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微鹹水灌溉技術》是在長期灌溉微鹹水的土壤安全性試驗、土壤改良劑和水質調理劑研究和應用,以及微鹹水灌溉的作物種植形式和施肥技術等一係列研究,並總結國內外的新近研究的基礎上提齣的,以指導農業、綠化等生産實際中微鹹水的安全應用。
《微鹹水灌溉技術》涉及農藝節水、鹽堿地土壤微鹹水灌溉降鹽改良等方麵,在明確微鹹水概念、微鹹水資源情況,以及概括生産中灌溉方式和灌溉製度、適宜土質和作物的基礎上,從微鹹水灌溉製度和技術、微鹹水灌溉農藝配套技術、微鹹水灌溉對作物和土壤影響及控製等方麵,按作物種類分彆對鼕小麥、水稻、玉米、棉花、西瓜、黃瓜、番茄等七種作物微鹹水灌溉方法和配套技術進行瞭詳細總結和描述。
內容簡介
《微鹹水灌溉技術》立足中國北方農村和農業生産實際,兼顧全國農業生産的特點,以推廣知識、指導生産、科學經營為宗旨,以多年、多領域的科研、生産實踐經驗為基礎,突齣科學性、實用性、新穎性。語言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盡量做到“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本叢書涉及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農産品流通與經營、休閑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多個領域,使農民在傢就可以走進專傢的“課堂”,學到想要瞭解的知識,掌握需要的技能,解決遇到的實際難題。
作者簡介
張餘良,碩士,現工作於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等多個學術團體的會員,主要從事微成水資源利用技術、鹽堿地綠化技術等研究,獲得多項科技成果,並發錶多篇相關科技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微鹹水農田灌溉的意義
第二節 微鹹水的概念、特點及其分布
第三節 微鹹水灌溉常用術語
第四節 微鹹水農田灌溉利用方式和灌溉製度
第五節 微鹹水適宜灌溉的土質和作物
第六節 微鹹水灌溉存在的問題及其技術措施
第二章 微鹹水資源利用對策
第一節 微鹹水資源化的可行性
第二節 中國微鹹水資源化的途徑
第三節 微鹹水資源化的生態安全分析
第四節 微鹹水資源化策略
第三章 鼕小麥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灌溉微鹹水後土壤鹽分虧缺
第三節 灌溉微鹹水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第四節 鼕小麥微鹹水灌溉配套技術
附錄水的利用效率
第四章 水稻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一節 水稻微鹹水灌溉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節 水稻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三節 微鹹水灌溉條件下水稻的栽培技術
第四節 灌溉微鹹水對水稻生長和産量的影響
第五節 水稻微鹹水灌溉效益評價
第五章 玉米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微鹹水灌溉對玉米生長和産量的影響
第三節 微鹹水灌溉對玉米地土壤的影響
第六章 棉花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一節 適宜微鹹水灌溉的棉花種植區
第二節 適宜微成水灌溉的棉花品種及種植方式
第三節 微鹹水灌溉方法
第四節 微鹹水灌溉條件下種植和配套技術
第五節 微成水滴灌對棉株生長狀況及産量的影響
第六節 微鹹水灌溉下鹽在土壤中的分布
第七節 微鹹水灌溉棉花的經濟效益分析
第七章 西瓜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一節 西瓜的需水規律
第二節 西瓜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三節 微鹹水灌溉西瓜的施肥技術
第四節 微鹹水滴灌對西瓜品質和産量的影響
第五節 風險分析和控製
第八章 黃瓜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一節 黃瓜微鹹水灌溉方式
第二節 微鹹水灌溉的農藝措施
第三節 微鹹水灌溉對黃瓜産量的影響
第四節 黃瓜灌水量的控製
第九章 番茄微鹹水灌溉技術
第一節 番茄微鹹水灌溉方式
第二節 微鹹水滴灌對番茄生長和産量的影響
第三節 番茄灌溉微鹹水後土壤鹽分情況
第四節 番茄微鹹水灌溉的配套技術
精彩書摘
四、加強微鹹水淡化技術研究,降低淡化成本
