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管理规范

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管理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变压器
  • 电抗器
  • 电力设备
  • 管理规范
  • 油浸式变压器
  • 高压变压器
  • 110KV
  • 220KV
  • 500KV
  • 运行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1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0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1-01
页数:3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10(66)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管理规范》可供电力企业从事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人员参考。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规范生产设备管理,提高输变电设备运行水平,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各区域电网公司编制完成了《110(66)kV~500kV架空输电线路管理规范》等10类输变电设备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输变电设备管理规范》)。
《110(66)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管理规范》为《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管理规范》分册,主要内容包括: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技术标准(附编制说明),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运行规范(附编制说明),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检修规范(附编制说明),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技术监督规定(附编制说明),预防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事故措施(附编制说明)。

目录

前言
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技术标准
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运行规范
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检修规范
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技术监督规定
预防110(66)kV-500kV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事故措施

精彩书摘

(4)油浸风冷变压器的控制箱必须满足当上层油温达到55℃时或运行电流达到规定值时,自动投入风扇;当油温降低至45℃,且运行电流降到规定值时,风扇退出运行。
(5)变压器控制箱应符合有关防腐标准,外壳采用不锈钢,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
(6)变压器控制箱内必须安装温度、湿度的控制元件。
(十七)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若有)
(1)运行单位必须将在线监测装置视为变压器的组部件之一,定期对其进行巡视、维护,并应注意变压器油温、负荷等的变化。对刚刚投入运行的在线监测装置宜增加巡视次数。
(2)有关单位应做好监测装置数据上传网络正常的维护。
(3)监测装置应尽可能安装在绝缘油循环较好的位置。新变压器可在订货技术协议中要求在变压器的合适位置预留一个阀门;已运行变压器因条件限制一般考虑安装在本体放油阀处,为不影响放油和取样,可通过三通阀过渡。
(4)变压器安装时(特别在本体抽真空时),应防止装置的传感器处于负压状态,需将阀门关闭;安装完毕后,再将此阀门打开。同时装置外壳的接地、屏蔽必须可靠。运行初期应注意对装置的读数和离线取样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并及时予以校正。
(5)运行单位应做好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运行总结工作。
(6)在线监测装置暂不能替代原有的离线取样测试,装有监测装置的单位还应根据常规周期进行取样分析。当在线监测装置反映变压器色谱出现异常,应立即进行离线取样测试,并以后者为主要依据。
(7)运行人员巡视时应检查监测系统软件是否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当所用电电压超出监测装置规定的范围和所用电切换时,应及时检查装置工作是否正常。
(8)当发生监测装置报警时,应检查网络连通、软件工作是否正常;报警值的设置是否变化。当监测装置出现故障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找出故障的原因,及时处理。
(9)当发现传感器与变压器本体连接部位有渗漏油、数据不显示、黑屏等情况,按设备缺陷管理流程,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处理。
(10)变压器小修时,检修单位应对装置做下列检查:
1)传感器与变压器本体连接部位是否有渗漏油,传感器外观有否锈蚀或受潮现象;
2)接地引线、主机屏蔽是否牢固;
3)电源连接状况、数据显示、软件工作是否正常。
(11)变压器大修或缺陷处理时,应防止装置的传感器处于负压状态,并做好下列工作:
1)变压器不吊芯仅放油时,应首先关紧传感器的阀门,然后再放油;
2)变压器吊罩时,将监测装置拆除,妥善保存。拆卸、安装装置时应按制造厂技术要求进行。变压器保护装置配置原则:(1)变压器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
(2)可靠性是指保护该动作时应动作,不该动作时不动作。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 本书导言: 在二十一世纪,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全球的面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这一趋势对基础设施、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公平构成了严峻的考验。本书《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核心困境,并深入探讨以可持续性为导向的规划范式如何重塑未来宜居、韧性与包容的城市空间。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于空间的物理布局,更着眼于如何通过精妙的规划设计,平衡经济活力、社会福祉与生态承载力。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浪潮与规划范式的演变 第一章:城市化的驱动力与地理分布 本章首先剖析了推动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包括全球人口增长、工业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集中效应。我们将对比分析发达国家“成熟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及其规划难题。