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濟地理學》是一本在空間經濟學這一重要研究領域目前為止最全麵、最新的教科書。《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國傢一體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為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介紹瞭最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空白。《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國傢一體化》也是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城市經濟學、國際貿易以及應用計量經濟學等領域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書,並為就職於政府部門的經濟學傢提供資源。
盡管商品、知識和人口的流動性不斷增強,但為什麼經濟活動空間分布仍很不均勻且總是聚集在有限的空間實體中?《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國傢一體化》利用最前沿的經濟理論解釋瞭這一問題。《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國傢一體化》詳細討論瞭有關聚集經濟的實證研究,並以此補充瞭理論分析;同時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閤的方法,為讀者展示瞭分析空間差異的獨特視角。本書揭示瞭區位持續影響貿易和經濟發展的方式,以及經濟一體化把全球經濟轉變為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區的經濟空間的主要機製,而大都市區是商品、技術和信息的交換最頻繁的地區。《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國傢一體化》檢驗瞭空間經濟演化趨勢,並把這種趨勢與其他主要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趨勢聯係起來。
作者簡介
皮埃爾·菲利普·庫姆斯,埃剋斯·馬賽第三大學國傢科學研究中心經濟學教授。
蒂裏·邁耶,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經濟學教授。
雅剋·弗朗索瓦·蒂斯比利時盧萬基督教大學教授、法國國立路橋大學教授。
目錄
第一篇 事實和理論
第1章 空間不平衡:簡要的曆史迴顧
1.1 空間經濟和産業革命
1.2 區域差異:古老的現象何時可以估測
1.3 結束語
第2章 經濟思想中的空間
2.1 經濟學與地理學:彼此忽視的曆史睏惑
2.2 將空間融入經濟學中:重要的嘗試
2.3 模型建立的約束條件
2.4 空間經濟中競爭範式的瓦解
2.5 可選擇的建模策略
2.6 規模收益遞增與運輸成本:經濟地理學的基本權衡
2.7 結束語
第二篇 空間、貿易和聚集
第3章 壟斷競爭
3.1 迪剋西特—斯蒂格利茨方法
3.2 壟斷競爭:綫性框架
3.3 結束語
3.4 相關文獻
第4章 區域間貿易與市場規模
4.1 迪剋西特—斯蒂格利茨—剋魯格曼貿易模型
4.2 本地市場效應
4.3 結束語
4.4 相關文獻
第5章 引力與貿易成本
5.1 引力模型
5.2 貿易成本
5.3 結束語
5.4 相關文獻
附錄 引力方程的數據與方法
第6章 核心一邊緣結構
6.1 收益遞增與:工業化
6.2 區域差異:剋魯格曼模型
6.3 剋魯格曼模型的修正
6.4 結束語
6.5 相關文獻
第7章 中間投入品和區域差異的演變
7.1 中間投入品的作用
7.2 製造業部門的空間分布
7.3 區域差異的演變
7.4 結束語
7.5 相關文獻
第8章 空間發展的鍾狀麯綫
8.1 綫性核心一—邊緣模型
8.2 鍾狀麯綫會在什麼時候齣現
8.3 結束語
8.4 相關文獻
第9章 空間競爭
9.1 霍特林框架下的空間寡頭壟斷
9.2 古諾框架下的空間寡頭壟斷
9.3 結束語
9.4 相關文獻
第三篇 空間聚集程度和決定因素
第10章 空間聚集的度量
10.1 理想的空間聚集指數的性質
10.2 空間聚集指標
10.3 解釋産業聚集度的指標
10.4 杜蘭頓—奧弗曼連續方法
10.5 結束語
10.6 相關文獻
第11章 空間聚集與地方生産效率的決定因素
11.1 空間聚集的決定因素
11.2 地方生産率的決定因素
11.3 結束語
11.4 相關文獻
第12章 經濟地理學的實證研究
12.1 一般框架
12.2 廠商區位
12.3 本地市場效應
