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有法

書法有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孫曉雲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書法技法
  • 書法理論
  • 字體
  • 字形
  • 筆法
  • 結構
  • 章法
  • 傳統書法
  • 書法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432248
版次:1
商品編碼:1047118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38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暢銷十五年的當代書論經典佳作,自2000年以來,先後由華藝齣版社、颱灣未來書城齣版社(繁體字版)、知識齣版社、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日本中央公論美術齣版(日文版)、颱灣典藏齣版,十五年來暢銷不衰,近20次印刷,創全國書法理論書籍銷售量紀錄。江蘇鳳凰美術齣版社推齣瞭《書法有法》(平裝、精裝)兩個版本。平裝版適閤廣大書法愛好者入門閱讀,精裝版適閤收藏、饋贈書友相用。
  本書散文筆調敘述引人、裝幀設計精緻可讀、作者作品人書俱佳,全書開篇即拋齣作者早年習書的睏惑:臨《書譜》不像、讀曆代書論不搭……隨後抽絲剝繭,從曆史的物質環境和人體的生理機能齣發,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閤和分化過程中所産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探究書寫方式;從筆的構造和紙的曆史進行分析,從傢具的發展及曆代坐姿的演變進行說明;進而大膽提齣古人“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用筆法寫成的字纔是書法。”即古人是轉著毛筆寫字的。
  本書在書法理論研究的方法論上有其獨到的創新意義,敘事懸念的設置也非常適閤非專業人士瞭解我國燦爛的書法文化。

內容簡介

  《書法有法》主要包括:“引起睏惑的三件事”、“盲人摸象”、“筆杆的直徑”、“《鍘美案》的啓示”等文章。

作者簡介

  孫曉雲,女,1955年8月生於南京,當代傑齣女書法傢。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傢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傢協會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婦聯副主席,國傢一級美術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和三次省部級勞模,中*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國傑齣專業技術人纔”,中國書法“蘭亭奬”“藝術奬”,江蘇省委省政府首屆“紫金文化奬章”,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傢”、首批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文化部“全國文化係統先進工作者”,中國文聯“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部人纔局“中央直接聯係專傢”,“江蘇省首批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江蘇省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等。
  書法作品曾8次獲全國書法大奬。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及意大利、法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澳門等地舉辦“孫曉雲書畫藝術展”、“書法有法——孫曉雲書法作品展”。並有榮寶齋齣版社、人民美術齣版社齣版《孫曉雲書法·繪畫作品集》、《孫曉雲書法精品選》《中國當代名傢書法集—孫曉雲》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 “中國”不如譯成Calligraphy
2 引起睏惑的三件事
3 “請循其本”
4 “便捷”是指什麼
5 盲人摸象
6 懷疑“永字八法”
7 先說執筆
8 “五指”還是“五字”
9 “撥鐙”極其形象
10 用“筆法”書寫的字纔叫“書法”
11 “人物是萬物的尺度”
12 筆法産生的動機之一:裹鋒與連續書寫
13 筆法産生的動機之二:沒有依托的書寫
14 大膽的推理
15 筆杆的直徑
16 筆毫的長短軟硬
17 紙的起源與“動”“舉”“握”“染”
18 《鍘美案》的啓示
19 筆法成於書寫姿勢
20 “古法”的絕唱
21 不自覺的喪失
22 桌子的功與過
23 “八分書”的解釋
24 “嚮背”齣形勢
25 好大一頭象
26 “章草”是書法演變的句號
27 “隸化”與“美化”的生理極限
28 三根細繩搓成一根粗繩——“完法”
29 瞭如指掌,爛熟於心——“尚法”
30 “結字因時而傳,用筆韆古不易” ——“變法”
31 最不願承認的現實——“無法”
32 書法是視覺藝術嗎
33 “屋漏痕”“坼壁之路”“摺釵股”“錐畫沙”“印印泥”解密
34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答疑
35 “內擫”“外拓”詞詮
36 最後有行書
37 “個性”是這樣形成的
38 為“意在筆先”正言
39 轉筆決定竪寫左行
40 “指實掌虛”的傳訛
41 “眇者不識日”
42 無意間“指鹿為馬”
43 “帖學”的潰塌
44 重審“碑學”
45 求形似必墮“畫字”
46 日本書法史略
47 何謂書法 何謂繪畫
48 “書法的本質” ——沒有結果的討論
49 書法的萬能鑰匙
50 汽車上的頓悟
51 中國畫的睏惑
52 “骨法”即筆法
53 “書畫”在這裏“同源”
54 無筆法不成畫
55 自古華山一條路
56 “文人畫”是一座撲朔迷離的遠山
57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58 “紙抄紙”
59 真實與無奈
60 箕子的故事
後記
重印後記
2010年修訂版後記
孫曉雲書法作品

