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

[按需印刷]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芳云,陈荣,林玉亮,赵鹏铎,张舵 著
图书标签:
  • 按需印刷
  • 霍普金森杆
  • 冲击试验
  • 材料力学
  • 动态力学
  • 实验技术
  • 材料科学
  • 结构工程
  • 力学性能
  • 高应变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4348
商品编码:1049029465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7-27
字数:402

具体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7-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者到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购买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
定价 14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开本 16
作者 卢芳云,陈荣,林玉亮,赵鹏铎,张舵
装帧
页数
字数 402
ISBN编码 9787030384348


内容介绍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从基本原理出发,系统介绍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及其应用与前沿发展,综合国内外学者在霍普金森杆实验领域的创造性贡献以及作者在这个领域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旨在尽可能系统、全面地介绍霍普金森杆所涉及的各种加载技术、测试手段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全书共8章。第1章为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发展历史和现状简介;第2章介绍应力波基础理论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基本原理;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从加载和测试技术两个方面介绍霍普金森杆的相关技术;第5~8章介绍基于霍普金森杆的拉伸、压剪、断裂和拓展加载技术。《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可供从事材料动态力学研究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参考,可以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相关研究和进展,正确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并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目录
前言
第1章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发展简史
1.1 研究背景
1.2 Hopkinson父子开创性的工作
1.3 Davies在压力波传播及波形检测方面的工作
1.4 Kolsky奠基性的工作
1.5 霍普金森杆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1.6 霍普金森杆技术的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应力波基础理论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基本原理
2.1 弹性应力波控制方程与波传播
2.1.1 弹性波控制方程
2.1.2 两弹性杆的共轴撞击
2.1.3 弹性波在物质界面的反射和透射
2.2 横向惯性引起的弥散效应
2.3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技术
2.3.1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2.3.2 杆中应变测试
2.3.3 实验数据处理
2.3.4 试样的设计原则
2.4 试样与实验杆端面的摩擦效应
2.4.1 端面摩擦效应
2.4.2 端面摩擦效应理论分析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霍普金森杆实验中的加载控制技术
3.1 入射波整形技术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整形器技术的实验研究
3.1.3 入射波形的理论预估
3.1.4 异形子弹整形技术
3.2 单脉冲加载与试样变形控制技术
3.2.1 单脉冲加载技术
3.2.2 应变冻结技术
3.3 可控多脉冲加载技术
3.3.1 实验原理
3.3.2 延时时间间隔确定
3.3.3 加载一卸载一再加载实验
3.4 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
3.4.1 高温加载
3.4.2 低温加载
3.4.3 温度加载实验中的接触热传导
3.5 围压作用下的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
3.5.1 套筒围压加载
3.5.2 液压油加载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霍普金森杆实验中的测试技术
4.1 石英晶体压应力测试技术
4.1.1 晶体的压电效应
4.1.2 石英的压电效应
4.1.3 石英压电晶体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中的应用
4.2 石英压电晶体剪应力测试技术
4.2.1 Y切石英晶体的纯模方向分析
4.2.2 Y切石英晶体zui优切型分析
4.2.3 Y切石英晶体动态系数标定
4.3 铌酸锂压电晶体及其剪应力测试应用
4.3.1 铌酸锂晶体特性概述
4.3.2 铌酸锂工作原理及剪应力计设计分析
4.3.3 铌酸锂剪应力计的测试分析
4.4 激光光通量位移计
4.4.1 基本原理及装置
4.4.2 系统标定
4.4.3 系统应用
4.5 同步高速摄影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4.5.1 数字相关计算
4.5.2 实验方法
4.5.3 典型实验结果
4.6 温度测量技术
4.6.1 热电偶测温
4.6.2 热电阻测温
4.6.3 红外测温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霍普金森杆拉伸加载技术
