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硃良春老先生長期從事對痹癥、肝病、腎病的臨床、科研工作,特彆對於風濕病、癌癥、肝硬化等疑難重癥深有研究,屢顯奇效。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善於挖掘民間經驗,樂於培養後繼人纔,帶領子女創業,敢為天下先,業績輝煌,創造齣令世人感佩的“硃良春現象”。 本書作者以生動文筆記述瞭硃老90餘年的人生曆程,其中穿插瞭一些中醫界有關同道的生平與曆史事件。硃老的成功,撥動瞭許多患者、讀者的心弦,他的人格魅力,他對事業的追求,他的養生之道,他的健康長壽,他的學術造詣,都值得我們一一去解讀。
內容簡介
醫學人生叢書。在中醫發展史上,過去的一個世紀是一個不平凡的世紀,它一下子跌進瞭深榖,經過艱難的掙紮,它又迅速發展。迴顧這段曆史,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這個世紀。《醫學人生叢書》選擇中醫泰鬥級人物及在中醫藥界具有較大影響者,通過他們的口述,從中醫角度將那個社會,那個傢庭、那個人的畫麵展現給世人,通過他們的經曆,展現中醫的發展狀況,通過他們的口述,展現他們平凡而又靚麗的人生一這是曆史長河中的水滴,但可摺射齣上個世紀的光彩。
作者簡介
硃良春,江蘇丹徒人。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主任中醫師,兼職教授。先後拜太醫傳人馬惠卿、上海名醫章次公為師。l938年畢業於上海中國醫學院。1956年至1984年任南通市中醫院院長。1987年國務院授予“傑齣高級專傢”稱號。
硃老治學勤奮,自強不息,長期從事對,痹癥、肝病、腎病的臨床、科研工作,特彆對於風濕病、癌癥、肝硬化等疑難重癥深有研究,屢顯奇效。對於蟲類藥的臨床應用尤具心得。著有《傳染性肝炎的綜閤療法》、《湯頭歌訣詳解》、《章次公醫案》、《蟲類藥的應用》等。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善於挖掘民間經驗,樂於培養後繼人纔,帶領子女創業,敢為天下先,業績輝煌,創造齣令世人感佩的“硃良舂現象”。
內頁插圖
目錄
1 傳奇傢鄉·丹徒儒裏說當初
2 祖母希望·有瞭你就能天亮
3 私塾啓濛·五年未學加減乘除
4 小船悠悠·兩天兩夜搖嚮南通
5 患病輟學·立誌學醫濟蒼生
6 抄方一年·見證馬太醫傢傳
7 轉學醫校·從傳統走嚮現代
8 天外絕響·聆聽章太炎訓話
9 日機轟炸·學校散夥非一傢
10 投奔上海·幸遇良師章次公
11 居食無所·難民還能醫難民
12 開業南通·捨藥不僅得民心
13 治登革熱·大展宏圖抓良機
14 辦學四年·艱難培養國醫人纔
15 響應號召·中西醫閤作考真誠
16 創辦醫院·撐起中醫一片天
17 育三枝花·不單靠一雙慧眼
18 探章次公·為徒當初硃良春
19 不堪迴首·見文革世態炎涼
20 點石成金·不僅是紹奇步先
21 講學各地·技不私密育後人
22 辦研究所·盧嘉锡欣然題詞
23 術濟東瀛·虹橋機場送謝金
24 由新加坡·海外中醫接薪火
25 再次創業·風濕病醫院新起步
26 喜帶高徒·與鄧老攜手走南北
27 北濠河畔·笑迎八方優秀人纔
28 一部大書·硃良春現象待解讀
後記
精彩書摘
1 傳奇傢鄉·丹徒儒裏說當初
曹東義:“硃老,您好!很多人對於您的生活經曆感到很神秘,有些不大瞭解。有的說是‘硃良春現象’,也有的說是‘硃傢軍’。很想聽聽您的解答。比如,您怎麼由一個患者,變成瞭一個名醫?您與馬太醫傢是怎樣結上師徒緣的?您為什麼從太醫傢裏轉到章太炎的學校裏?您與章次公先生為什麼那麼投緣?您如何能夠把蛇花子、農民變成瞭研究員?您為何在年近八旬的時候還能夠創業?您為何總是能夠站在命運的風口浪尖上而開風氣之先?”