目前,非洲、中東、美國等地區也已利用微鹹水淡化來解決工業用水和市政用水問題。世界微鹹水淡化産量達586萬立方米/天。世界最大的微鹹水淡化工程是美國尤馬河水的處理,處理能力為38萬立方米/天。中國地下微鹹水淡化技術已經成為地下微鹹水分布區解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新途徑。日産數噸的小型微鹹水淡化裝置可用於傢庭飲用和流動作業的供水;日産幾十噸和幾噸的微鹹水淡化廠適於城市供水和補給水;日産百噸、韆噸的中型微鹹水淡化廠可解決村鎮飲用水和小型電廠等純水的補給。天津市地下水資源管理辦公室與颱灣地區能邦科技顧問有限公司閤作,采用反滲透技術實現地下微鹹水淡化,為城鎮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從成本上看,中國微鹹水淡化技術與國外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滄化集團在黃驊市建成瞭日産3萬立方米的地下微鹹水淡化廠,淡化成本為5元/立方米。山東長島縣建成日産1000噸的海水淡化工程,淡化成本為4.9元/立方米,而農民用水的實際負擔約為10元/立方米。國外微鹹水的淡化成本僅為0.3~0.4美元/立方米。
前言/序言
濱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鹽漬化土和非鹽漬化土的綠化、種植農業中普遍采用淡水灌溉,淡水資源日趨緊張,農業灌溉用水更是嚴重缺乏,開發利用微鹹水是節約淡水資源、保障生産用水的重要途徑。我國部分地區,例如天津淺層地下微鹹水豐富,但是水質較差,礦化度、氯離子和鈉離子的濃度較高。直接灌溉、與淡水混閤灌溉或與淡水交替灌溉等都需要嚴格的技術要求,否則長期灌溉會造成土壤理化性狀惡化、鹽逐年積聚而抑製農作物的生長。利用微鹹水而又最大限度地抑製對土壤和農作物的危害是必須麵臨和解決的問題。
本書是在長期灌溉微鹹水的土壤安全性試驗、土壤改良劑和水質調理劑研究和應用,以及微鹹水灌溉的作物種植形式和施肥技術等一係列研究,並總結國內外的新近研究的基礎上提齣的,以指導農業、綠化等生産實際中微鹹水的安全應用。
濕地生態修復與可持續利用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下,如何通過科學閤理的濕地生態修復技術,實現濕地的功能恢復與可持續利用。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在全球生態係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強大的水體淨化能力以及重要的碳匯功能,對維持生態平衡、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水資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的擴張,如城市化進程、農業開發、工業汙染等,全球濕地麵積急劇萎縮,生態功能嚴重退化,許多珍貴的濕地物種麵臨滅絕的威脅。 本書聚焦於濕地生態修復這一核心議題,從理論基礎、技術方法、實踐案例到未來展望,進行瞭係統而詳盡的闡述。我們首先追溯瞭濕地生態係統的基本原理,包括濕地的形成機製、水文特徵、土壤生化過程以及濕地生物群落的演化規律。在此基礎上,本書重點分析瞭導緻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如水文失調、生境破碎化、外來入侵物種的危害、汙染物的富集等,為後續的修復策略製定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在技術層麵,本書係統性地介紹瞭當前國際上最前沿、最有效的濕地生態修復技術。這些技術涵蓋瞭從宏觀到微觀,從物理到生物的各個層麵。 一、 水文修復與調控技術: 濕地的健康離不開適宜的水文條件。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一係列工程和非工程手段,恢復和維持濕地原有的水文節律。這包括: 淹水與排水模式的恢復: 通過修建閘壩、涵洞、截流溝等,精確調控濕地的淹水時長、水位深度以及排水速率,模擬自然濕地的動態變化,為不同濕地生境(如沼澤、草甸、林地)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水文條件。 河道疏浚與連通: 針對被圍墾、截斷的河流和溪流,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疏浚河道、移除障礙物、重建水係連通性,恢復濕地與外部水體的自然聯係,保障濕地生態係統的物質能量交換和物種遷徙通道。 地下水位的管理: 強調瞭地下水對維持濕地生態係統的關鍵作用,介紹瞭通過監測、引水、截流等方式,有效管理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位的過快下降或上升,維持濕地生境的穩定性。 二、 生境重建與恢復技術: 健康的濕地生態係統需要多樣化的生境結構。本書係統介紹瞭各類生境重建與恢復技術: 植被修復與重建: 詳細闡述瞭針對不同類型濕地的植被修復策略,包括選擇鄉土植物、構建多層次的植被群落、控製外來入侵植物等。書中提供瞭不同濕地類型(如泥炭沼澤、濱海鹽沼、河漫灘濕地)的典型建植模式和經驗。 土壤改良與修復: 針對汙染或酸化退化的濕地土壤,本書介紹瞭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方法,如曝氣、施肥、生物菌劑的應用,以改善土壤結構,恢復其養分循環和微生物活性。 地形地貌的塑造: 探討瞭如何通過人工挖溝、築坎、設置跌水等方式,創造不同水深、坡度、基質的微地形,增加生境異質性,為不同物種提供適宜的棲息地。 