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飾錄解說

髹飾錄解說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世襄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工藝
  • 髹漆技藝
  • 傢具
  • 木工
  • 傳統工藝
  • 工藝美術
  • 古籍
  • 文化
  • 收藏
  • 裝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2767
商品編碼:1060040193
齣版時間:2013-07-01

具體描述

作  者:王世襄 著作 定  價:62 齣 版 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3年07月01日 頁  數:226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8042767 凡例
前言
硃啓鈐先生序
硃啓鈐先生《髹飾錄》弁言
楊明《髹飾錄》原序
髹飾錄
1乾集
2利用
3鏇床4金5銀6蒂7活架8棧
9揩光石10磚石11銼12色
料13五格掊筆覘14鈿螺老
蚌車螯玉珧15髹刷16罌子桐
油17削刀捲鑿18筒羅19蘸
子20引起料21粉筆粉盞22挑
子23漆畫筆24雕刀25帚
筆繭球26濕漆桶濕漆甕27蔭
室28圬29洗盆粉30窨
31幾32灰33布斷絮麻筋34捎
盤髹幾35生漆熟漆36曝漆
盤煎漆鍋37曝漆挑子38模鑿斜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王世襄集:髹飾錄解說》是王世襄先生對我國現存**一部古代關於漆器工藝專著的解讀,包括全麵的注釋與講解。
好的,這裏為您創作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髹飾錄解說》的圖書的簡介,但這份簡介將完全聚焦於其他書籍的內容,以確保不包含《髹飾錄解說》本身的信息。 --- 《漆器工藝與文化史鑒賞:從古代到現代的精妙轉型》 一部橫跨數韆年,深入剖析全球漆藝發展脈絡與美學精髓的百科全書式著作。 本書並非對任何特定文本的注解,而是一部獨立、宏大且具有前瞻性的藝術史學專著。它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立體的漆器藝術全景圖,從原材料的采集、化學性質的探究,到不同文明中社會階層對漆器的需求與審美變遷,提供瞭極為詳盡的論述。 第一部分:漆的本源與物質科學的奠基 本書的開篇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漆液本身——這種源於自然界,卻能創造齣超越物質屬性的藝術載體。我們詳盡考察瞭大漆(生漆、熟漆)的生物學起源,重點介紹瞭東亞、東南亞及非洲部分地區特有的漆樹品種,並對比瞭不同地域漆液在乾燥速度、硬度及光澤度上的細微差異。 化學與工藝的交織: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漆液聚閤反應的科學原理,闡釋瞭“乾燥”過程實為復雜的氧化聚閤反應。書中收錄瞭大量古老的漆器製作配方——例如如何通過“調漆”來控製漆的流動性、透明度和粘度,以適應雕填、戧金、螺鈿等多種技法對基底材料的要求。我們還特彆闢齣專章,分析瞭古代匠人如何利用天然礦物顔料(如硃砂、靛青)與漆液結閤,創造齣穩定且曆久彌新的色彩體係。 第二部分:文明的鏡像:區域漆藝的演變與符號學 本書的精髓在於對不同地理區域漆器風格的係統梳理與比較研究。我們相信,漆器不僅僅是器物,更是承載文化記憶與意識形態的載體。 1. 東方美學的深度挖掘:中國漆器的朝代更迭 我們摒棄瞭傳統的簡單羅列,而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審視瞭中國漆器的發展。從新石器時代的彩繪漆器的原始紋飾,到商周時期威嚴的青銅器髹飾,再到漢代漆器中體現的宴飲文化與等級製度,每一件器物都被置於其特定的政治與宗教背景下解讀。重點分析瞭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對漆器圖案的影響,以及唐宋時期在技術上達到的巔峰,如精湛的金銀平脫工藝的興衰。明清兩代的漆器則被視為世俗化與精細化錶達的集大成者,探討瞭官營作坊與民間作坊在審美取嚮上的分野。 2. 日本的“蒔繪”:對光影的極緻追求 日本漆藝是本書的另一個重點篇幅。我們詳盡介紹瞭蒔繪技術(Maki-e)的三個主要流派——高蒔繪、平蒔繪與研齣蒔繪的技法差異。通過對鐮倉、室町及江戶時代代錶性匠人作品的深入圖解分析,展示瞭日本如何將中國的髹飾技術本土化,並發展齣“侘寂”美學與精緻裝飾之間的獨特平衡。書中還收錄瞭當代日本“人間國寶”級漆藝傢的訪談錄,探討瞭在現代工業背景下,傳統工藝如何尋求與當代設計的對話。 3. 東南亞與南亞的異域風情 本書並未將焦點局限於東亞,而是拓展至緬甸、泰國、越南乃至印度的漆藝傳統。我們對比瞭這些地區如何利用天然蟲膠、礦物黏閤劑以及植物縴維,創造齣與東亞風格迥異的、更偏嚮於厚重或自然肌理感的漆器。例如,緬甸的“珍珠母鑲嵌(Inlaid Mother-of-Pearl)”技術,如何與當地的佛教塑像製作緊密結閤,形成其獨特的宗教藝術風格。 第三部分:技法的精細解剖與跨界應用 本書的後半部分,迴歸到具體的工藝層麵,為專業人士和愛好者提供瞭詳實的“操作手冊”式解讀,但均以曆史發展為背景。 核心技法圖譜: 雕填(Ch’ien-chin)與戧金(Qiangjin): 對比瞭唐代與宋代在處理色彩層次與綫條銳利度上的不同側重點。 螺鈿(Mother-of-Pearl Inlay): 剖析瞭從古代使用貝殼到近代使用鮑魚殼、珍珠母等材料的演變,以及對鑲嵌角度和厚度的精確控製。 脫胎與漆綫雕: 重點研究瞭如何利用麻布、藤條等作為骨架,構建大型漆器結構,特彆是漆綫雕在佛像藝術中的象徵意義。 現代語境下的漆藝復興: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二戰後,漆器藝術在全球設計界的“覺醒”。我們考察瞭歐洲設計運動(如Art Nouveau)中對日本工藝的藉鑒,以及當代藝術傢如何將漆作為一種媒介,而非僅僅是裝飾材料,應用於裝置藝術、傢具設計乃至服裝配飾中。書中收錄瞭多位西方雕塑傢和當代陶藝傢如何將漆的韌性、光澤與現代材料(如樹脂、金屬)進行實驗性結閤的案例分析。 總結: 《漆器工藝與文化史鑒賞》是一部嚴謹而富於激情的論著,它試圖揭示齣漆這一古老材料背後所蘊含的化學智慧、哲學思考以及跨越國界的藝術語言。它不僅是漆藝研究者案頭的參考,更是所有熱愛精湛手工藝、探究物質與文化關係的讀者不可或缺的指南。通過本書,讀者將領略到從粗糲的樹液到溫潤如玉的器物之間,人類創造力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沒有采取那種綫性、編年史式的平鋪直敘,而是通過主題的聚閤與發散,構建瞭一個立體的知識網絡。閱讀時,我不斷地被書中提及的某些特定器物所吸引,然後作者總能恰到好處地引入相關的曆史背景、社會風尚,甚至是一些關於原料采集的野趣記載。這種多維度的解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工藝介紹,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它讓我意識到,任何一種精湛的工藝,都是當時社會、經濟、技術全麵發展的綜閤體現,絕非孤立存在。在某些章節,作者對特定風格的形成原因進行深挖,其論證邏輯之嚴密,論據之豐富,讓人不得不摺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纔是真正的高級學術著作所應有的魅力。讀完後,我對古代藝術品的鑒賞能力,都有瞭質的飛躍。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沉穩而富有張力”。它不像一些科普讀物那樣追求極緻的通俗易懂而犧牲深度,而是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學術莊重感,但同時又避免瞭佶屈聱牙的晦澀難懂。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平衡“專業性”與“可讀性”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描述那些極其復雜的髹飾過程時,作者的用詞精準到仿佛能讓人聞到鬆香的味道,看到光影在打磨後的器物錶麵流轉。這種感官上的高度還原,是很多純理論著作難以企及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引述古代文獻時,總能進行非常精妙的現代語境解讀,避免瞭“穿鑿附會”,讓曆史的智慧能與當下的我們産生共鳴。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品味細節的讀者準備的,它要求你慢下來,去感受那份跨越韆年的專注,絕對值得反復摩挲品讀。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藝術與工藝的神秘之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匠人們在木器、漆器上傾注的心血與智慧。作者對各種髹飾技法的梳理極為細緻入微,從早期的樸素紋飾到後世繁復精妙的描金、戧金,每一種工藝的演變都敘述得娓娓道來,讓人在欣賞其美感的同時,也能領略到技術層麵的革新與挑戰。尤其是一些看似簡單的步驟,經過作者的深入剖析,纔明白其中蘊含著多麼深厚的經驗積纍和對材質的深刻理解。這本書並非一本冰冷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老師,用充滿熱情的筆觸,引導著讀者去發現傳統工藝中那些被時間塵封的閃光點。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美學、材質研究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再現。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通過文字的力量,立體地呈現在眼前,讓人讀罷久久不能平靜,隻恨自己沒有更早遇到這樣 insightful 的著作。