硃良春:“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獲,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曹東義:“那就請您從頭說起吧。講講您的傢鄉、您兒時的生長環境。”
硃良春:“我1917年8月20日(農曆七月初三)齣生於江蘇鎮江,一個叫做丹徒縣、儒裏鎮、殷傢村的地方。這裏位於長江南岸,又緊靠大運河,屬於魚米之鄉,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丹徒縣是秦朝設的郡縣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曆史上,在這裏設過府,也設過路。因此,這裏曾經是‘府治’與‘路治’的所在地,也就是地方政治中心城鎮的意思。”
曹東義:“丹徒縣的含義是什麼意思呢?”
硃良春:“這在當地的地方誌裏有一些記載,也有一些傳說。”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滅六國,一統天下,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轄縣,丹徒就是當時的縣城之一。秦始皇認為,他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攝天子之位,主要是受命於天,得水德,而周朝屬於火德,按照五行相剋的理論,水可以滅火,秦國因此得瞭天下。在五行與五色的對應關係裏,水對應的顔色是黑色。所以,他詔告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把黑色作為國色。衣服、旗幟都以黑為尚(上),把全國的人民大眾,統稱為“黔首”,也就是“黎民百姓”,是黑頭發、黑頭巾、黑冠冕的意思。
火德對應的顔色是紅色,是周朝戰敗者的象徵。因此,受刑流放之徒需要穿紅色衣服,“丹徒”正是流放罪犯聚集的地方。當然,丹徒名稱的原始含義,也可能是記載於“丹書”之刑徒的意思。《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就記載說,斐豹是一個犯罪的奴隸,“著於丹書”。
無論丹徒的“丹”是怎樣與紅色聯係在一起的,但是“徒”與刑徒聚集有關是沒有異議的。由此可見,鎮江在秦朝的時候還是很荒涼的地方。據說,當年這裏到處都是水塘和蘆葦,又緊靠長江,刑徒們是很難私下逃走的,是一個理想的“自然流放”場所。
隨著時代的推移,這一帶逐漸繁榮起來。東漢孫權(182-252)就在鎮江操練水師。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在此設立鎮江府,金兀術在公元1130年南渡侵宋,返迴時在此被韓世忠圍睏,成為一段曆史典故。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府為路,明代又改路為府,至1912年清朝末年鎮江府廢,成為江蘇的省會。
曹東義:“聽說您是硃熹先生的後裔,您的前輩們是怎樣從婺源遷到這裏來的呢?”
硃良春“我是硃熹公第29代裔孫。丹徒的繁榮,不但引起瞭政府的重視,知識階層也把關注的目光投嚮瞭這裏。理學大師硃熹的後裔,有一個目光敏銳的學人‘八世裔孫亨三公’,把傢族遷到瞭這裏。因此,這裏又成瞭讀書人的傢園,。儒裏鎮。上自然少不瞭讀書人,而。殷傢村。也有私塾。我小的時候,在村裏讀瞭五年私塾。”
據說,儒裏鎮當年人丁興旺,硃傢祠堂蓋得也富麗堂皇。富麗堂皇的祠堂,竟然裝不下列祖列宗的榮耀,因此又在不遠的地方新建瞭一座祠堂。由於新建的祠堂更高大,也由於建得太晚,因此,在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校的時候,新祠堂改成瞭小學校。至今保存完好的老祠堂,上麵一塊橫匾,寫著四個大宇“閩婺同源”,揭示瞭硃傢祠堂深厚的曆史文化淵源。硃傢後人不敢忘記祖先,不能辜負硃熹的教誨。
不曾想到的是,鴉片戰爭的失敗,加快瞭鴉片煙的“普及”。鴉片的香霧也飄蕩到瞭書香濃烈的“儒裏鎮”,繁華的街市上遊蕩著神迷意亂的癮君子。
曹東義:“您能讀私塾,說明傢裏的情況還比較富裕。”
硃良春:“我祖父年輕的時候,傢裏的境況還不錯。他是一傢典當鋪裏的職員,由於儀錶堂堂,精明能乾,很受當鋪老闆的賞識。無論是傢珍寶玉,還是字畫細軟,他一眼就能看齣它的價值。沒有過人的眼力,沒有精明的頭腦,是乾不瞭當鋪職員的。為瞭嘉奬他,老闆把自己吸食的鴉片給祖父品嘗。青年人都覺得那樣很提神,不成想很快就成瞭癮,本來前途無量的青年,因此而傾傢蕩産。”
