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共5卷)

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共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安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经济法
  • 国际贸易法
  • 国际投资法
  • 国际金融法
  • 经济法
  • 法学
  • 陈安
  • 教材
  • 学术著作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642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07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6
套装数量:5
字数:3101000
正文语种:英文,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全5卷)》是我国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陈安教授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三十年来,潜心研究国际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主要成果的积累和汇总。全书共约310万字,分列五卷八编,即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一),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二),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涉台经济法,国际法教育,英文版国际经济法论文,有关《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全5卷)》作者论著和学术观点的报道、评论和函件等。全书各篇专论均立足于中国国情,从当代国际社会弱势群体即第三世界的视角,探讨和论证当代国际经济法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以及热点难点实践问题。作者致力于实行“拿来主义”和“消化主义”相结合,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有关国际经济法学新鲜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中国和国际弱势群体即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认真加以咀嚼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步创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努力为国际社会弱势群体“依法仗义执言”,为维护其应有平等权益而锻造和提供必备的法学理论武器。作者认为:完成此等大业,需要几代中国学人的持续刻苦钻研和共同奋力开拓。这是贯串《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全5卷)》始终的学术理念和学术追求,也是《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全5卷)》的基本学术主张和论述主线。学界评议认为,《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全5卷)》凝聚了作者三十年来潜心研究国际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心得体会,乃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奠基之作和扛鼎之作,堪称“—剑淬砺三十年”。

作者简介

陈安,福建人,1929年生。厦门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的中国学者。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1993年至今),中国政府依据《华盛顿公约》于1993年、2004年两度遴选向“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指派的国际仲裁员等。1950年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1957年复旦大学
政治学研究生毕业。
1981-1983年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并兼部分讲学。1990-1991年以“亚洲杰出学者”名义应聘担任美国俄勒冈州西北法学院客座教授暨国际法研究学术顾问。先后多次应邀赴美、欧、澳、亚各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在法律实务方面,陈安是兼职资深国际商务律师,
跨国公司法律顾问;中国国际经贸仲裁委员会(CIETAC)仲裁员,国际商会(ICC)国际仲裁案件仲裁员,法国国际仲裁协会(IAI)仲裁员。
近三十年来.陈安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国际弱势群体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致力于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撰写和主编的主要著作有《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刍言》等40种.合计约2000余万字。另在国内外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高质量的专题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转载,转译。二十余年来其学术论著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1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7项。多种著作被指定为全国性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法学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报刊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刊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后多次报道他的学术观点和有关事迹。美国、英国多种《国际名人录》均列有陈安的个人小传。

精彩书评

   这部新著秉持和发展了他三十年来一贯的学术追求,即体察当代南北矛盾的现实,依据和提炼第一手资料,运用当代国际法理论,通过学术论证,致力为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依法仗义执言”,为当代第三世界争取国际经济平权地位精心锻造法学理论武器,三十年如一日,不懈不渝,可谓“一剑淬砺三十年”,与此同时,作者立足于中国国情,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不少重要的涉外国策建言和立法建议,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堪称“独树中华一帜”。因此,整体而言,这部新著既是创建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的奠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编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一)
Ⅰ 论国际经济法学科的边缘性、综合性和独立性
Ⅱ 论国际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与南北矛盾
Ⅲ 论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Ⅳ 论源远流长的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原则
Ⅴ 论学习国际经济法是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必备的“基本功”
Ⅵ 论中国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战略定位——兼评“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论、“WTO宪政秩序”论、“经济民族主义扰乱全球化秩序”论
Ⅶ 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弱小民族国家主权学说的重大贡献
Ⅷ 论经济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经济法首要的基本规范
Ⅸ 论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应当坚持经济主权原则
Ⅹ 世纪之交在经济主权上的新争议与“攻防战”:综合评析十年来美国单边主义与WTO多边主义交锋的三大回合
Ⅺ 论社会帝国主义主权观的一大思想渊源: 民族虚无主义的今昔
Ⅻ 论国际经济法中的公平互利原则是平等互利原则的重大发展
ⅩⅢ 论南北合作是解决南北矛盾的最佳选择
ⅩⅣ 全球合作的新兴模式和强大趋势: 南南合作与“77国集团”
ⅩⅤ 南南联合自强五十年的国际经济立法反思:从万隆、多哈、坎昆到香港
ⅩⅥ 论“有约必守”原则在国际经济法中的正确运用