5.1 霍普金森杆直接拉伸加载实验
5.1.1 实验原理
5.1.2 韧性材料的直接拉伸
5.1.3 脆性材料的直接拉伸
5.2 反射式霍普金森拉杆技术
5.2.1 实验原理
5.2.2 反射式拉伸实验数据处理
5.3 平台巴西实验实现拉伸加载
5.3.1 巴西实验技术
5.3.2 平台巴西实验技术
5.3.3 加载过程中FBD试样表面的应变分布
5.3.4 激光光通量位移计测试应变
5.3.5 应力一应变曲线
5.4 半圆盘三点弯实验实现拉伸加载
5.4.1 半圆盘三点弯实验技术
5.4.2 SCB拉伸试样表面的应变分布
5.4.3 应力历史曲线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剪杆
6.1 实验装置
6.2 试样受载分析
6.3 实验装置的应力分析
6.3.1 入射杆应力状态
6.3.2 试样应力状态
6.3.3 透射杆应力状态
6.3.4 小结
6.4 压缩应力测试
6.4.1 压缩应力测试方法
6.4.2 压缩应力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6.4.3 压缩应力测试的误差分析
6.5 压缩应变测试
6.5.1 压缩应变测试方法
6.5.2 压缩应变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6.5.3 压缩应变测试的误差分析
6.6 剪切应力测试
6.6.1 剪切应力测试方法
6.6.2 剪切应力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6.6.3 剪切应力测试的误差分析
6.7 剪切应变测试
6.7.1 剪切应变测试方法
6.7.2 剪切应变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6.7.3 剪切应变测试的误差分析
6.8 压剪加载实验试样的构型优化
6.8.1 类平面应力构型
6.8.2 类平面应力构型合理性验证
6.8.3 装置非对称性讨论
6.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动态断裂实验
7.1 应力强度因子的确定
7.1.1 应变片法
7.1.2 光学测试方法
7.1.3 分析法
7.1.4 实验一数值法(动态有限元法)
7.2 起裂时间的确定
7.2.1 应变片监测起裂时间
7.2.2 断裂计监测起裂时间
7.2.3 高速摄影监测起裂时间
7.2.4 分析法确定起裂时间
7.3 基于压缩加载的动态断裂实验
7.3.1 单点弯实验
7.3.2 三(四)点弯实验
7.3.3 楔形加载紧凑拉伸实验
7.3.4 紧凑压缩实验
7.3.5 巴西圆盘类实验
7.4 基于拉伸加载的动态断裂实验
7.4.1 直接拉伸加载断裂实验
7.4.2 反射式拉伸加载断裂实验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拓展应用
8.1 用霍普金森杆实现中应变率加载实验
8.1.1 实验系统
8.1.2 实验误差分析
8.1.3 实验结果
8.2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纯剪实验
8.2.1 改变试样构型实现剪切加载
8.2.2 改进霍普金森杆的杆系结构实现剪切加载
8.2.3 霍普金森扭杆技术
8.3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动态摩擦实验
8.3.1 基于霍普金森扭杆的动态摩擦实验
8.3.2 基于霍普金森压剪杆的动态摩擦实验
8.4 其他拓展实验
8.4.1 高g值加速度传感器的校准
8.4.2 火工品过载评价
8.4.3 炸药安全性研究
8.4.4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动态挤压
8.4.5 基于霍普金森杆的动态切削
8.5 小结
参考文献

《力学之钥:精微控制下的能量传递探索》 前言 物理世界的运转,无不遵循着能量传递与转化的基本规律。从宏观宇宙的潮汐涨落,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的流动与分布塑造着万物形态,驱动着一切变化。在众多物理实验中,那些能够精微控制能量传递过程,并从中揭示其内在机制的实验,往往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不仅是理论验证的有力工具,更是激发创新思维、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一系列在物理学研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实验技术,这些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动量和能量在物体间传递过程的精确观测与控制。我们将聚焦于那些能够展现能量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以及在传递过程中动量如何守恒的实验场景。这些实验,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它们共同指向了对物理世界最基本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 我们选择的这些实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例题,更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它们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从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入探索,到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都离不开对能量传递机制的精确把握。例如,在材料科学中,理解冲击波的传播和衰减,对于设计更具韧性的结构至关重要;在工程力学中,分析碰撞的能量转移,是保障交通安全和设备可靠性的关键;在天体物理学中,研究星体的碰撞与合并,揭示了宇宙演化的宏大进程。 本书的写作目的,并非提供一份简单的实验操作手册,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实验技术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领略物理学研究的严谨性与趣味性,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将从实验原理、关键要素、操作要点、数据处理以及实验的拓展应用等多个维度,对每一个实验进行细致的阐述。力求使读者在理解实验“怎么做”的同时,更能洞察实验“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物理意义。