悲:偉大的愛

愛和利他,是人類和動物都必需的。而所有的愛中為動人的,便是慈悲。

●每個人都需要仁慈

每種正麵的宗教都在宣講“愛心”和“利他主義”,不僅宗教如此,東方文明中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西方文明也有相對應的“博愛”精神。作為人類,我們都需要慈悲和情感,它讓我們得以生存。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仁慈”又擔任著一個保護者的角色,小心翼翼嗬護著我們的身心成長。

以人類為例,每個人齣生時都是無助的。沒有醫生和護士的照顧,我們不能降臨世間;沒有父母的慈愛,我們怎能活下來,又怎能長到這麼大?觀察一個嬰兒,我們會發現,他能對我們的笑和嗬護報以明顯的迴復。成人也渴望仁慈。我們希望身邊的每個人給予善意的微笑和體貼的照顧,而哪怕在旅途中,一個陌生人衝著我們吐一口唾沫,我們也會快快不樂很久,盡管實際上我們並未損失什麼。

愛和仁慈,正如清泉一般,滋潤著生命的枝條。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需要仁慈的不僅是人類,動物也是一樣地渴望關愛和嗬護。

●慈悲是動人的愛心

伊斯蘭教說:“你覺得什麼是痛苦,就該想到對所有人都是痛苦。”基督教說:“你們應該去愛自己的鄰人。”這都是瞭不起的精神,是非常珍貴的特質,能讓人感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但是佛教錶現得更加突齣一些,因為觀世音菩薩堅持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觀世音菩薩是諸佛悲心的象徵。這就好像是從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陀心口流齣透明的甘露,而這些晶瑩的甘露匯集在一起,從蓮花座上慢慢現齣觀世音菩薩的身影。菩薩不僅瞭知所有人的痛苦,而且會覺得他們所受的微不足道的小苦,也遠遠痛切於自己所受的劇烈大苦;菩薩不僅熱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和鄰人,也愛著那些和自己沒有關係的人,甚至在有人想要用刀槍傷害菩薩時,他會十分高興地想:“但願這個人能因為這種傷害的緣故,和我結緣。而我,將憑藉著這個緣分來救度他!”

還有一點特殊的:所有宗教的愛心對象,都隻停留在“人”的分界上。而具備瞭“慈悲”的菩薩,他們不僅對人充滿愛心,也對動物充滿瞭愛心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