青年人的好奇害瞭他,在吞雲吐霧的鴉片香氣裏,他不但葬送瞭自己的前程、身體,也斷送瞭年幼兒子的前途,更不曾想到他美麗而善良的妻子,將會因為他的誤入歧途而受盡睏苦。
硃良春的祖父因為鴉片之害,三十幾歲就因病飄然西去,他留下的不僅是債務,還有生活的無情磨難。
前言/序言
歲月匆匆,流光易逝,瞬已虛度九秩,從醫七旬。人的一生,好似一個拋物綫,有起點,有終點,有起伏,有盛衰,這是曆史的必然,也是時間長河的瞬間。中國中醫藥齣版社有鑒於此,擬為部分老中醫專傢分彆撰寫小傳,以便留下一點痕跡,供後來者藉鑒。愚有幸列於其中,承該社包艷燕編輯及門人曹東義主任醫師專程前來訪談,由曹賢契執筆。
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順坦的。作為一個醫生,我一直遵循先嚴昶昇公“積德行善,濟世活人”的囑咐,先師章次公先生的教導:“醫雖小道,乃仁術也,要以身盡之,方能盡其業,否則罪也”。“發皇古義,融會新知”。從醫以來,我雖然是盡力踐行,但由於學養謭陋,成就不多,遺憾不少;有些菲薄經驗,也有不少教訓,值得迴顧自省,爭取在有生之年有所彌補,聊盡吾心。
東義賢契基本忠於事實,以生動文筆記述瞭我90餘年的人生曆程,穿插瞭一些中醫界有關同道的生平與曆史事件,但對個人有些溢譽之詞,受之有愧也。唯願此小傳能對青年同道有所參考,則幸甚矣。
黨和政府對中醫藥工作大力扶持與鼓勵,特彆是近幾年來采取諸多振興措施,使中醫藥事業得到空前未有之發展。今年1月吳儀副總理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中醫藥又迎來瞭一個春天,像一股暖流,溫暖著中醫藥工作者的心,備受鼓舞與鞭策。我們一定要振奮精神,同心協力,為振興中醫藥事業,添磚加瓦,竭盡綿薄。因為學海無涯,醫無止境,誠如請代顧亭林所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獲,不足以自限”。要以“不息為體,日新為道”,爭取做到“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纔是。藉此機會,謹祝諸位同道以及中醫愛好者,與時俱進,爭創輝煌,為人類健康作齣更多貢獻。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走近中醫大傢:硃良春》一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聚焦於其他中醫大傢及其相關領域,避開硃良春本人的具體事跡和內容。 --- 走近中醫大傢:群英薈萃,薪火相傳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中國傳統醫學博大精深的殿堂,聚焦於一係列對中醫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大傢”及其獨特的學術貢獻、臨床實踐和哲學思想。我們不專注於某一特定名傢,而是構建一個宏大的圖景,展現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中醫巨匠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今日的中醫學體係。 第一篇:古代奠基者與核心理論的構建 本篇追溯中醫理論的源頭,探究那些奠定瞭整個學科基礎的古代聖賢。 1. 扁鵲與四診閤參的雛形: 探討扁鵲及其學派在望、聞、問、切四診法形成初期的探索。重點分析其如何將臨床觀察與個體生命節律相結閤,以及其對“髒腑經絡”概念的早期認知。書中將通過對早期文獻的梳理,還原四診法從經驗積纍到逐步規範化的過程,展示其在古代醫療實踐中的核心地位。 2. 黃帝內經:理論體係的“百科全書”: 深入剖析《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哲學基礎和醫學框架。我們關注的不僅是“陰陽五行”的理論模型,更著重於闡述其如何係統地構建瞭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相互關係,以及“天人閤一”的整體觀如何在疾病認識和治療原則中得以體現。特彆會探討《內經》中關於生命規律、預防醫學和養生哲學的深刻見解,這些構成瞭後世所有中醫流派的共同基石。 3. 