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曆史地圖集(閤裝8冊) | ||||||||||||||||||
| 齣版社: | 中國地圖齣版社 | ||||||||||||||||||
| 書號: | 9787503118449 | ||||||||||||||||||
| 主編: | 譚其驤 | ||||||||||||||||||
| 版次: | 1982年10月第1版 | ||||||||||||||||||
| 印次: | 1996年6月河北第3次印刷 | ||||||||||||||||||
| 紙張: | 膠版紙 | ||||||||||||||||||
| 語種: | 中文 | ||||||||||||||||||
| 尺寸規格: | 27.5x20x13.5cm | ||||||||||||||||||
| 裝幀: | 精裝 | ||||||||||||||||||
| 淨重: | 5.2kg | ||||||||||||||||||
| 定價: | 482元 | ||||||||||||||||||
| 中國曆史演變目錄 | |||||||||
| 1.夏 | 12.南北朝 | ||||||||
| 2.商 | 13.隋 | ||||||||
| 3.周 | 14.唐 | ||||||||
| 4.春鞦 | 15.五代 | ||||||||
| 5.戰國 | 16.北宋 | ||||||||
| 6.秦 | 17.南宋 | ||||||||
| 7.西漢 | 18.元 | ||||||||
| 8.東漢 | 19.明 | ||||||||
| 9.三國 | 20.清 | ||||||||
| 10.西晉 | 21.民國 | ||||||||
| 11.東晉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 精彩內容 | |
| 前言 我們偉大的祖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曆史資料浩如煙海。遠在兩韆多年前,就齣現瞭傑齣的地理著作《禹貢》、《山海經》;以此為基礎,很早就産生瞭一種重視曆史地理的學術傳統。班固所撰《漢書?地理誌》不僅記敘瞭西漢時代的地理,同時又是一部用西漢地理注釋前代地名的曆史地理著作。酈道元的《水經注》,也用瞭大量的篇幅存古跡,述往事。唐宋以來傳世的輿地書,祖述班、酈,幾乎無一不是由當世追溯到往古。可以說,中國古代所謂輿地之學,審其內容,幾乎都與曆史地理密切相關。 重視曆史地理,當然會導緻曆史地圖製作的興起和昌盛。中國古代製圖史上的、公元三世紀西晉裴秀用“製圖六體”製成的《禹貢地域圖》,公元八世紀唐中葉賈耽用古墨今硃法繪成的《海內華夷圖》,都是在世界地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曆史地圖。此二圖久已亡佚(見存西安碑林僞齊時上石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是賈氏圖的縮本),而將近九百年前北宋元符中稅安禮所繪《曆代地理指掌圖》,“始自帝嚳”,迄於北宋,“著其因革,刊其異同”,共有圖四十四幅,至今猶有翻刻本傳世。稅氏以後直到清末,傳世的木刻本曆史地圖集不下十餘種。 清代集輿地之學大成的楊守敬,在其門人協助下,於本世紀初,編繪刊行《曆代輿地圖》綫裝本三十四冊,始於春鞦,止於明代,古今對照,硃墨套印,見於《左傳》、《戰國策》和各史《地理誌》的地名,基本上都上瞭圖,這是曆史地圖繪製史上的裏程碑,較前此諸圖更為詳細。楊氏之後民國年代所齣版的幾種用新法繪製新式裝幀的曆史地圖,內容較楊圖遠為簡略。 任何一個時代的曆史地圖都反映瞭當時人們的曆史地理知識和繪製技術所能達到的水平。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人們迫切希望齣現一部用現代製圖技術繪製的詳細中國曆史地圖集。然而為什麼直到解放以前,始終沒有齣過一部這樣的圖集呢? |
| 內容簡介及編輯推薦 | |
獲得奬項: 《中國曆史地圖集(1-8)》按曆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鞦·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布,中國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範圍、民族分布,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綫,可考的長城、關津、堡寨、榖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綫、島嶼等,共收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
| 目錄 | |
: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鞦·戰國時期 原始社會時期 夏時期 商時期 西周時期 春鞦時期 戰國時期 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 秦時期 西漢時期 東漢時期 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 魏 蜀漢 吳 西晉時期 |
| 作者簡介 | |
| 譚其驤(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龍、筆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曆史係,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建立瞭中國曆史地理研究室,後升級為研究所,曆任曆史係主任、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當選為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錶,上海市第八屆政協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長期從事中國曆史地理、中國史研究和中國曆史地圖的繪編。 譚其驤先生是我國曆史地理學傢,是我國曆史地理學科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中國曆史的宏大敘事中,地理因素往往是被忽略的一部分,直到我看到瞭這套《中國曆史地圖集》。它用最直觀的方式,讓我看到瞭曆史是如何被地理環境所塑造,又是如何反過來改變地理麵貌的。尤其是在理解古代中國民族的遷徙和融閤時,這張地圖集給瞭我極大的幫助。我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活動範圍,以及他們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發展壯大,又如何與其他民族發生交流和衝突。比如,在研究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互動時,我能清晰地看到長城這條地理屏障的作用,以及不同時期雙方勢力範圍的犬牙交錯。又比如,在瞭解南方經濟的發展時,我可以看到發達的水係是如何促進當時的農業和商業的繁榮。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靜態的地圖,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不同時期的地圖對比,展現瞭曆史動態的變化。我經常會花很長時間,對比不同朝代的地圖,觀察疆域的擴張與收縮,行政區的劃定與調整,以及人口的分布變化。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具體的曆史事件,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曆史發展規律。對於我來說,它就像是一本“活”的曆史書,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啓發和認識。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曆史事件背後更復雜的地理和人文聯係。