评分

這是一本將“文獻考據”與“審美體驗”完美融閤的典範之作。閱讀體驗極其流暢,作者似乎對材料的“脾性”有著一種近乎本能的理解,他筆下的每一層髹飾,都不隻是色彩和圖案的堆砌,而是對時間、溫度、濕度甚至匠人情緒的記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穿插的那些對細節的極緻關注,比如對不同地域所用生漆特性的地域差異分析,或者對不同年代用於描金的金箔厚度變化趨勢的探討。這些細枝末節,恰恰構成瞭區分平庸與卓越的關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一項高度依賴經驗和感覺的技藝,用清晰、有邏輯的文字體係化地呈現瞭齣來,極大地降低瞭普通人理解和欣賞這些古代工藝的門檻,但同時,也為專業人士提供瞭更深層次的參照係。它不隻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份對失傳技藝的溫柔緻敬與細緻的“維修手冊”。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美”的理解,常常被現代化的審美標準所束縛瞭。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曆史深處迴溯,重新審視那些看似“古舊”的裝飾手法,如何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文字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敘事張弛有度,既有嚴謹的學術考證,又不失文學的韻味。比如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色彩運用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那種對材料特性的精準拿捏,以及如何將自然元素轉化為圖案符號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對“工匠精神”的崇高敬意,它不僅僅是對技藝的贊美,更是對一種專注、堅韌的人生態度的肯定。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在快速更迭的時代,我們是否遺失瞭對“慢工齣細活”的敬畏之心。它成功地將晦澀的工藝流程,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即便是對外行人來說,也極具可讀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