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能量传递与动量守恒的精微控制实验的探索,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物理学如何揭示宇宙的奥秘,并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冲量与动量变化:运动状态改变的本质 在经典力学中,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它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决定,是一个矢量。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动量就会发生改变。而动量的改变,正是我们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的根本原因。 1.1 动量守恒定律的哲学思考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守恒定律之一。它表明,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总动量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即使系统内部存在各种相互作用,运动状态的改变总是相互抵消的,宏观上系统的整体运动趋势不会发生改变。这一定律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启示:任何一个孤立的个体,其内部的运动变化,最终都会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找到平衡,而整体的“运动趋势”则是一种更宏观、更稳定的属性。 1.2 冲量的概念:力与时间的双重奏 在探讨动量如何变化时,我们引入了“冲量”的概念。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一段时间内的累积效应。它是一个矢量,其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数学上,冲量可以表示为 $I = F cdot Delta t$(在恒力情况下)或 $I = int_{t_1}^{t_2} F(t) dt$(在变力情况下)。 冲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联着动量的变化。牛顿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动量定理,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物体动量变化量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冲量。即 $Delta p = F cdot Delta t$。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要么施加更大的力,要么延长力的作用时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1.3 实验的精妙之处:精确测量力与时间 理解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需要我们能够精确地测量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以及力的作用时间。这对于实验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力传感器的应用:在现代物理实验中,各种高精度力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压电传感器到电阻应变片传感器,它们能够将微小的力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这些传感器需要经过仔细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根据力的作用方式(例如,是拉力、压力还是冲击力)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将其牢固地安装在能够有效传递力的位置。 高速摄像与时间测量:很多物理过程,特别是碰撞和冲击,发生的时间极其短暂。为了精确捕捉力的作用过程和物体的运动轨迹,高速摄像机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分析高速摄像捕捉到的连续画面,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在极短时间内的位移,进而推算出其速度变化,从而获得动量变化量。同时,配合高精度计时设备,我们可以准确测量力的作用时间。例如,利用激光触发器或者光电门,可以在力的作用瞬间或物体通过特定位置时产生精确的时间信号,为计算冲量提供依据。 数据采集与同步:将力传感器和摄像系统的数据进行同步采集至关重要。许多现代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同时接收来自多个传感器的信号,并按照统一的时间戳进行记录。这种同步性确保了我们在分析数据时,能够将特定时刻的力值与同一时刻的物体运动状态精确地对应起来,从而进行可靠的冲量-动量定理验证。 1.4 经典实验场景的剖析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在碰撞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碰撞前后小球的运动速度,计算出动量的变化。通过分析不同材料、不同速度下碰撞产生的冲量,我们可以探究碰撞的性质。例如,一个较轻的小球以高速撞击一个静止的重球,我们可以测量到撞击瞬间作用在重球上的巨大冲量,以及小球动量的剧烈变化。 单摆的冲击:一个静止的摆锤,在受到侧向冲击后开始摆动。我们可以测量冲击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计算出冲量。同时,通过记录摆锤在冲击后开始摆动的初速度,可以计算出其动量变化。通过比较冲量和动量变化,验证动量定理。 弹射实验:例如,利用弹簧将一个小球弹出。在弹簧压缩和释放的过程中,弹簧对小球施加了变化的力。通过测量弹簧的压缩量、材料属性以及小球的速度,可以估算或测量弹簧提供的冲量,并与小球获得的动量变化进行对比。 1.5 实验技术的拓展 上述实验技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可以相互结合,应用于更复杂的物理现象的研究。例如,将高速摄像与力传感器集成,可以研究材料在受到冲击时的微观变形和断裂过程,这对于理解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至关重要。在机器人技术中,精确控制执行器的冲量,能够实现更平稳、更精准的抓取和操作。 