第二卷

第二编 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 (二)
Ⅰ 论“适用国际惯例”与“有法必依”的统一
Ⅱ 论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
Ⅲ 论中国的涉外仲裁监督机制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Ⅳ 申论中国涉外仲裁监督机制
Ⅴ 再论中国涉外仲裁的监督机制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兼答肖永平先生等
Ⅵ 论中国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机制的形成和不足
Ⅶ 论中国涉外仲裁程序中当事人的申辩权和对质权——就香港百利多投资有限公司诉香港克洛克纳东亚有限公司一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供的专家意见书
Ⅷ 就中国涉外仲裁体制答英商问〔专家意见书〕
Ⅸ 论涉外仲裁个案中的偏袒伪证和纵容欺诈——CIETAC 1992-1993年个案评析
Ⅹ 论涉外仲裁个案中的越权管辖、 越权解释、 草率断结和有欠透明——CIETAC 2001-2002年个案评析
Ⅺ 论中国法律认定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就广东省广信公司破产清算债务讼案问题答外商摩根公司问〔专家意见书〕
Ⅻ 论中国内地土地使用权的回收与变卖——就香港某债务讼案问题答台商问〔专家意见书〕
ⅩⅢ 论“法无明禁即为合法”——就外资企业“设董”自主权问题答英商问〔专家意见书〕

第三编 国际投资法
Ⅰ OPIC述评:美国对海外私人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
Ⅱ 从OPIC到MIGA:跨国投资保险体制的渊源和沿革
[附录] 十五年来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涉华实践(1990-2004)
Ⅲ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与美国在华投资
Ⅳ ICSID与中国:我们研究“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的现实动因和待决问题

第三卷

第三编 国际投资法(续)
Ⅴ 中外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四大“安全阀”不宜贸然拆除——美、加型BITs谈判范本关键性“争端解决”条款剖析
Ⅵ 区分两类国家,实行差别互惠:再论ICSID体制赋予中国的四大“安全阀”不宜贸然全面拆除
Ⅶ 《中国-秘鲁1994年双边投资协定》可否适用于“一国两制”下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居民谢业深v.秘鲁政府征收投资案件的法理剖析
Ⅷ 我国涉外经济立法中可否规定对外资绝不实行国有化
Ⅸ 是重新闭关自守?还是扩大对外开放?——论中美两国经济上的互相依存以及“天安门风波”后在华外资的法律环境
Ⅹ 中国对欧洲在华直接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Ⅺ 外商在华投资中金融票据诈骗问题剖析——香港东方公司v. 香港泰益公司案件述评
Ⅻ 外商在华投资中的担保与反担保问题剖析——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v. 厦门建设发展公司案件述评
ⅩⅢ 外商在华投资“征收”索赔迷雾中的庐山面目——英商X投资公司v.英商Y保险公司案件述评(一)
ⅩⅣ 外商在华投资“征收”索赔中的“脚踩两船”与“左右逢源”——英商X投资公司v. 英商Y保险公司案件述评(二)
ⅩⅤ 外商在华投资中的“空手道”融资:“一女两婿”与“两裁六审”——中国深圳市中方四公司v. 泰国贤成两合公司案件述评

第四编 国际贸易法
Ⅰ 某些涉外经济合同何以无效以及如何防止无效
Ⅱ 跨国商品代销中越权抵押和争端管辖权问题剖析——意大利古西公司v. 香港图荣公司案件述评
Ⅲ 外贸汇票承兑争端管辖权冲突问题剖析——美国约克公司v.香港北海公司案件述评
Ⅳ 一项判决三点质疑——评香港高等法院“1993年第A8176号”案件判决书
Ⅴ 外贸争端中商检结论暧昧、 转售合同作伪问题剖析——中国A市MX公司v. 韩国HD株式会社案件述评
Ⅵ 外贸代理合同纠纷中的当事人、 管辖权、 准据法、 仲裁庭、 债务人等问题剖析——韩国C公司v. 中国X市A、 B两公司案件述评
Ⅶ 论英国FOSFA裁决之严重枉法、不予执行——中国中禾公司采购巴西含毒大豆案件述评〔专家意见书〕

第四卷

第五编 涉台经济法
Ⅰ 两种“两岸人民关系法”之对立与统一 ——兼谈《闽台自由贸易协定》之可行
Ⅱ 《台商大陆投资权益保障协议》初剖
Ⅲ 台商内地投资保险可行途径初探
Ⅳ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对我国台湾地区的适用问题
Ⅴ 中国“入世”后海峡两岸经贸问题“政治化”之防治

