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的历史征程: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资料汇编
原价:59.80元
作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组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300167886
字数:457000
页码:3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一个国家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力支撑。
凯歌声声别旧岁,银花朵朵报新春。在全党全社会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之际,为展现高校成绩,推广工作经验,思考发展问题,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编辑了《新的历史征程——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供学习借鉴,指导推动工作。
目录
第一篇 党和政府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及有关领导讲话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节选)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节选)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
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云山:肩负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贡献智慧力量
刘延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繁荣发展新局面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二篇 教育部关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文件及仃关领导讲活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袁贵仁:深入实施普及计划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高校师生
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袁贵仁: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教质量
袁贵仁:在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杜玉波:大学要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杜玉波:全面把握《若干意见》主要精神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李卫红:以改进科研评价为突破口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李卫红:坚持特色发展加强能力建设为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李卫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开创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 深人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蓄势即发全面部署——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杨光: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出新贡献
姜沛民:发挥首都高校优势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贡献
靳润成:深入推进天津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沈健:全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刘川生:坚持“三个并重”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
李元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高校学术创新
童世骏: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问题、中国资源和中国责任
马敏:尊重内在规律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
洪银兴:自觉承担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重任
郭广银:高校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贡献
李守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贡献
李健:大学应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
杨泉明: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
王寒松: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蒋述卓:处理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涉及的重要关系
赵心愚:民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林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高校大有作为
雷召海: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第四篇 实施繁荣计划构建创新体系
第一章 全面部署工作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召开李长春作出批示刘延东出席
朱善璐: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和平: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
高等教育
程天权: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许宁生:瞄准质量目标努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薛明扬: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
影响力和话语权
杨希文:大力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方位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二章 提升内涵质量服务地方发展
全国地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召开
周介铭:凸显教育特色服务西南区域社会和文化发展
韩金玉:传承与创新并举繁荣共发展齐飞
宋雷鸣:在发展中寻求求突破在突破中实现跨越
李友梅: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交流让世界更多认识理解中国文化
吴春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提升质量
宋纯鹏:努力打造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原学派”
李浩: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李凤亮:积极推行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努尔夏提·朱马西:立足地域民族特色服务边疆地区发展
第三章 改革科研评价坚持质量导向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1举行
顾海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前提与目标
朱自强:以原创为引领,创新学术评价体系——以“思勉原创奖”为例
谢维和:三个优先与政策引导——清华大学文科科研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叶继元:基于质量与创新测度的人文社会科学“全评价”体系及其应用
王卓君: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创新文科研究评价
第四章 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影响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召开
刘伟: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
冯惠玲:推出精品搭建平台大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性
林尚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
吴振武:立足东北亚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谢红星:坚持以我为主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新机制
魏明海:发挥港澳地区国际化优势推动中华学术“走出去”
金莉:开拓海外中国学研究新领域不断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吴锋民:大力开展非洲问题研究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附录一 加强分类指导注重特色发展
第一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第二届全国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
第一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
成立大会
第二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
管理协会年会
第三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
管理协会年会
第一届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
第二届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
第三届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
第四届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
第一届医学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医药院校社科研究协作会
第二届繁荣发展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医药院校社科研究
协作会第二次会议
附录二 有关媒体报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对这种“大部头”的整理本,一开始是抱持着一丝谨慎态度的。毕竟“精编”二字,意味着取舍,而文化经典,任何一点遗漏都可能让人扼腕叹息。然而,当我开始接触这套书的内容结构后,这种疑虑逐渐消散了。它似乎找到了一种绝妙的平衡点,既没有一味追求包罗万象而显得臃肿,也没有过度删减而流于肤浅。它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园丁,精心地修剪了冗余的枝蔓,却保留了最精华、最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核心养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在历史的脉络上,感受到中国文脉的强劲和韧性。这种编排的智慧,远非简单的文字堆砌可以比拟,它体现了对整体文化体系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让读者能够以更高效、更专注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被浩如烟海的原著淹没。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吸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系统性”阅读的价值。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习惯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获取知识,很少有耐心去建立一个完整、自洽的知识体系。而这套“精编”的宏大规模,强迫你必须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中国文史的发展脉络。当你阅读其中某一特定领域的篇章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与前后章节的内在逻辑关联,这种体系感让人对我们民族的智慧积累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它不是孤立的知识点集合,而是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这种全景式的梳理,对于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比零散的阅读收获要深远得多。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套书的简体竖排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成功范例。我一直认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竖排是更符合我们文化基因的一种方式,它天然地带着一种叙事节奏感和韵律美。但同时,如果用传统的楷书或者仿宋来竖排,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还是容易疲劳。这套书巧妙地采用了清晰、易读的现代简体字进行竖排,既保持了视觉上的美感和历史的连接感,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是一种对“敬古”与“适今”的完美融合。每次翻开,那种从右至左,从上至下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笔墨生香的年代。纸张的微黄度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宣纸的温润,又不像纯白纸张那样刺眼,对于长时间的沉浸式阅读,保护视力方面也考虑到了。
评分坦白讲,面对“108函606册”这样的体量,普通读者难免会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我起初也有这种顾虑,生怕买回来束之高阁,成了“面子工程”。然而,这套书的设计理念似乎预料到了这一点。它的分册和分函的精妙划分,使得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点,进行模块化的阅读。今天专注于某一朝代的史论,明天可以切换到另一领域的文学选粹,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有针对性的、不会感到压力过大的文化探索。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可持续性。它没有用“大而全”来压垮读者,而是用“精而分”来吸引读者持续地走进这片文化宝藏。可以说,这套书的设计哲学,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碎片化的时间和持续学习的内在需求,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易取用”和“耐品读”。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宣纸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古朴的韵味。线装书的工艺更是精湛,每一册都像是艺术品一样,翻阅起来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弄坏了。虽然是精编本,但那种怀旧的感觉却丝毫没有减弱。我以前接触的线装书大多是繁体,这次看到简体字版的出现,简直是福音,既保留了古籍的风貌,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但又苦于古文功底不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每一函、每一册的排布都显得井井有条,可以看出出版方在整理和编排上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在当下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不禁感叹,好的东西终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