第二章:能量的传递与转化:从宏观到微观的动力学视角 能量是物理世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在各种物理过程中不断地传递与转化。本章将深入探讨能量在不同系统中的传递与转化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手段精确地测量和理解这些过程。 2.1 能量的多种表现形式 能量并非单一的概念,它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驱动着宇宙万物的运动。 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E_k = frac{1}{2}mv^2$。动能的变化是衡量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重要指标。 势能:物体因其相对位置或内部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例如,重力势能($E_p = mgh$)和弹性势能($E_s = frac{1}{2}kx^2$)。势能的改变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储存。 热能: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的总和。摩擦、碰撞等过程都会产生热能。 其他形式的能量:化学能、电能、光能等,这些能量形式的转化在许多实验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2.2 功的概念:能量转移的桥梁 功是能量转移的最直接体现。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使物体发生一段位移时,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功的大小等于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大小的乘积。 恒力做功:$W = F cdot d cdot cos heta$,其中 $F$ 是力的大小, $d$ 是位移的大小,$ heta$ 是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变力做功:当力的大小或方向随位移而变化时,功的计算需要用到积分:$W = int_{C} mathbf{F} cdot dmathbf{r}$。这通常需要在实验中通过测量力和位移随过程的变化来计算。 2.3 能量守恒定律:宇宙的基本法则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普适的定律之一。它表明,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总能量保持不变,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动能与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这在许多力学实验中是重要的近似。 全能守恒:考虑到所有能量形式(包括热能、化学能等),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 2.4 实验技术的精妙设计:量化能量的流动 对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进行精确测量,需要精妙的实验设计和先进的测量技术。 速度测量与动能计算:与测量动量变化类似,高速摄像、光电门等技术用于精确测量物体的速度。一旦速度确定,动能的变化就可以精确计算。 位移测量与做功计算:利用编码器、激光测距仪等设备,可以精确测量物体在力作用下的位移。结合力传感器的读数,就可以计算出力所做的功。 能量转化过程的监测:在涉及能量转化(如从电能到动能,或从化学能到热能)的实验中,需要使用相应的传感器来监测不同形式的能量。例如,在电动机效率测量中,需要测量输入电能和输出机械能;在燃烧实验中,需要测量燃料的化学能以及产生的热能。 热学测量技术:当能量转化为热能时,需要使用温度计、热电偶、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来测量温度变化,并根据物质的比热容等参数计算热量。 2.5 经典实验场景的深度解析 弹簧振子系统:测量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中,记录摆锤的位置和速度。通过计算不同时刻的动能和弹性势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当存在阻尼时,研究能量如何转化为热能。 斜面上的物体下滑:研究物体从斜面顶端下滑到顶端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以及是否存在摩擦力导致的能量损失(转化为热能)。通过测量下滑的高度、初速度和末速度,可以计算势能和动能的变化,并与摩擦力做的负功进行比较。 能量缓冲装置的测试:在交通安全领域,能量吸收装置(如汽车碰撞吸能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通过模拟碰撞,测量装置吸收的能量。这通常涉及到测量碰撞过程中的力-位移曲线,并计算其下的面积(即做的功),从而评估其能量吸收能力。 热机效率的测定:研究蒸汽机、内燃机等热机的能量转化效率。这需要精确测量燃料的能量输入、输出的机械能以及散失的热能,并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2.6 实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通过对能量传递与转化实验技术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可再生能源研究:例如,测量风力发电机叶片受力情况,分析风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研究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通过高应变率下的冲击试验,研究材料在承受高速载荷时的能量吸收和耗散特性,为材料设计提供依据。 生物力学研究:分析人体运动中的能量消耗与转化,例如,研究跑步、跳跃等运动过程中肌肉的做功和能量传递。 第三章:精微控制下的能量耗散与阻尼现象 在现实世界中,能量的传递往往伴随着耗散。即使在理想状态下,系统内部的各种阻尼因素也会逐渐消耗系统的能量,最终使其趋于静止。本章将聚焦于能量耗散和阻尼现象的实验研究,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来揭示这些过程的本质。 3.1 阻尼的本质:能量的“不可逆”去向 阻尼是指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效应,它导致系统的能量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常见的阻尼形式包括: 粘性阻尼:流体(如空气、水)的粘滞性引起的阻力。 