第六编 国际法教育
Ⅰ 改进我国国际法教育的“他山之石”——欧美之行考察见闻
Ⅱ 从难从严训练成果人才并出
Ⅲ “博士”新解
附录
一、官员与老板:心仪博士帽
二、“教授”贬值为哪般
三、该挤挤“学术泡沫”了
Ⅳ 是“棒打鸳鸯”吗?——就“李爽事件”评《纽约时报》报道兼答美国法学界同行问
附录
一、中国拘禁了法国男人的情妇
二、法国外交官说中国拘留了他的未婚妻
三、小题大做——评白天祥等人在所谓“李爽事件”上的喧嚷

第七编 英文版论文选辑
Ⅰ Trade Related Agenda, Development and Equity (T.R.A.D.E.): The Three Big Rounds of U.S.Unilateralism versus WTO Multilateralism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Great 1994 Sovereignty Debate, Section 301 Disputes(19982000) and Section 201 Disputes (20022003)
Ⅱ A Reflection on the South�睸outh Coalition in the Last Half�睠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瞞aking: From Bandung,Doha and Cancún to Kong Kong
Ⅲ Should the Four “Great Safeguards” in Sino�睩oreign BITs Be Hastily Dismantled? Comments on Critical Provisions concerning Dispute Settlement in Model U.S.and Canadian BITs
Ⅳ Distinguishing Two types of Countries and Properly Granting Differential Reciprocity Treatment - Re�瞔omments on the Four Safeguards in Sino�睩oreign BITs Not to Be Hastily and Completely Dismantled
Ⅴ Could China�睵eru BIT 1994 Be Applied to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 under “One Country,Two System”? - A Jurisprudential Analysis on the Case of Tza Yap Shum v. Republic of Peru
Ⅵ Is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 An Issue for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in China?
Ⅶ The Truth among the Fogbound “Expropriation” Claim:Comments on British X Investment Co.v.British Y Insurance Co.Case
Ⅷ The Approach of “Winning from Both Sides” Used in the “Expropriation” Claim: Re�睠omments on British X Investment Co.v.British Y Insurance Co.Case
Ⅸ On the Serious Violation of Chinese Jus Cogens: Comments on the Case of importing Toxic Brazilian Soybeans into China [Expert�餾 Legal Opinion on Zhonghe v.Bunge Case]

第五卷

第七编 英文版论文选辑(续)
Ⅹ Isnt the Strict Prohibition on Importing Toxic Brazilian Soybeans into China “Illegal”?- A Rebuttal to Lawyer Songs Allegation
Ⅺ On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Foreign�瞨elated Arbitration and Its Tally with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Ⅻ Three Aspects of Inquiry into A Judgment: Comments on the High Court Decision, 1993 No�盇8176, in the Supreme Court of Hong Kong
ⅩⅢ To Close Again, or to Open Wider: The Sino�睻.S.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Legal Environment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after Tiananmen
ⅩⅣ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Coastal Port�睠ities: Their Development and Legal Framework
ⅩⅤ Should an Absolute Immunity from Nationalizat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 be Enacted in Chinas Economic Law?
ⅩⅥ Why Some Sino�睩oreign Economic Contracts Are Void and How Voidness can be Prevented
ⅩⅦ To Open Wider, or to Close Again: Chinas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ies and Laws
ⅩⅧ The Li Shuang Case: A Wet Blanket Over Romantic Love?