精彩書摘

  英文裏,china是瓷器,china是中國。除瞭絲綢,古代西方人想象中國 的文明,便與瓷器有關。如今,絲綢與瓷器世界各地均可製造,之精美、之 考究, 於中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今,絲綢、瓷器恐怕已經不足為中國文明的象 徵瞭。 這樣說起來,中國文明的象徵,中國藝術的獨特,非我們自古使用下來 的 書法莫屬。與其將中國譯成china,倒不如換譯成calligraphy。 在中國,再早一些,書法又叫“法書”。科舉時代,字寫得好曾經成為 無 數士子晉身的首要標準。漢代以來,一直成為唯此為高、“非誌士高人不能 為” 的境界。一部書法史,記載瞭多少纔子“池水盡墨”“退筆成塚”的辛勞, 記 載瞭曆代書傢論教詮釋的孜孜不倦。這種輝煌,朝朝代代,延續瞭近三韆年 。 20世紀30年代文藝興盛後不久,中國進入抗日、內戰、“反右”、“文 化 大革命”,其間書法藝術發展中斷40年。我正是在這個時期的1955年齣生。 我母親齣身書香門第,寫得一手好字。我3歲時看父親下象棋,就在一 邊 起勁地弓“車、馬、炮、象、兵、卒、將”。母親看我寫得有姿有態,就教 我 搭字的問架結構。從此,我便每日不輟。 幼時臨的帖隻有柳公權《玄秘塔》和王獻之《十三行》。稍大些時,記 憶 中書店裏是沒有幾本古代碑帖的,當時都屬“封建渣滓”,在掃除之列。書 架 上有今人寫的《毛主席詩詞》,印象最深的是周慧瑁的行書《魯迅詩選》, 翻過 來倒過去的看。後來纔知道她臨米芾,我是先知道周慧瑁,後知道米芾的。 “舊時”在少數人手中把玩的“王謝堂前燕”,如今早已“飛入尋常百 姓傢”。 現在中國的書店,最多、最齊全的書大概就算是書法類瞭。書史、書論、碑 版、 閣帖,古代的、近代的、當代的,編瞭再編,印瞭再印,盡管印刷質量差些 , 卻大大地供過於求。 有時站在書架前,翻翻看看,一晃幾個小時就過去瞭,心裏總是在想: 該 寫的,前人早已寫瞭;該想的,前人早已想瞭;該說的,前人早已說瞭。可 奇 怪的是,後人從來沒有因此而不寫、不想、不說,甚至連少寫、少想、少說 的 意思都沒有。 我從來沒有問過彆人是怎麼想的,但是我知道自己。因為我睏惑。我寫 , 我想,因此我纔産生睏惑。再寫,再想,是為瞭不睏惑。我說,是想告訴彆 人, 我睏惑些什麼,是怎麼解除睏惑的。當然,是完全可以不說的。我曾經下決 心 不說。後來,真的什麼都不想說瞭。 1997年,一個朋友問我:“你會不會為此後悔終生?”我競一下子被問 住。 我現在真的是在說呢。到底免不瞭俗哇。 說到書法上的巨大睏惑,我小時候似不曾有過。真正引起我巨大睏惑的 , 有三件事,都發生在1978年。 當時我在軍隊俱樂部工作,頭銜是“圖書管理員”,常負責上街購書, 這是 我頂開心的事。我買瞭不少“文化大革命”後新齣版的古代碑帖,常一個人 躲 在圖書室裏看。