三、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技術: 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係統之一。本書著重介紹瞭如何通過生物手段,促進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物種引種與遷地保護: 針對瀕危或滅絕的濕地物種,本書介紹瞭科學的引種、繁育與野化放歸策略,以及在遷地保護過程中應注意的關鍵問題。 生態廊道建設: 強調瞭構建濕地生態廊道的重要性,以連接破碎化的濕地棲息地,保障物種的遷徙與基因交流,提升濕地景觀的整體生態健康水平。 生物防治方法: 針對外來入侵物種對濕地生態係統的威脅,本書介紹瞭一些有效的生物防治技術,如引入天敵、使用生物除草劑等,盡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維護濕地生態係統的自然平衡。 四、 汙染治理與生態淨化技術: 濕地具有強大的水體淨化能力,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濕地生態係統,處理和降解各類汙染物: 人工濕地技術: 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人工濕地的構建原理、設計參數以及運行管理,包括地錶流人工濕地、潛流人工濕地、復閤型人工濕地等,以及其在處理生活汙水、工業廢水、農業麵源汙染方麵的應用。 生物修復技術: 重點介紹瞭微生物、植物在降解有機汙染物、重金屬、氮磷等方麵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微生物群落結構、選擇高效降解植物,提高濕地的淨化效率。 生態工程技術: 探討瞭如何將生態工程原理應用於濕地汙染治理,如構建浮島、種植淨化水生植物,以及利用曝氣、吸附等物理化學方法輔助生物淨化。 五、 濕地可持續利用與管理: 修復後的濕地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實現可持續的利用,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本書對此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濕地生態旅遊與科普教育: 介紹瞭如何開發具有濕地特色的生態旅遊項目,提升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並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 可持續漁業與農業模式: 探討瞭在濕地生態係統允許的範圍內,發展低強度、生態友好的漁業和農業生産模式,如稻魚共生、生態養殖等,實現經濟産齣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濕地碳匯與氣候變化應對: 強調瞭濕地作為重要的碳匯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並介紹瞭如何通過修復和管理,進一步提升濕地的碳儲存能力。 濕地政策與法規: 梳理瞭國內外主要的濕地保護政策和法律法規,分析瞭政策製定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並提齣瞭完善建議。 公眾參與與社區發展: 強調瞭公眾參與在濕地保護與管理中的重要性,介紹瞭如何通過建立有效的溝通機製,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濕地保護工作,形成共建共管的局麵。 本書的編寫力求科學嚴謹,內容翔實,並結閤瞭大量國內外成功的濕地生態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實踐案例。我們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直觀展示瞭各項技術的實施過程和效果,為廣大濕地保護工作者、科研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對濕地生態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部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專業性著作。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普及科學的濕地生態修復知識和技術,推動全球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恢復濕地生態係統的健康與活力,保障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連接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之間的橋梁,為建設一個更加綠色、健康的地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