第八编 有关本书作者论著和学术观点的报道、评论和函件等
Ⅰ 媒体报道
一、 在哈佛的讲坛上——访厦门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陈安[《生活·创造》月刊1985年第12期] 陈福郎
二、 他把法的目光投向世界与未来——访厦门大学法律系陈安教授[《福建司法》1988年第5期] 甘景山
三、 适应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国际经济法系列专著问世 [《光明日报》1988年4月26日] 林鸿禧陈有仁
四、 为对外开放铺路——记厦门大学法学教授陈安[《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7月7日]杨亚南
五、 就闽台两省结拜“姐妹”一事厦门大学法学教授发表看法[《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5月8日] 张莉
六、 理性务实的学术交流盛会——1993年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8月27日]姚小敏
七、 春风吹拂紫梅白鹭振翅腾飞——陈安教授谈厦门获得立法权[《厦门日报》1994年3月27日] 翁黛晖 黄文启
八、 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颁奖大会圆满结束(摘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站http://www�� uibe�� edU.cn/,2004年12月18日]蓉一
九、 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颁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2月21日]刘菲
十、 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陈安教授[《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5月3日] 陈浪
十一、 十位厦大学者入选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厦门大学网站http: //www.tmu.edu.cn/,2007年12月
27日] 王瑛慧
Ⅱ 书刊评论
一、 致力知己知彼出色研究成果——《美国对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序言韩德培
二、 一剑淬砺三十年: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奠基之作——推荐《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朱学山
三、 弘扬中华学术投身国际争鸣——推荐《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郭寿康
四、 对第三世界思想体系的重大创新来自中国——评陈安教授《南南联合自强五十年的国际经济立法反思: 从万隆、多哈、坎昆到香港》〔日内瓦〕 B. Gosovic
五、 立意新颖务实分析缜密深入理论实践交融——对陈安主编《国际投资法的新发展与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的新实践》一书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条法司
六、 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洵是佳作——《美国对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及典型案例分析》评介 游斌
七、 评陈安主编: 国际经济法系列专著(1987年版)余劲松
八、 新视角:从南北矛盾看国际经济法——评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总论》徐崇利
九、 独树中华一帜,跻身国际前驱——评陈安主编《MIGA与中国》吴焕宁
十、 深入研究,科学判断——《“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述评》简介 单文华
十一、 国际投资争端仲裁研究的力作——评《国际投资争端仲裁机制(ICSID)研究》张乃根
十二、 俯视规则的迷宫——读陈安教授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车丕照
十三、 “问题与主义”中的“问题”——读《国际经济法学专论》 车丕照
十四、 高屋建瓴视角独到——推荐《晚近十年来美国单边主义与WTO多边主义交锋的三大回合》戚燕方
十五、 以史为师力排“众议”说理透辟——推荐《南南联合自强五十年的国际经济立法反思》戚燕方
十六、 紧扣学科前沿力求与时俱进——推荐《国际经济法学》(第三版)杨立范
Ⅲ 学界来函
一、 来函概述
(一) 对《国际经济法学刍言》一书的评价
(二) 对《南南联合自强五十年的国际经济立法反思》一文的评价
(三) 对《晚近十年来美国单边主义与WTO多边主义交锋的三大回合》一文的评价
(四) 对《“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述评》一书的评价
(五) 对《是重新闭关自守?还是扩大对外开放?——论中美两国经济上的互相依存以及“天安门风波”后在华外资的法律环境》一文的评价
(六) 对参加俄勒冈州“第三届国际商法研讨会”宣讲中国投资法的评价
(七) 对《是进一步开放?还是重新关门?——中国吸收外资政策法令述评》一文的评价
(八) 对《是棒打鸳鸯吗?——就李爽案件评〈纽约时报〉报道兼答美国法学界同行问》一文的评价
二、 来函选辑
(一) 武汉大学教授韩德培老先生致陈安教授函[2005年11月30日]
(二) 安徽大学教授朱学山老先生致陈安教授函[2006年1月15日]
(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寿康老先生致陈安教授函[2007年6月7日]
(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沈达明老先生致陈安教授函[1985年9月16日]
(五) 中山大学教授端木正老先生致陈安教授函[1985年11月30日]
(六) 〔日内瓦〕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团长孙振宇大使致陈安教授函[2004年4月16日]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条法司致陈安教授函[2005年9月27日]
(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局致陈安教授函[1987年3月1日]
(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局致陈安教授函[1988年1月30日]
(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司致陈安教授函[1989年8月29日]
(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司致陈安教授函[1989年12月15日]
(十二) 南方中心秘书长Branislav Gosovic致陈安教授函[2006年2月1日]
(十三) 《世界投资与贸易学报》、《日内瓦论坛季刊》主编Jacque Werner致陈安教授函[2006年1月31日,2006年2月20日]
(十四) 〔美国〕乔治敦大学中美管理中心主任赵龙跃博士致陈安教授函[2005年3月6日]
(十五) 〔美国〕《天普大学国际法与比较法学报》学术论文编辑L. K. Kolb致陈安教授函[2004年6月3日]
(十六) 〔日内瓦〕“南方中心”(South Center)秘书长B. Gosovic致陈安教授函[2004年6月2日,2006年7月24日]
(十七) 〔美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首席法律顾问L. Weisenfeld致陈安教授函[2004年5月12日]
(十八)〔美国〕 唐肯(Tonkon et al�保┞墒κ挛袼�首席律师O.D.Blank致陈安教授函[1991年7月5日]
(十九) 〔美国〕 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馆领事朱又德致陈安教授函[1991年5月23日]
(二十) 〔美国〕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法律顾问A. Parra致陈安教授函[1990年3月22日,1990年8月22日]
(二十一) 〔美国〕 路易斯克拉克大学西北法学院律师进修班主任 L. B�盡apes 致陈安教授函[1988年11月29日]
(二十二) 〔美国〕 哈佛大学法学院助理院长、东亚法学研究所副所长F. E. Snyder致陈安教授函[1982年10月19日]
(二十三) 〔日本〕 访美研究员、金融经济专家杉原启示致陈安教授函[1982年10月30日]
(二十四) 〔美国〕 纽约法学院《国际法与比较法学报》主编E. H. Higa致陈安教授函[1982年11月19日]
(二十五) 〔美国〕 波士顿大学法学院教授、哈佛大学东亚法学研究所前副所长F. K. Upham教授致陈安教授函[1982年11月29日]
(二十六) 〔美国〕 哈佛大学法学院斯托利讲座教授、东亚法学研究所所长A. von Mehren致陈安教授函[1982年10月25日]
Ⅳ 本书作者学术小传及历年主要论著目录(以倒计年为序)
一、 本书作者学术小传
二、 本书作者历年主要论著
(一) 书籍
(二) 论文
Ⅴ 本书作者二十年来主要论著获奖情况(以倒计年为序)(2008-1988)
一、 国家级、省部级一等奖
二、 国家级、省部级二等奖
三、 厦门大学最高荣誉奖

