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中文精装)

2015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中文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机床
  • 工具
  • 工业
  • 年鉴
  • 中国
  • 制造
  • 机械
  • 设备
  • 工业发展
  • 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5》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工具性年刊,创刊于1984年。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5》根据行业需要,1998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开始出版分行业年鉴,逐渐形成了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系列。该系列现已出版了《中国电器工业年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年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年鉴》《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年鉴》《中国模具工业年鉴》《中国液压气动密封工业年鉴》《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中国石油石化设备工业年鉴》《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年鉴》《中国齿轮工业年鉴》《中国磨料磨具工业年鉴》和《中国机电产品市场年鉴》。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5》于2002年创刊,2015年为第14期。该年鉴由综述、专文、行业概况、市场概况、企业专题、统计资料、标准化、大事记及附录内容构成,集中反映了机床工具行业的产品状况、技术水平、产销情况及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提供了机床工具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5》统计资料中的数据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提供,数据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5》主要发行对象为政府决策机构、机械工业相关企业决策者和从事市场分析、企业规划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国内外投资机构、贸易公司、银行、证券、咨询服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机电项目管理人员等。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5》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及多年从事机床工具工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2015》未经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部的书面许可,本书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仅供参考)

 

目录

产业概况
2014年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现状
2014年机床工具产业结构情况
产业运行

2014年机床工具产业运行综述

2014年机床工具产业典型产品领域运行

市场概况

………
产品与技术

……

特色企业

……

附录
……

  
2015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中文精装)—— 内容概述 本书作为2015年度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权威性综合报告与资料汇编,旨在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分析过去一年该行业的发展脉络、技术前沿、市场动态以及宏观政策导向。全书内容高度聚焦于机床工具这一高端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多个层面,为行业决策者、研究人员、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从业者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行业宏观概览与年度总结 本部分是全书的框架性内容,对2015年中国乃至全球机床工具产业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 宏观经济形势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详细阐述了2015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收官阶段的经济特征,包括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初步落地对机床工具需求的结构性影响。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下游产业(如汽车、航空航天、模具、能源装备)的景气度波动如何传导至机床工具市场。 年度发展综述: 对2015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量化总结,包括总产值、销售收入、进出口贸易额、利润率等关键指标的同比变化。重点对比分析了不同细分领域(如金属加工机床、特种加工设备、功能部件)的增长差异。 政策环境解读: 梳理了2015年度国家在产业政策、财税支持、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出台的重要文件,并深入解读了这些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兼并重组和国际化战略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2015年度中国机床工具领域取得的主要技术突破和研发方向。 高档数控系统与核心部件发展: 详细介绍了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在稳定性、插补精度、复杂曲面加工能力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伺服驱动系统、精密减速器、主轴单元等功能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与技术瓶颈的突破情况。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 聚焦于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与传统减材制造的融合趋势。分析了五轴/多轴联动加工技术、复合加工技术在高端复杂零件制造中的应用案例和技术成熟度评估。 智能化与数字化: 探讨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机床工具制造过程中的初步应用。内容涉及设备状态监测(CBM)、远程诊断、柔性制造系统(FMS)的集成方案设计,标志着行业向“智能制造”迈进的实践成果。 特种加工技术: 涵盖了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加工、超精密加工等领域在2015年的技术升级,特别关注对难加工材料(如高温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效率和表面完整性提升。 第三部分:市场格局与区域分析 本部分从市场供需角度出发,描绘了2015年中国机床工具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进口替代率和出口贡献率,分析了市场对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行业内部去产能化的初步探索。 进出口贸易深度报告: 详细列出了2015年主要机床工具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主要贸易伙伴国。对进口机床的品牌构成与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展示了中国制造机床在全球市场的出口区域分布及竞争力提升点。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重点介绍了当年国内几大机床产业基地(如沈阳、济南、宝鸡、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态势,包括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协作效率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效果。 第四部分:重点企业与产品巡礼 本部分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和代表性产品。 骨干企业经营绩效: 选取了多家A股上市及大型国有、民营机床集团,分析其2015年的营收、技术投入、市场份额变化及其战略布局(如并购重组、海外设厂等)。 年度优秀产品推介: 精选了当年获得行业协会认证或在市场中表现突出的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磨床、专用机床等产品,详细介绍其关键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为采购方提供参考。 创新人才与研发机构: 记录了2015年度在机床工具领域取得突出贡献的科研院所、高校及行业专家名单,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进展情况。 第五部分:统计资料与附录 本部分是年鉴的基础性支撑,提供了权威、详尽的统计数据,确保了本书的工具书价值。 机床工具行业统计年报: 包含2015年全国主要机床工具企业按所有制、地域、产品类别的详细统计数据表。 标准规范索引: 汇编了2015年新颁布、修订或实施的与机床工具设计、制造、检验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录。 重要会议与展览回顾: 对2015年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等重大行业活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展示了最新的技术发布和市场签约情况。 总结 《2015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年鉴》(中文精装)全面浓缩了行业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努力与成就,是理解当年中国制造业基础支撑能力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技术路线和市场走向的重要预判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我立刻翻阅了关于特种加工设备领域的内容,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电火花、激光加工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中应用的数据深度。我的关注点在于不同加工方式的材料去除率随时间推移的百分比变化曲线,以及配套的冷却液和刀具材料的迭代更新。然而,我发现这部分内容更多是宏观层面的产能统计和企业规模排名,缺乏对工艺参数的细致剖析。比如,某项先进加工技术在不同地域(如东北基地与长三角地区)的应用成熟度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波动区间分析,这些对我制定新一代复合材料加工方案至关重要的细节,在书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它提供的是“谁在做什么”的宏观图景,却未能深入揭示“是如何做成的”的技术内核,略显遗憾。