那時自信,膽兒也大,《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臨瞭一遍, 便送 去展覽,競被人以為是臨《聖教序》齣身。當我臨孫過庭《書譜》(圖1)時 , 問題卻來瞭。 《書譜》是墨跡,帖中點畫變化多端,按我實踐的經驗,按常理,卻無 論 如何模仿不像,費瞭我不少的工夫。毛筆在我自然書寫的過程中,是不該齣 那 樣捉摸不定的綫條。除非,用極慢的速度去“做”,去描。 我開始懷疑,孫過庭可能不是用我現在的工具、現在的書寫方法。但是 , 從《書譜》內容看,孫氏無疑又是二王的崇拜者和忠實代言人。 難道被我們世世代代奉仰的二王書法,是如孫氏這般? 第二,我在上海朵雲軒買到瞭《曆代書法論文選》(上下兩冊),是剩下 的 最後一套,其中十多頁破損。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書法理論,讀得我失眠。我 的 書法實踐和體會,與古人的理論相差甚遠,書傢們連篇纍牘說的,我覺得無 關 緊要,流傳韆古的名言,和我的狀態不大相乾。再看看今人對古人的解釋, 又 半信半疑。頭腦裏,無數個問題像小蟲子,從四麵八方爬齣來。後來我讀王 國 維《人間詞話》,他論詞時所提齣的“隔”,很像那時我讀古代書論時的感 覺。 我堅信古人的論述是有所指的,卻無法找到論據。過得總是不踏實,心 懸 在那裏。 其三,我舅舅“右派”的問題得到平反,剛迴到南京。在我3歲 時他就“右派”瞭,整整的20年。我隻知道,他寫的字比我媽還要好。 那天,我興奮地對他大侃藝術觀念。當說到“書畫綫條”時,一直躺著 不 說話的舅舅突然搖頭道:“根本是兩巴事。”後來我知道他總是把“兩碼事 ”說 成是“兩巴事”。 而23歲是亢奮的年紀,我又繼續大侃許多書法問題,當然談到瞭孫過庭 《書 譜》,老舅終於使齣“撒手鐧”,翻開孫過庭《書譜》,用筆示範。“你看 ”,“應 該是這樣的”,“這樣的”。原來,孫過庭是這樣的,我的老外公就是這樣 教他的。 全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 當時好想抽煙。 20年來我們第一次見麵是以不愉快而結束的。確切地說,應該是以我徹 底的睏惑而告終。有生以來我第一次如此不自信。我嘴上不承認,心裏卻空 蕩 蕩的,從小到大好不容易壘起來的一道牆,在一夜之間坍塌。 難道我真的錯瞭?我為什麼沒有看齣呢?對書法史又該如何看?這幾韆 年 的脈絡怎樣纔能理清?我前麵的路該如何走? 那段時間,我不大寫字,許多時間用來畫畫。報考軍隊藝術院校未果, 又 去江蘇省國畫院進修瞭兩年。隨著學習“中國畫”,“水墨”“用筆”…… 老睏 惑還兜著,新睏惑又接踵而至,可謂是“隔”瞭又“隔”。 睏惑是摺磨人的,我瘦到瞭80多斤,是我成人後體重的最低紀錄。 過瞭很多年後,我纔懂得:睏惑是一種熱情,是一種非常大的動力。
  ……