精彩书摘

一、中国现行的对外开放国策是中国
历史上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日益加强。顺着这一历史趋向和时代潮流,中国从1978年12月以来坚定地实行经济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已取得显著的、重大的成就。
1993年3月,中国宪法作出新的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郑重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同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正在进一步扩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更加积极地实行对外经济交往,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开展对外经济竞争。
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不但有着充足的现实根据,而且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和大国,中国实行对外经济交往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往的优良传统,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扭曲、破坏,并引起种种误解。

前言/序言

  2005年7月,承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杨立范等学友惠予鼎力支持,推出了拙著《国际经济法学刍言》(简称《刍言》)上、下两卷、共约211万字。此书出版后,获得广大读者肯定和厚爱。经同行专家评审,于2007年10月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①一等奖。
  《刍言》推出后三年来,老牛在夕霞暮色中,奋蹄未敢稍懈,遂又有多项耕耘新果,分别以中、英双语相继发表于中外权威学刊,获得国内外同行好评。承蒙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张永彬编审厚意邀约,热忱支持,精心筹划,现将这些最新研究心得,加以整理汇辑;同时,将《刍言》原有内容全面增订,推出这部新书,题为《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分列为五卷,共约300余万字。
  这部五卷本新书中所反映和论述的,多是当代国际经济法学前沿的最新信息或动态,多是这一领域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新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部新书,并不是《刍言》的简单再版或扩容,而可以说是笔者针对三十年来本学科领域新问题进行探索的心得体会的全面增订和创新汇辑,是野叟的“献曝”新举。诚挚期待海内外同行惠予指正。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挑战与应对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国际贸易法律体系的复杂性与演变趋势,聚焦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活动所面临的法律挑战,并系统梳理各国及国际组织应对这些挑战的法律机制与策略。全书立足于前沿理论探讨与丰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力求为理解和规范日益繁荣的国际商业往来提供一个全面、深刻的法律透视。 第一卷:国际贸易法基础理论与多边体系的重塑 本卷奠定了理解现代国际贸易法律秩序的基石。 首先,本书详尽考察了国际贸易法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及其在国家主权与国际规则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深入探讨了“契约自由”、“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核心原则在跨国商业实践中的具体界定与适用边界。 随后,重点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法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不同于传统的教科书叙事,本卷着重于WTO争端解决机制(DSM)的实践困境与改革前景。通过对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争端解决案例的细致解构,揭示了“上诉机构停摆”对多边贸易体制稳定性的冲击,以及各国在寻求替代性争端解决途径中的法律应对。我们探讨了“发展中成员”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S&D Treatment)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重新诠释,以及其对全球供应链公平性的影响。 此外,本卷还对国际贸易法中的法律渊源进行了跨学科的梳理,包括国际公约、习惯国际法、区域贸易协定(RTA/FTA)的层级关系,以及国际商事惯例(如《国际商会出版物》)在填补法律空白中的作用。本卷强调,面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国际贸易法的解释必须超越纯粹的文本分析,深入到其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 第二卷:全球价值链、技术转移与投资保护的新范式 随着全球价值链(GVCs)的深入整合,传统基于货物和服务的贸易法律框架面临严峻考验。本卷聚焦于技术要素流动、数字贸易规则的构建以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ISDS)的深刻变革。 在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本书详细分析了数据本地化要求、跨境数据流动限制、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专利与商业秘密)在国际贸易中的冲突点。我们审视了TRIPS协定在应对突发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如大型疫情)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以及各国为保障本国关键技术安全所采取的出口管制措施的法律依据和国际贸易法的兼容性问题。 投资法部分是本卷的重中之重。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双边投资协定(BITs)的文本分析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近年来“投资保护主义回归”的趋势。这包括对“征收”(Expropriation)概念的重新界定,特别是对“间接征收”和“监管行为”(Regulatory Takings)的法律边界的探讨。对ISDS体系的改革呼声日益高涨,本书详细比较了“多边投资法庭”(MPIA)等改革方案的法律架构与潜在挑战,分析了主权国家在维护公共政策空间与兑现对外国投资者承诺之间的微妙法律平衡。 第三卷:贸易救济措施的适用边界与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 贸易救济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各国维护国内产业利益的重要法律工具。本卷致力于对这些“防御性”工具的合规性、滥用风险及国际审查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对反倾销措施的适用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特别是对于非市场经济体(NME)或“具有显著政府干预特征的经济体”的倾销幅度计算方法(如替代国方法的选择与法律争议)。在反补贴领域,重点关注了对“特定行业补贴”和“金融支持”的认定标准,以及如何区分合法的政府产业政策与扭曲竞争的“可归因性”补贴。 更重要的是,本卷引入了“非市场扭曲的补贴与产业政策”的全新分析框架。