傷寒雜病之辨:張仲景的臨床規範: 聚焦於“醫聖”張仲景,重點研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本書將詳盡解析其辨證論治體係的開創性,即如何通過“六經辨證”對急性熱性病進行係統歸類,以及“辨證論治”思想如何拓展到內、外、婦、兒等諸多雜病領域。我們會詳細對比六經與髒腑、氣血的對應關係,強調其方證對應的高度精確性,這是後世醫傢臨床用方的圭臬。 第二篇:中醫學說的演進與流派紛呈 隨著時代的推進,中醫理論不斷被豐富和修正,形成瞭多元化的學術流派,各自解決瞭特定的臨床難題。 4. 金元四大傢:革新與流派的形成: 詳細介紹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硃丹溪這四位大傢對仲景學說的繼承與發展。 劉完素與寒涼派: 探討其對“六氣皆從火化”理論的創立,及其在治療溫熱病中運用寒涼藥物的臨床思路和理論依據,這對後世溫病學派的萌芽具有重要意義。 張從正與攻下派: 分析其“汗、吐、下”三法在祛邪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實證”的突齣重視,展現其“用藥峻猛,療效卓著”的臨床特點。 李杲與脾胃派: 深入解析“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闡述其如何強調後天之本,以及對甘溫益氣藥物的獨到運用,為脾胃學說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硃丹溪與滋陰派: 重點解讀“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斷,探討其對陰虛證的深刻認識,以及在治療慢性、虛損性疾病中,如何以滋陰養血為核心思路。 5. 溫病學派的崛起與發展: 本部分將梳理葉天士、吳鞠通等人在清代對急性傳染病認識的飛躍。重點介紹“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建立,分析這些新的辨證體係是如何有效彌補瞭《傷寒論》在處理高熱、瘟疫方麵的局限性,並展示瞭葉氏“存津液”的溫和治療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第三篇:針灸與方劑的精深之道 除瞭辨證論治的理論體係,針灸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同樣由一代代名傢推動。 6. 針灸學的精微:從《針灸甲乙經》到現代應用: 追溯針灸學的經典文獻,如黃元禦等人對方位和操作技術的貢獻。重點講解經絡循行與腧穴的特定功能,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針灸如何被應用於麻痹、疼痛以及內科疑難雜癥的治療。書中將展示古代針刺手法的細膩區分和深層理論。 7. 方劑學的集大成:辨證與組方的藝術: 探討方劑學從《湯頭歌訣》到臨床應用的全過程。我們將分析經典方劑(如四君子湯、小柴鬍湯、四物湯等)的配伍原則、君臣佐使的哲學內涵,以及曆代醫傢對這些方劑的加減化裁經驗,展示方劑如何根據個體體質和病情變化靈活調整,而非一成不變的藥方組閤。 第四篇:傳承與展望:中醫教育與文化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迴歸到中醫的傳承和文化價值。 8. 醫者仁心:古代醫傢的道德規範: 探討古代名醫們對“醫德”的重視,例如《太上隱文訣》等文獻中對懸壺濟世、珍視生命的教誨。通過迴顧曆史上的名醫群像,揭示專業技能之外,人文素養對於一位閤格中醫的重要性。 9. 中醫的現代化與國際視野: 簡要梳理近現代以來,傑齣學者們如何緻力於整理和推廣中醫傳統,推動其與現代科學的對話。我們關注的是那些在普及中醫學術、建立規範化教學體係方麵做齣努力的先驅們,他們的工作為中醫藥在當代社會的健康發展奠定瞭基礎。 總結 本書力求以宏觀的視角,描摹齣一條清晰的中醫發展脈絡,讓讀者得以領略曆代名傢如何以其智慧和實踐,共同築起瞭這座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大廈。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代錶著對生命奧秘的深入探索與對人類健康的無私奉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