前言/序言

  要算學習書法的年齡,至今已有44年,那種熱愛似乎就長在我的身上。這可能豐要得益於傢庭的熏染,還有白幼嚴格的書法訓練。小時候,我母親從米不問我的功課,每天卻要檢查我的毛筆字。我看過她20歲時寫在稿紙上的鋼筆字,真是好。我父親說,他當年就是為此看上瞭我母親。我從上小學到高中,每一本書的空白處都密密麻麻地寫滿字,畫滿畫。寫黑闆報、大字報、海報,都是我的差事。小學四年級,教我們語文的是個女老師,姓劉,河南人,瘦長臉,闆書寫得呱呱叫,我非常崇拜她。“文化大革命”中,我們全傢被趕齣軍區大院,我外婆到學校去幫我辦轉學手續,劉老師長嘆一口氣,說捨不得。她現在也該八九十歲瞭,不知是否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父母都被關瞭起來,杏尢音信,為瞭瞞著舅舅和一些親戚,我模仿我母親的筆跡給他們寫信,我還模仿我外婆的口氣給我舅舅寫信,最後還顫顫巍巍煞有介事地寫上“母示”二字。我舅舅說當時把我的信彆在帳子裏,天天看,居然也“騙”瞭他幾年。那時我大概十四五歲。我外公是古文寜學傢、金石書畫傢硃復戡,足浙汀鄞縣人,與我外婆是同鄉。我外婆的外公叫張美翊,號讓三、騫叟,是薛福成的幕僚,是上海寜波旅滬同鄉會會長,兩任上海南洋公學校長。前年我居然用我的字換到瞭他的兩本手稿,其中大多足論碑帖和起草的章程,第一篇就是給弘一法師的信。同時,還得到廠張美翊兒子、民國錢幣學傢張迥伯的《錢幣學》手稿(他當年在上海開明華銀行),娟秀的小楷,一絲不苟,裏麵還不時地橫寫著英文。去年,又覓得我外公32歲時寫的扇麵,上麵的字持重老到,金石味十足;落款是“秦戡”(我外公40歲前的用名),畫販不知是誰。就像習武之傢,後代們都得會翻幾個跟鬥;梨園子弟,都會來幾嗓子;我從小就學書法,看來也很自然。我開始思考一些書法問題時,也曾想過:一個女流之輩,去承擔男人的使命乾嗎?太重瞭7,太纍瞭。可是我忍不住。我每天要寫字,每天要想,就像我現在每天要喝咖啡一樣,有癮。當然,此中自有快樂,因為我親身體驗過“發現”的含義。我曾考過兩次大學,都泡瞭湯。沒有大學“學曆”,實在是件遺憾的事,很多事都為此受影響。好在並不影響我學習研究,並不影響我寫書。這本《書法有法》寫於1998年1月至8月。從嚴鼕寫到酷暑,那些日子過得很靜謐。午飯後,燒一杯咖啡,在熱氣的繚繞下打開電腦,夾滿紙條的書籍資料堆砌一桌,眼前隻剩下一塊熒光屏。應該說,書寫得蠻順暢。寫之前,我花瞭10分鍾寫瞭約20條提綱,成書後大緻不齣左右。這些問題已經在我心裏搗鼓瞭許多年,一直搗鼓到43歲纔寫齣書來,說起來真是件慚愧的事。20世紀80年代,滿腦子想的都是書法問題,整天記日記,翻來倒去,總想寫些什麼,又找不到閤適的形式和恰當的口氣。史論不是我的擅長,中學的曆史課,大都聽得打瞌睡,曆代的年號記不得,人名老是忘,何人何時做過何事,攪也攪不清。30歲齣頭時,曾嘗試寫瞭些理論文章給一位朋友看,他第二天對我說:“你呀,隻能寫寫日記。”我還記得他當時的眼神。我太瞭解自己,我隻是對可視、可觸、可行的現狀感興趣,對一切與人的功能以及生理心理有關係的事物與細節感興趣,對書法也是一樣。我從小就想,將來最大的願望,一是當醫生,二是當偵探。我非常喜歡看的電視欄目《Discoverv》,其中的推理探案就是根據最常被人忽視的具體的小細節,推演齣根本的道理,根據人的自身來確立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我不想做書法史論傢,也做不好,我的所有研究都與實踐有關。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換來一個清醒的、客觀的頭腦,這纔是我研究的最終目的。我已習慣將書中的句號改成問號,然後經過思索、實踐,自己再畫上句號。我堅信,古來所有的觀念、所有的理論,都不是玄而又玄的,一定是由無數個實物構成,一定是非常樸素實在、具體可行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思路,也是信念吧。我想重復一下書中已引用過的古希臘哲學傢的話:“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麵對一地璀璨的珠寶,我一直在找一根繩子,把它們串起來。古希臘哲學傢的話就是我要找的這根繩子。在這根繩子的串引下,我大緻製作瞭這樣一根項鏈:中國書法筆法的起源、終止、失傳的原因,什麼是“八分書”“楷則”,什麼是書法中的“勢”,“五字執筆法”該如何詮釋,古來若乾譬喻(如“屋漏痕”“摺釵股”“意在筆先”等)究竟何指,“筆法”圖解細釋,書寫工具、姿勢與書法發展的關係,“章草”與書法演變終止的關係,提齣“美化”與“隸化”的概念,“完法”“尚法”“變法”“無法”階段的劃分,“帖學”與“碑學”的實質,曆史上主要書傢書寫風格破解,“書畫同源”的本意,何謂“文人畫”,書法和繪畫的分界綫,等等。因此,這本書不是教科書,而是“尋”古來書法之“本”的書。我既然最適閤寫日記,寫瞭近40年,駕輕就熟,就決定采用第一人稱,將我學書的經曆與睏惑如實地告訴讀者,從哪個角度、哪個方式想到瞭哪問題,解決瞭哪些問題,並加入瞭我親身的體驗,力圖增加可讀性。2000年齣版後,讀者的反饋,錶明我采取的方式還是有效的。我很幸運。其一,我生長在書香之傢,從小得到“童子功”訓練,實踐的時間比同齡人要長得多;其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發達的信息時代,過去看不到、找不到的所有的宮廷書畫瑰寶、史論資料,以及地下文物都能親眼目睹;其三,我身處藝術多元、寬鬆、自由的年代,碑帖並行,各擇所需,我可以放心地說道論理;其四,我能在畫院這樣清閑寜靜的專業環境中供職,還有那麼多的長者、同道、朋友給予我莫大的褒奬與鼓勵,並施以無私的幫助。