面对各国日益增长的产业支持计划(如大规模的绿色能源补贴、半导体制造业扶持),本书探讨了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SCM协定)在应对这些具有广泛、非目标性特征的政府干预时的适用性。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损害测试”和“因果关系”的严格审查,来区分合法的产业激励与应受贸易救济约束的补贴行为。同时,保障措施的适用条件及其对区域供应链稳定的影响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第四卷: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双边/区域贸易协定的法律效力与冲突 区域贸易协定(RTAs)已成为全球贸易规则体系的重要补充和主要驱动力。本卷深入研究了不同层级区域一体化(从自由贸易区到经济联盟)的法律特征及其对多边体系的互动关系。 本书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等重大协定为蓝本,重点解析了其在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自由化、劳工与环境标准等方面的创新性条款。我们分析了RTAs如何通过“实质性兼容性”的规定,力求与WTO规则保持一致,同时探讨了在实践中,RTAs的特定高标准条款(如数字贸易的“不拆分”原则)如何实质性地塑造了成员国的国内法律环境。 一个核心议题是RTA的法律位阶与适用冲突。当RTA的规定与WTO的通用规则或成员国本国法发生冲突时,如何在实践中进行裁判与适用?本卷结合国际法中的“后法优于前法”原则与WTO法律框架下的“例外条款”,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提供了细致的法律路径分析。此外,我们还考察了区域协定中“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其在替代或补充WTO争端解决功能中的角色定位。 第五卷:国际经济法的交叉领域: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合规风险管理 本卷将视野扩展至国际经济法的交叉领域,探讨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之间日益紧密的法律联系,并侧重于跨国企业的合规挑战。 在国际贸易与环境法的交汇点,本书详细分析了《巴黎协定》与WTO规则的潜在冲突点。特别是针对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法律基础、设计原则及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合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与法律推演。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合规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嵌入到贸易协定和国内贸易立法之中。 在企业合规层面,本卷关注供应链的尽职调查义务的法律化趋势。随着各国在供应链透明度、强迫劳动禁令等方面的立法趋严,跨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规风险。本书详细梳理了《欧盟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CSDDD)等前沿立法的要求,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风险评估和溯源机制,来满足日益严格的国际经济法律要求,避免遭受贸易制裁或民事责任。 最后,本卷探讨了国际经济法中的制裁、反洗钱与反腐败等非传统贸易壁垒的法律应用。分析了单边制裁措施的法律合法性争议,以及如何在全球反腐败框架下,平衡国家安全、贸易效率与执法合作的法律难题。 本书面向法学研究者、国际贸易实务律师、政府监管机构人员及大型跨国企业的法律与合规部门,提供一个多维度、前瞻性的国际经济法律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将《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共5卷)全套捧在手中,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知识的厚积薄发。我是一名在跨国公司法务部门工作的青年律师,常年与形形色色的国际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纠纷打交道,深知国际经济法学的复杂性与前沿性。这套书的到来,无异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从第一卷开始,我就被陈安教授严谨的逻辑和宏大的视野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梳理既有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更是在剖析这些规则背后的经济逻辑、政治意图以及历史演进。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智者对话的盛宴,时而赞叹其洞见,时而反思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在探讨国际投资协定(BITs)的演变及其对主权的影响时,陈教授的分析鞭辟入里,将原本枯燥的法律文本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对“投资保护”与“国家监管”之间的微妙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我这样的实务工作者而言,这套书提供的不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启迪。在面对一些棘手的跨境谈判或争议解决时,我常常会翻阅其中的相关章节,陈教授的分析总能给我提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更精准地把握对方的意图,制定更有效的策略。这套书绝对是值得每一位国际经济法从业者,乃至对全球经济治理感兴趣的读者,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是一名对社会科学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我的专业并非法律,但对于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议题,我总是希望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共5卷)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对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好奇心。一开始,我担心书中晦涩的法律术语会让我望而却步,但陈安教授的写作风格出乎意料地清晰易懂。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现实的案例,将复杂的国际经济法概念解释得明明白白。例如,在讲解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时,他并没有仅仅罗列条约,而是通过讲述不同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博弈,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规则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们对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全球经济舞台,目睹着各国之间在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角力与合作。这套书让我认识到,国际经济法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它揭示了全球经济秩序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国际经济法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宝贵的认知。

