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了解过去的事儿,不能不读老照片。从第一期就在读,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么喜欢。当然,里面的文章也是参差不齐的。
评分爸爸让我给找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找来找去,发现是转自这本书的。这下好了,也省得打印、传真了,买了本书直接递送到爸爸那儿了,连运费都省了。
评分张张照片、张张面孔、张张发黄的记忆
评分黑白的有想象空间,忆过去
评分短、平民百姓,非常具有可读性。 截止到2010年8月,《老照片》已经出版了72辑,共刊出各种历史照片近万幅、相关的文字近千万言,为百年来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了一份宝贵而鲜活的记录。此外,《老照片》还出版了《老照片·珍藏版》,即将一年出版的若干辑合订、精装出版,颇具收藏价值。现在《老照片·珍藏版》已经出版到第十四本。 “《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这便是入选“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评语。
评分惯性收藏,1-78期都买齐了。也算洋洋大观。很佩服自己的毅力,哈哈。
评分1898年11月,张伯苓在天津严氏家馆教授英文、数学、理化诸西学,梅贻琦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1902年冬,严修在家设女塾,聘请张伯苓兼授算术、英文等课,韩咏华是张伯苓此时的学生。韩咏华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写道:“女生上体育课时,要把通向男生院的门关上,因我年级最小,每次都被派去关门。另外,从女生这边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月涵和金邦正等人。”1914年秋天,梅贻琦从美国留学归来。韩咏华说:“我记得他(梅贻琦)是和出国考察观光的严范孙(严修)老先生同船归来的,我们许多人都曾到大沽口码头去迎接。”梅贻琦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恰好韩咏华这时也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两人相识。“那时我已经幼师毕业,任教天津严氏幼稚园和朝阳观幼稚园,业余在女青年会做些工作,每遇请人演讲等事都是我找月涵联系,这才正式与他相识”。1918年,由严修、卞肇新为介绍人,梅贻琦和韩咏华订婚。两人订婚的消息被韩咏华的同学陶履辛(陶孟和的妹妹)知道了,急忙跑来对韩咏华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韩咏华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1919年6月,梅贻琦和韩咏华结婚,梅贻琦此时已经三十岁,韩咏华二十六岁,这在那时已相当晚了。张伯苓偕胞弟张彭春亲赴北京祝贺。我们把炉子支在‘冠生园’门口现做现卖,我碍于月涵的面子,没肯这样
评分收集了不少期了..........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挺有意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