评分

说实话,我主要对机床工业软件和自动化集成这块非常关注。我希望看到的是关于CAD/CAM系统与现场设备数据实时交互的成功案例,以及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障碍和解决方案。比如,某套国产ERP系统成功对接了多少比例的数控机床,数据传输的延迟标准是多少,以及员工对新系统的培训周期和技能提升曲线。这本书的体现更侧重于“取得了多少项专利”、“完成了多少标准制定”,这些硬指标固然重要,但对于数字化转型中更为柔软、更具操作性的“人机协作”和“数据流管理”的实战经验分享,篇幅显得比较单薄。我更偏爱那些充满“泥土味”的、具体到车间一线的系统集成故事,而非停留在战略层面的规划描述。

评分

翻阅这本书时,我留意到了关于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的部分,这对我所在的职业技术学院来说至关重要。我期待的评价标准是,哪些企业深度参与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建设?他们提供了哪些实体的、退役的先进设备供学生拆装学习?最关键的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起薪期望值和实际提供的技能培训津贴的对比数据。这本书提及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实际案例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更像是对国家政策的宣讲性罗列。我更需要的是一份详尽的“人才供需地图”,标明哪些地区的哪些企业,急需具备何种具体操作技能的数控编程或设备维护人才,并附带这些人才的流失率分析,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向更精准地贴合产业的真实脉搏。

评分

这本厚重的年鉴,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想来里面收录的资料定然是汗牛充栋。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内数控机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详细案例分析,特别是针对那几家国有大型机床厂的转型阵痛期。翻开目录,感觉内容聚焦在了更新的年份,似乎更侧重于“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规划背景下的产业布局和技术升级路径。虽然对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我也很感兴趣,但对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技术路线的抉择和具体执行细节,总觉得缺少一些深入的、口述历史式的佐证。如果能加入一些当年参与技术攻关的老工程师的访谈录或者更早期的技术参数对比,那对我的研究价值可能会更大一些。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份面向行业决策者和当前市场分析师的年度报告集锦,对于我这种试图追溯技术源头的“老派”研究者来说,需要的深度挖掘点似乎需要拨开更多的现代迷雾才能找到。

评分

作为一名专注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竞争分析的人士,我主要想对标一下当年国内高端数控机床在德、日、意市场的占有率变化及其核心竞争力对比。我期望看到的是详细的进出口产品分类编码(HS Code)下的具体金额和数量,并对应分析出我们在哪些核心部件上仍然受制于人,比如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主轴电机的故障率对比。这本书里虽然提到了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但数据多是笼统的“出口总额增长了多少”,缺乏那种“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拆解。如果能有图表清晰展示,例如,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领域,我们与国际一线品牌在切削刚性和热补偿算法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加工误差的百分比上,那对指导我们下一阶段的研发方向会更有指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