通过对全球主要城市群(如东亚的巨型城市群、欧洲的“多中心”网络、北美的郊区化现象)的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形态差异。重点讨论了城中村、快速扩张的城市边缘地带(Urban Sprawl)所带来的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超载等问题。 第二章:从功能分区到混合使用:规划理论的迭代 本章追溯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历程,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到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主义的兴起。重点分析了20世纪中叶盛行的僵硬功能分区(Zoning)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弊端,如加剧通勤依赖、削弱社区活力等。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阐述了当代规划界倡导的“混合使用”(Mixed-Use)原则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及其在提升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实际效果。探讨了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理论在应对土地稀缺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可持续性核心:生态韧性与资源管理 第三章: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将自然系统嵌入城市结构之中。本章聚焦于“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规划与实施。内容涵盖了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透水铺装的设计标准以及屋顶绿化技术的推广。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规划手段保护和增强城市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净化、热岛效应缓解、雨洪管理等。分析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增强城市抵御气候变化冲击方面的潜力。 第四章:水资源精明管理与韧性水系统 水资源短缺和极端降水事件对城市构成双重威胁。本章深入探讨了面向未来的城市水管理策略,强调从传统的“灰水系统”(集中式处理和排放)向“海绵城市”理念的转型。内容包括雨水收集与再利用技术、分散式污水处理、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与防洪功能的整合。通过具体指标(如单位GDP用水强度、雨洪滞留系数),指导规划师如何量化和评估水系统的韧性水平。 第五章:低碳能源规划与零碳社区构建 本章将城市规划与能源转型紧密结合。讨论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优化(如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来降低交通能源消耗。重点介绍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District Heating and Cooling)、建筑能效标准(如被动房技术)的强制性规划要求,以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城市光伏、小型风能)的整合路径。本书提供了构建“零碳社区”和“近零能耗街区”的实施框架和政策工具箱。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与宜居空间设计 第六章:紧凑性、可达性与城市交通革命 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消除“15分钟生活圈”的障碍,提升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详细分析了交通需求管理(TDM)策略,包括拥堵收费、停车位配建的动态调整以及慢行网络的连续性设计。结合大数据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移动数据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布局,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阶层居民的通勤需求。 第七章:包容性规划:住房、空间正义与社区营造 城市发展中不平等问题的加剧是规划界面临的重大道德挑战。本章聚焦于“包容性规划”(Inclusive Planning)。深入讨论了经济适用房(Affordable Housing)的供给机制(如容积率奖励、土地出让条件)、反制“士绅化”(Gentrification)的规划工具,以及如何确保公共空间(公园、图书馆、社区中心)的公平分配。探讨了参与式规划(Participatory Planning)在倾听边缘群体声音、构建社区认同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智能技术与数据驱动的规划决策 本章展望了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城市管理与规划。内容涵盖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愿景,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传感器数据在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中的应用。分析了如何利用城市“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进行规划方案的模拟、评估和反馈优化。强调数据伦理和隐私保护在智能规划实践中的必要性。 结论:面向未来的城市治理与规划师的角色重塑 本书最后总结了可持续城市发展是一个持续适应和动态平衡的过程,而非终极目标。规划师的角色正从传统的“蓝图绘制者”转变为“复杂系统协调者”和“跨领域创新促进者”。唯有将生态约束、技术创新和社会公平置于规划决策的核心,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使用,透露出一种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痕迹,尽管内容是关于现代电力设施的管理,但其呈现方式却显得有些古板。我翻阅到关于“停电检修的作业票管理”这一章节时,感觉像是回到了十几年前。它详细描述了多级审批、多方签字的纸质流程,这对一个已经全面推行移动作业终端和电子签批的现代化电网公司来说,显得有些滞后。我真正想了解的是,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变压器进行实时状态监测,从而实现从“计划性停电检修”向“状态检修”的转型。例如,书中对于“局部放电量”的监测限值设定,似乎是基于传统的经验值,而没有结合现代高精度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对于高压电抗器(书中也包含了这类设备)的管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其在电网无功平衡调节中作用的深度分析,以及在抑制谐波方面采取的管理措施。目前来看,这本书更多地聚焦于设备“不出故障”的管理,而对于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优化设备性能”和“提高运行效率”的探索,则显得相对保守和传统,缺乏对前沿技术融合的展望。