摩擦阻尼: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内阻尼:材料内部的形变和恢复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失。 声辐射阻尼:物体振动时向周围介质辐射声波所损失的能量。 3.2 阻尼系数的测量:量化能量的“损耗率” 阻尼效应通常用阻尼系数来描述,它表征了阻尼力与运动状态(如速度)的关联程度。精确测量阻尼系数是理解和控制耗散过程的关键。 受迫振动法:施加周期性外力使系统振动,通过测量振幅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可以推断出阻尼的大小。例如,在共振曲线的宽度上,阻尼越大,共振曲线越宽。 自由振动衰减法:观察系统在受到初始扰动后,其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的过程。通过拟合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指数衰减曲线,可以计算出阻尼系数。 瞬态响应法:施加一个短暂的冲击或阶跃信号,并记录系统响应的衰减过程。通过分析响应曲线的衰减速率,可以确定阻尼特性。 3.3 能量耗散机制的实验探究 摩擦力的实验研究:通过测量不同接触材料、表面粗糙度、法向力以及相对速度下的摩擦力,可以研究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以及摩擦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主要是热能)。例如,使用摩擦系数测量仪,可以精确测量动摩擦和静摩擦。 流体阻尼的实验: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流体阻力。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速度以及流体的粘度,研究流体阻力的大小。例如,在风洞中测试不同形状的汽车模型,研究空气动力学阻力。 材料的内耗测试:利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可以在不同温度和频率下测试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损耗模量直接反映了材料的内耗,即能量耗散的程度。这对于材料的抗疲劳设计和减震应用至关重要。 3.4 精微控制下的演示与应用 受控阻尼器(减震器)的性能测试: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减震器就是典型的阻尼装置。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各种路况,测量减震器在不同速度下的阻尼力,从而评估其性能,并优化设计。 振动控制系统的优化:在精密仪器、桥梁结构等领域,需要有效地抑制振动。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类型的阻尼材料和阻尼装置(如粘弹性阻尼材料、液压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并结合控制理论,实现对振动的精确控制。 声学吸收材料的评估:例如,在建筑声学领域,需要评估材料的吸声性能。通过声学实验室的测试,测量不同频率下材料对声能的吸收率,从而了解其能量耗散能力。 3.5 实验技术的先进性与挑战 研究能量耗散和阻尼现象,往往需要高灵敏度的测量设备来捕捉微弱的信号,以及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来区分信号与噪声。例如,在测量微小振动时,需要使用激光测振仪;在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对阻尼的影响时,可能需要借助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 结语 《力学之钥:精微控制下的能量传递探索》一书,通过对冲量与动量变化、能量传递与转化、以及能量耗散与阻尼等关键物理现象的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物体运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全面认知框架。书中介绍的实验技术,不仅是验证物理定律的有力工具,更是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推动科学前沿发展的基石。 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精微控制实验的细致学习和理解,读者将能够: 1. 深化对经典力学定律的理解:从更宏观和微观的视角,理解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定律在实际物理过程中的体现。 2. 掌握先进的实验测量技术:熟悉高精度力传感器、高速摄像、数据采集等现代实验手段,并了解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3. 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通过实验现象来探究深层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认识到物理学并非枯燥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递知识,更注重培养一种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深入探索物理世界奥秘,开启科学创新之旅的坚实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啃一块非常坚实的硬糖,需要时间慢慢品味,但一旦融化开来,那种回甘的知识的醇厚感是其他轻量级读物无法比拟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实验误差分析部分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他不仅仅列出了常见的误差来源,比如传感器标定不准、冲击加载不平稳等,更进一步地探讨了环境温度、湿度甚至实验室内气流对超高速应变测量的微小干扰。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通过对采样频率和数据窗口的选择来最小化“寄生波”的影响,这对我当前正在处理的高速冲击数据中的伪影去除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我过去总觉得只要波形看着差不多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微秒甚至纳秒级别的时间尺度上,一点点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最终结论的南辕北辙。