12.4 要素價格與經濟地理
12.5 人口遷移
12.6 空間模式的穩定性
12.7 結束語
12.8 相關文獻
第13章 數字理論
13.1 基於dsk模型的預測
13.2 法國空間經濟估計模型的模擬
13.3 結束語
13.4 相關文獻
第14章 結束語
14.1 地球村怪事
14.2 經濟地理學的目標
14.3 我們學會瞭什麼
14.4 下一步我們將研究什麼
參考文獻
術語索引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總體而言,可以公平地說,到目前為止所做的這些研究似乎都錶明,那些突變和曆史事件等現象的存在都是無效的。也就是說,即使在存在很大衝擊(不是突變)的情況下,城市規模的分布仍然是很穩定的;不管不同部門的空間聚集程度如何,可以發現不同部門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流動性,這就說明由曆史事件導緻的鎖定效應也是不存在的。這使我們想到經濟地理學標準模型所預測的突變現象(見第6章)不應該是經濟地理學核心原理的一部分。確切地說,它們類似於産業組織理論中伯特蘭模型的預測:理論好奇充當著墊腳石。
最後,不得不考慮到這些方法過於認真地處理DSK模型。無論如何,這些模型肯定會使(其中)一些曆史學傢竪起眉毛,盡管這些曆史學傢意識到城市結構的惰性可以由這些狹隘的經濟設定之外的大量其他決定因素來解釋。例如,這些劇變依賴於剋魯格曼的兩個地區的勞動力對提供相同工資的兩個地區天生無差異的假設。考慮到偏好異質性,則非聚集在其他地區而聚集在所有勞動力認為缺乏吸引力的地區,是貿易成本取值範圍很小時齣現的一種均衡(Tabuchi and Thisse 2002)。換言之,日本市民對它們各自城市的依戀足以解釋為何剋魯格曼(1991a)所預言的人口遷移在現實中很少觀察到。更一般來說,在經濟地理學模型中重新引入偏好、技術或稟賦的異質性是可行的,並且能使它們在保留基本直覺的同時更加符閤現實。
12.6.3 作為天然實驗工具的德國分裂
最後,我們考察最近由雷丁和斯特姆(Redding and Sturm,即將發錶)發展起來的方法,該方法在辨彆較大衝擊對空間均衡的影響方麵是更加穩健的。不同於前兩個小節討論的研究策略,這兩位學者采用瞭完全遵照理論的方法,並藉鑒瞭利潤方程(12.1)。另外,他們提齣瞭解決市場潛能內生性問題的具有原創性的方法。最後,通過運用被稱為倍差法的方法(即對空間和時間維度都差分),他們消除瞭大量的時間固定效應和地區固定效應。這些固定效應是非經濟地理學模型的特點,並且在之前的研究中沒有受到控製。
對市場潛能的內生性問題而言,一個主要的問題是,地區收入或要素價格的變動對該地區市場潛能的變化起到重要作用,而這反過來又解釋瞭這些地區的收入水平或要素價格等變量。尋找市場潛能的工具變量,可以視為從任何給定地區市場接近性特徵中找齣意外發生變化的原因。如果可以證明市場潛能的突然變化和該衝擊與地區工資和其他非流動要素價格不直接相關,則大的曆史衝擊可能是這種外生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考慮到這些,雷丁和斯特姆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作為天然的實驗工具,揭示瞭德國不同地區經濟活動市場潛能的外生變化。實際上,在冷戰升級到兩個新的政府之間任何形式的交換都被嚴格禁止之前,德國的這兩部分是高度一體化的。而且,新的邊界是任意劃定的,因為這是同盟軍權利分享談判的結果。在這種實驗背景下,經濟地理學的預測是很清晰的,靠近兩德邊界的地區的吸引力較小。換言之,可流動要素盡可能迴避這些區位,同時不可流動要素的價格應該下降。總之,我們會預測到,那些靠近邊界的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明顯滯後於那些遠在德國西部的地區,以及分裂前其經濟活動很少依賴於與德國東部地區的貿易的地區。
雷丁和斯特姆通過比較德國分裂前後坐落在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邊界75公裏以內20個德國城市(總樣本中的城市數量為99個)的人口增長率,檢驗瞭這種推測。該方法考察的是德國東西兩部分在經曆瞭一個影響深遠的衝擊之後的增長率差異。確切地說,通過包含所有城市的一般趨勢和靠近民主德國的影響的迴歸(用其最簡單的形式),解釋七個時期中每個城市的人口增長率。因為該思想認為離新邊界的距離隻對分裂之後的增長率有影響,因此額外引入一個分裂前等於0、分裂後等於1的虛擬變量,並令其乘以錶示邊界接近程度的錶達式。雷丁和斯特姆發現,德國東西兩部分在分裂之後纔有顯著的發展差異。根據他們的係數,在38年的分裂時期裏纍積的增長差異估計為33%。
……
前言/序言
經濟地理學:區域和國傢一體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