评分

我试图从这本书中寻找一些关于“跨区域、多电压等级”变压器资源调配的优化策略,毕竟现代电网的特点就是互联互通。遗憾的是,全书的视角似乎更集中于单个变电站或单个区域内的“本位管理”,缺少了对整体电网结构下设备优化配置的战略思考。例如,在负荷低谷期,如何科学地对部分变压器进行“休眠式”管理,以减少空载损耗,同时又能确保在负荷突增时能快速投入运行,这本书中没有提供明确的决策模型。再者,在探讨“资产报废与更新”时,其标准显得过于保守,主要基于设计使用年限和绝缘油的介损数据,但没有充分考虑新一代变损比更低、效率更高的非晶合金变压器对老旧设备替代的经济性评估模型。对于读者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套能够量化“更换一台老旧变压器所能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估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遵循“到年限就更换”的教条。这本书在“管理”的层面做得滴水不漏,但在“优化运营”的层面上,则显得略微力不从心,更像是一部“守成”的指南,而非“创新”的蓝图。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工业气息,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略显老旧的印刷字体,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电力系统的严谨与复杂。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翻阅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变压器日常维护的实操指南,比如如何根据环境湿度调整绝缘油的检测频率,或者在发生局部放电时,应急处理的SOP(标准作业程序)。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管理框架和制度建设,而不是我期望的那种手把手的技术手册。比如,它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以及如何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分解到基层班组,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刚接手现场运维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我更急需了解的是那些“救命稻草”似的操作规程——比如,当一个500KV主变压器突然跳闸,需要迅速判断是瓦斯保护误动还是绕组过热时,书里提到的那套复杂的审批流程,在实战中可能已经错失了最佳处理时机。我对其中关于“人员培训体系”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详尽地描述了如何建立一个多层级的认证系统,确保操作人员的资质与所维护设备的电压等级相匹配。但坦率地说,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构建,在很多快速发展的配电网区域,往往因为资源限制而难以完全落地。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老旧设备“带病运行”时的风险管控案例分析,或者针对偏远地区、缺乏专业检测设备的变电站的远程监控策略,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份极其详尽的“行政文件汇编”,而不是一本能让人在深夜感到温暖的专业参考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正式、严谨,充满了诸如“遵循既定方针”、“优化资源配置”之类的官方表述。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特高压设备(比如书中提及的500KV等级)在极端气候,尤其是内陆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冰冻情况下的热负荷管理经验。我期待看到基于历史气象数据和实际运行曲线的预测模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应根据环境温度调整运行裕度”这样的原则性陈述上。在谈到设备巡检时,书中强调了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台,但这部分内容显得有些概念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体到某一个油浸式变压器,在进行红外测温时,哪些部位的温升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以及如何通过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的结果,反推出变压器内部最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及其严重程度。这本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合规感”,它确保了管理流程的无懈可击,但对于一线人员面对突发故障时的那种“应变能力”的培养,着墨似乎不够深入。它更像是一份供安全监察部门审阅的范本,而非供运行人员日常操作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得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层级划分极为细致,仿佛在构建一个电力设备管理的“百科全书”。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特殊运行工况下的应急预案”部分,特别是针对特大型事故(如城市大面积停电)发生时,变电站值班人员的决策权限与外部协调机制。然而,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非常谨慎,几乎所有的关键决策点都导向了“上报上级部门,等待指令”。这固然符合安全规范,但在“黄金时间”极其宝贵的应急响应中,这种层层请示的模式往往会导致贻误战机。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基于风险等级,授予一线值班工程师在特定电压等级设备上,哪些操作可以“先斩后奏”的授权范围说明,并附带详细的后果评估矩阵。此外,书中对“变压器防雷击管理”的论述,也停留在传统的外部避雷器配置和接地网的维护上,而对于近年来兴起的“内部过电压保护技术”和“智能抑制装置”的应用案例则鲜有提及。整本书给人一种“稳扎稳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管理哲学,对于追求技术突破和效率提升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觉得它在某些技术前沿性上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