它没有提供大量现成的SOP(标准操作程序),更多的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批判性思维框架,教你如何去质疑你看到的每一个波形点。如果你期望找到一个“即插即用”的指南,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能自己设计、优化整个实验流程的专家,那么它无疑是一座宝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但它采取的是一种“自顶向下”的叙事方式,与我预期的那种“先看操作,再谈原理”的实用书籍风格截然不同。它的开篇并不是介绍霍普金森杆的几何尺寸或冲击块的选择,而是直奔材料本构模型的时域和频域响应进行深入分析。这使得初学者在进入高阶章节时,可能会感到一定的认知压力。例如,关于黏塑性材料的本构方程,作者直接引用了非线性积分形式,并详细讨论了其数值解法的收敛性问题。这部分内容,对于一个刚接触该领域的本科生而言,理解难度是极高的。然而,对于我这种需要对新型复合材料进行动态表征的研究人员来说,这种深度是恰到好处的。它迫使我们将实验数据的“平滑处理”提升到“模型拟合”的层面。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传感器选型和布设的讨论,它没有简单推荐哪种应变片最好,而是从压电效应的灵敏度曲线、阻抗匹配以及电荷/电压转换器的带宽限制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这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份来自资深实验物理学家的经验总结。

评分

我最惊喜的发现是,这本书在处理实验设备的动态特性校准方面,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且具有创新性的流程。通常,我们在手册上看到的都是静态校准,但本书着重讨论了如何校准整个冲击系统的动态响应。书中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标准件的反向工程校准法,通过精确测量已知材料(如标准钢块)的响应,来推导系统的固有频率响应函数,并据此对未知材料的测试结果进行修正。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实验的可信度。此外,书中还特别辟出章节讨论了高压气体驱动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分析了不同缓冲机制对冲击波形初始上升沿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确保加载过程的单向性和平滑性至关重要,是我以往阅读的任何手册中都未曾深入提及的。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可能不是最适合零基础入门的读物,但它无疑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操作,正准备向高水平研究迈进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量身定制的高级进阶指南,它把实验的“黑箱”逐步拆解,让操作者真正理解每一个环节的物理意义。

评分

这本《[按需印刷] 霍普金森杆实验技术》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有力,那种灰调和文字的排版,透露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最近在进行材料动态力学方面的研究,急需掌握霍普金森杆技术,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理论基础的深度探讨,而非我预期的那种面向实践的“技术手册”。书里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推导应力波的传播方程,以及解释材料在高速冲击下的本构关系。对于那些希望快速上手搭建实验系统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这些篇幅宏大的数学推导。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的,它让我对实验背后隐藏的物理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操作设备”的层面。比如,关于波的反射和透射系数的讨论,作者用了好几页的篇幅来解析不同界面特性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这一点在很多速成教程中是会被一带而过的。虽然实验操作的细节描述相对较少,但这种对基础理论的夯实,对于优化实验方案、排查异常数据时的溯源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师的参考书,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实验背景,想把自己的研究推向更高精度的专业人士阅读。

评分

翻阅全书,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一本“技术”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动态力学测量的哲学思辨录”。作者似乎对“准确测量”这个概念本身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多次强调,霍普金森杆实验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失真过程,我们永远不可能获得材料在“理想”状态下的响应,我们能做的只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测量系统引入的误差。书中有一段关于“入射波与透射波时间同步性”的讨论,非常精辟地指出了在采集过程中,由于不同信号路径长度差异导致的潜在相位误差,并提出了通过延迟线补偿的复杂方法。这种对实验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如何做实验”。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和严谨,几乎看不到任何煽情的词汇,全是精确的物理术语和数学表达。这使得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也确保了信息的纯粹性。对于那些追求极致精度和理论完备性的研究团队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石,让实验结果不再是“一堆数据点”,而是有坚实理论支撑的科学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