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

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牟宗三,白欲晓,张一兵,周宪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76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27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南雍学术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45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的编辑开始于2007年。由于研究牟宗三先生思想的缘故,编者曾系统地研读过牟宗三先生的重要文献,因此接手这项工作不久即拟出了选编内容。由于1997年以来牟宗三先生著作的单行本在中国大陆的陆续出版,读者已有条件较为充分地领略牟宗三先生的思想风貌。因此,文集最初便有以下选编设想:一、选择能够代表牟宗三思想阶段性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最重要的具有“节点”意义的文献的选编,展现牟宗三哲学与文化创造的内在理路与历史开展;二、对牟宗三的自述访谈与审美文献做精要的选录,以反映牟宗三作为新儒家和二十世纪学人的生命与文化情调。在选编过程中,编者对牟宗三先生1945年至1949年问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任教时期的思想成果也有反映。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著名哲学家、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切的体认,对西方现代逻辑学、知识论和康德哲学等有精深的研究,系统地阐发了中国儒释道的哲学传统,在比较和融通中西哲学的基础上,建构出“道德形上学”的新儒学哲学体系,被誉为“中国哲学宇宙中的巨人”,在海内外哲学界、思想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目录

导读
(一)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
(二)牟宗三先生学术思想述评
牟宗三学术论著精选
(一)自述与访谈
1.《五十自述》(节录)
2.说“怀乡”
3.哲学之路我的学思历程
4.鹅湖之会一一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大综和与中西传统的融会
(二)哲学与哲学史论述
1.《逻辑典范》前序
2.《认识心之批判》
第一章 认识论之前提第二节

第二章 心觉之主观性与客观性第一节
3.《王阳明致良知教》

第三章 致知疑难
4.论黑格尔的辩证法
5.《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第18节智的直觉如何可能?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之完成
6.《现象与物自身》

第二章 德行底优先性
7.《圆善论》序言
8.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
9.《心体号陛体》
第一部 综论第一章 宋、明儒学之课题
第一节 正名:宋、明儒学之定位
第二节 所谓“新儒学”:新之所以为新之意义
10.《才性与玄理》

第五章 王弼之老学——王弼《老子注》疏解(节选)
第五节 道之生成性或实现性:道为“实现原理”之意义

第七章 魏晋名理正名(节选)
第八节 境界形态下主客观统一问题
11.《佛性与般若》

如来禅与祖师禅
附录:分别说与非分别说
四、诤法与无诤法:综述诸大小乘教法不同之关节以及最后的圆教
12.《中国哲学十九讲》
第一讲 中国哲学之特殊性问题
13.《四因说演讲录》
第三讲 儒家如何贯通四因说
(三)历史与文化论述
1.《历史哲学》初版自序
2.《道德的理想主义》(节选)
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
理想主义的实践之涵义
3.《政道与治道》(节选)

第三章 理性之运用表现与架构表现
4.孔子与“人文教”
5.作为宗教的儒教
6.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7.说诗一家言
格调篇
唐雅篇
诗意篇
8.《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9.水浒世界
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表
编者后记

精彩书摘

他在结语中说:“我之一生消耗在三个阶段的学思中,也不过是疏通中国传统之智慧方向,配合康德之思考,一方消化康德,一方畅通中国之文化生命,开源畅流,如此而已。”
牟宗三先生晚年的这一自述,将自己一生的学思归纳为“配合着康德的思考来了解人类的理性问题”,通过消化康德哲学来“疏通中国传统之智慧方向”,“畅通中国之文化生命”。他把自己1949年到台湾之后的漫长而复杂的学思进程作为一个阶段——第三阶段——来处理,认为自己在这一阶段中,配合康德哲学思考了“知性为自然立法”和“自由意志为行为立法”这两重立法,并在暮年时消化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也就是说,在知识、道德和审美这人类理性的三大领域里,这一阶段他已经作了全面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牟宗三把自己1949年到台湾之后的漫长而复杂的学思进程作为一个整体的阶段来看待。同时,由于更为宽广的视域和更注重内在哲学发展的视角,牟先生没有提到五十年代“本中国的内圣之学以解决外王问题”的工作,也没有将六十年代以后对儒释道哲学义理的系统梳理与哲学诠释单独列为一个阶段。这是牟宗三以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内在发展作为标准所做的处理。在牟宗三看来,他1949年以后的思想发展,是一个完整有机的哲学运思过程。这就是道德形上学从建构发展到圆满成熟的历程。
如果全面地对牟宗三1949年以后的思想加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牟宗三五十年代的理论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提出具体的文化设计。六十年代以后,牟宗三虽然基本上不再就具体的文化设计提出意见,主要致力于道德形上学的哲学建构和理论拓展,但是,他的道德形上学的最主要的关怀还是通过“两层存有论”的理论建构,探讨价值系统与知识系统的关系,为知性、知识和制度建设确立地位。

前言/序言

  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在对中国现代学术的“世纪回眸”中,我们在重估和评价百年学术成果的同时,更应该从前辈学人勤勉的学术实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就中国现代人文科学而言,无论是“旧学”还是“新知”,都留下前辈学人筚路蓝缕的足迹,他们的独辟蹊径汇成了我们的康庄大道。
  众所周知,南京大学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百年高校之一。她有两个历史源头,一个是肇始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史上各朝唯一的国家高等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皆可称为“辟雍”,而明代曾于北京和南京各设一所国子监,号称“北雍”和“南雍”。因此,作为清政府创办于南京的新式学堂,三江师范在当时也就承膺了“南雍”的美誉。1914年以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定名为南京大学。另一个是1888年(光绪十四年)成立的基督教会汇文书院,后来发展为金陵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院系调整中与南京大学合并,构成了现在的南京大学。这样的经历不仅显示出她的悠久,还显示出她的坎坷——不断地更名,不断地重组、合并、调整。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近现代颠沛历史的缩影。而南京大学历经沧桑,卓然屹立,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传统,涌现出众多的名师大家,给我们留下丰硕的学术遗产,其中必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大概就是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此书以有限的篇幅尽量选取牟氏的代表作以示规模,虽然挂一漏万,但总可管窥全豹,开卷有益。

评分

经典著作 值得收阅!

评分

美学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自然感观感受审视的反应。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美学脱胎于哲学,但美学不隶属于任何其它学科;它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概念的总合,是人们对事物给予的美的概念。事物的美先于人的思维而存在,人对事物产生美的感觉不需要进行哲学分析等等思维活动,而人要表达这个感觉的时候,才启动思维程序用于选择表达方式、词汇等等,这才出现语言概念问题,因此可知美不是人想出来的,表达美的方法才涉及人的思维,而美学是对美作学术解释,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传统美学的任务,是研究艺术作品作为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标准。德国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美学被认为是当时唯一标准的美学。在此条件下,发展出两个分支:心理美学和美学。美学的认知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理性认知的对立面。这个观点被现代的新观点所取代,即这个对立面是不存在的,理性的认知是必然通过感性的认识过程而被认识的。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评分

评分

拿到书了,厚厚的,拿着挺有感觉的,内容是极好的,封面简约,看着舒服

评分

不错,618下的单,不过很可惜,这本书不做活动,但是也买了………………

评分

经典著作 值得收阅!

评分

拿到书了,厚厚的,拿着挺有感觉的,内容是极好的,封面简约,看着舒服

评分

我说明了“需要发票、付款电脑小票和书目清单(报账用)”,但只有发票,别的都没有,报账报不了,我要退货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牟宗三哲学与文化论集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