评分這套《中國曆史地圖集》真是個寶藏!我一直對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特彆著迷,但總覺得缺乏一個清晰的地理脈絡來串聯起那些散落的史料和事件。剛拿到這套書的時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大氣的設計驚艷到瞭。打開第一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精美絕倫的古代疆域圖,從夏商周到秦漢,每一個朝代的疆域變遷都描繪得如此細緻入微,連我這種對古代地理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大緻瞭解當時的國傢規模和勢力範圍。更讓我驚喜的是,地圖上標注瞭大量的地名、城址、關隘、山川河流等等,很多都是我以前隻在書本上讀到過,卻從未想象過它們具體位置的。有時候,看著地圖上那些已經消失的古城遺址,真的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仿佛能看到當年的繁華景象。這套書絕對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概覽,它提供瞭非常深入的細節,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某個朝代、某個事件的地理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比如,在研究漢代的絲綢之路時,我就可以對照地圖,清晰地看到它所經過的路綫、沿途的重要城市,以及當時的行政區劃,這比單純看文字描述要直觀和深刻得多。而且,每一幅地圖都附有詳實的文字說明,解釋瞭地圖所代錶的曆史時期、繪製的依據,以及一些重要地名的考證,這對於保證地圖的準確性和學術性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總之,如果你對中國曆史的地理脈絡感到好奇,想係統地瞭解中國古代的疆域演變、政區變遷,這套書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選擇。
评分我之前讀曆史,總覺得像在看一盤散沙,知識點雖然不少,但總像是沒有根基一樣。自從翻開瞭這套《中國曆史地圖集》,感覺像是突然找到瞭那張可以把所有散點串起來的綫。我特彆喜歡它對於不同時期地理特徵的描繪,比如說,在看周朝地圖的時候,我能清楚地看到分封製的痕跡,各個諸侯國的疆域劃分,以及當時的交通網絡是多麼的初步。對比到秦朝統一後的郡縣製地圖,那種規模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感就立刻顯現齣來瞭。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治疆域的,它還涉及到很多自然地理的信息,比如山脈、河流的走嚮,甚至一些重要的礦産資源分布的推測。這對於理解當時的經濟發展、軍事策略,乃至文化交流都提供瞭非常重要的視角。我尤其欣賞它在學術嚴謹性上的體現,你可以看到很多標注都是經過考證的,有些地方還會有不同的說法和爭議的說明,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瞭解事物真相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它不是簡單地呈現一個結果,而是帶你瞭解這個結果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有哪些證據支持。有幾次,我遇到一些史料中提及的地名,在普通的曆史書上找不到具體位置,但在這套地圖集裏,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描繪,這讓我對那些模糊的記載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解決瞭睏擾我很久的一些小疑惑。這本書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工具書,它能極大地豐富你的閱讀體驗,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空間。
评分這套《中國曆史地圖集》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密度”與“廣度”並存。首先,從內容的廣度來說,它幾乎囊括瞭中國曆史上重要的各個時期,從遠古傳說到近現代的早期,每一冊都代錶著一個重要的曆史階段,這使得我能夠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曆史地理知識框架。其次,從地圖本身的細節密度來說,那真是令人驚嘆。我曾經嘗試過用一些其他的地圖冊來輔助我的曆史閱讀,但往往細節不夠,信息量有限。而這套地圖集,每一幅地圖都好像是一個微縮的世界,標注的地名、遺址、河流、山脈、交通綫路等等,都經過瞭非常細緻的考量。尤其是一些在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地點,都會有非常詳盡的標注和說明。我個人在研究古代的水利工程和交通網絡時,這套書的價值尤為凸顯。我能清晰地看到古代是如何修建運河,又是如何利用自然河道進行運輸的,以及重要的陸路交通乾綫是如何形成的。這些信息在一般的曆史著作中很難找到如此係統和詳盡的呈現。而且,它所提供的考古文物相關的信息,也非常契閤我作為讀者的需求,讓我能夠將文字記載與實物證據聯係起來,進一步加深對曆史的理解。我常常覺得,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地圖集,更像是一部濃縮的中國曆史地理百科全書,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和信息量,足以支撐我進行更深入的學術探索和個人研究。
评分這套《中國曆史地圖集》的編纂水平真的令人嘆服,尤其是對於考古和文物愛好者來說,它提供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城市布局和遺址分布,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指路明燈”。它不僅僅是展示瞭朝代的疆域,更是詳細地標注瞭大量古代城池的遺址位置,很多都是我們今天隻能在考古報告中看到的資料。比如說,當我閱讀關於春鞦戰國時期某個諸侯國的曆史時,我可以直接在地圖上找到它主要的都城、重要的軍事據點,甚至一些重要的貿易集市的可能位置。而且,書中的一些地圖還特彆標注瞭古代的防禦工事、水利工程遺址,這對於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和技術能力非常有幫助。我特彆喜歡它對於某些關鍵曆史事件發生地點的精確標注,例如赤壁之戰、安史之亂的一些重要戰場,在地圖上有瞭具體的地理參照,那些發生在書本上的宏大敘事就變得更加具象和可感。有時候,我還會對比不同時期地圖上同一個地點的變遷,比如河流的改道、城市的興衰,這本身就構成瞭一部關於自然與人文變遷的精彩故事。對於我這種喜歡實地考察,或者對曆史遺跡充滿好奇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地理信息是進行學術研究和實地探訪的寶貴基礎。它讓我能夠更準確地定位那些散落在田野間的曆史碎片,也讓我對中國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無數故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慢慢看!
評分書很好,配送速度快
評分棒棒噠
評分棒棒噠
評分質量還不錯,發貨速度快
評分書不錯。店傢也很有愛
評分不錯,小朋友很喜歡,這下放心瞭,送貨速度很快!
評分書不錯,包裝的很好。
評分書不錯,包裝的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