评分

在我看来,《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共5卷)是一部集学术严谨性、理论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我是一位曾经在国际组织任职多年的资深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分析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与对策。陈安教授在这套书中展现出的深厚学养和独特视角,让我倍感振奋。他不仅对国际经济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更对当前国际经济领域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如数字贸易、气候变化与贸易政策的联动、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等,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探讨国际经济法与国家主权关系的处理时,陈教授并没有简单地采取二元对立的立场,而是 nuanced 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动态平衡,为理解和实践国际经济法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框架。他对国际经济法治建设的思考,也极具启发性,他提出的诸多建设性意见,对于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是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更是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思考。对于任何希望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贡献力量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国际组织从业者来说,这套书都将是不可或缺的智力财富。

评分

我是一名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经济治理抱有浓厚兴趣的在校研究生,一直以来,国际经济法这个领域对我来说既充满吸引力又略显晦涩。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共5卷)这套巨著,并决定将其作为我深入研究的方向。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系统性与前瞻性。陈安教授以极其清晰的脉络,将庞杂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娓娓道来,从最基础的贸易规则,到复杂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再到新兴的数字经济与贸易治理,无不涵盖其中。他不仅对现有的国际法律框架进行了深入解读,更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深刻的剖析。在阅读关于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的章节时,我尤其被其关于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的分析所吸引。陈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数据,揭示了当前多边体系所遭遇的困境,并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改革思路,这让我对未来的全球贸易秩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我们这些在学术道路上探索的学生而言,这套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素材,陈教授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相信,通过对这套书的潜心钻研,我能够为未来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或政策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国际经济法在塑造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国际贸易从业者,我与国际经济法的渊源颇深。我所经历的无数次贸易谈判、合同签订、以及涉外纠纷处理,都离不开对相关国际法律规则的理解和运用。《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套装共5卷)的出现,如同一场久旱甘霖,为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广度上,更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陈安教授在分析国际贸易规则时,不仅仅拘泥于条文本身,而是将其置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进行考察,揭示了规则制定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权力分配。在探讨国际结算与支付体系的章节中,陈教授对不同支付工具的风险评估和法律适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处理国际收支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他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比较研究,也让我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跨国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前规避。每次阅读,都仿佛获得了一次“拨云见日”的体验,原本模糊的法律条文变得清晰可见,复杂的案例分析也变得逻辑严谨。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专著,更是一部关于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操作手册”,对于任何希望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实务人士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