  孫曉雲2002年12月19日夜於南京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專著的簡介,它與書法藝術無關。 --- 《錦綉華章: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與文化圖景》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它以時間為軸綫,以服飾的形製、材質、色彩、紋飾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涵為核心研究對象,旨在全麵展現中華民族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審美取嚮、禮儀製度、技術成就以及民族交融的復雜圖景。本書不僅關注服飾的物質層麵,更深入探討瞭服飾作為“符號係統”在權力結構、等級製度、宗教信仰和民間生活中的深遠作用。 第一章:源起與奠基——先秦至兩漢的服飾雛形 本章追溯瞭中國服飾的史前淵源,重點闡述瞭夏商周三代禮製對服飾規製的初步建立。從“深衣”的形製確立,到“冕服”在祭祀場閤的固定化,服飾開始承載明確的政治功能。進入秦漢,中央集權製度的強化使得服飾等級製度日臻完善。漢代確立的“麯裾”、“直裾”等形製,以及袍服體係的成熟,標誌著中國古代常服製度的基礎框架形成。本章詳盡考證瞭漢代錦綉織造工藝的進步及其在區分階層中的應用,並結閤齣土文獻和畫像石資料,復原瞭當時的穿著樣貌。 第二章:融閤與變遷——魏晉南北朝的審美轉嚮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社會動蕩與思想解放並存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服飾也呈現齣顯著的多元與自由特徵。鬍漢文化的大規模交融,極大地豐富瞭漢族服飾的元素。本章著重分析瞭“褒衣博帶”的魏晉風度,它不僅是服飾樣式的體現,更是士人精神麵貌的寫照。同時,也探討瞭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如褲褶、缺胯袍)對中原服飾的滲透與影響,為隋唐的輝煌盛世埋下瞭伏筆。 第三章:盛世氣象——隋唐五代的華麗與開放 隋唐服飾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一個高峰,體現瞭空前的自信與開放的國際視野。本章詳細論述瞭唐代服飾的“兼收並蓄”特點,從鬍服的吸收(如圓領袍的普及),到女裝的創新(如坦領、襦裙的流行),無不展現齣盛唐的活力。重點研究瞭唐代服飾中的色彩學和紋樣學,如“纏枝蓮”、“寶相花”等圖案的廣泛應用及其文化寓意。此外,本章還探討瞭絲綢之路對服飾麵料和工藝的直接推動作用。 第四章:內斂與精緻——宋代的理學影響與文人士大夫的著裝 宋代服飾風格從唐代的張揚走嚮內斂和含蓄,深受程硃理學思想的影響。本章著重分析瞭宋代服飾的“清雅”之風,如褙子、宋褲、直裰等文人士大夫的典型服飾。研究瞭宋代對儒傢“中和”之美的追求如何在衣冠製度中體現,特彆是官服(如公服、常服)在色彩和補子的使用上更加強調規範和秩序。同時,本章也關注瞭宋代市民階層的服飾變化,及其背後日益發達的商業經濟對輕便、實用的生活服飾的推動。 第五章:集大成與程式化——明代的法度森嚴與迴歸傳統 明代服飾是漢族傳統服飾體係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整閤與定型。本章係統梳理瞭明初硃元璋重建的衣冠製度,特彆是對元代服飾的“去鬍化”努力。詳細描繪瞭“補子”、“曳撒”、“道袍”等標誌性服飾的形製和佩戴規範。研究的重點在於明代服飾對等級製度的精細化管理,從皇帝的“十二章紋”到百官的品級補子,服飾成為維護封建社會倫理秩序的堅實工具。此外,本章也展現瞭明代晚期江南士紳階層追求的精緻化、審美化的服飾風尚。 第六章:變革與消亡——清代服飾的滿漢交融與近代轉型 清代服飾是中國古代服飾史的終結篇章,其顯著特徵是“剃發易服”政策帶來的滿漢服飾的強力融閤。本章細緻區分瞭清代官服(如朝袍、吉服、常服)的滿族特點,如馬蹄袖、坎肩、馬褂等。同時,深入探討瞭民間服飾(如長袍、襖裙)在吸收滿族元素後的演變過程。本章的後半部分關注瞭晚清時期西方文化傳入對傳統服飾體係的衝擊,以及“中西閤璧”的服裝萌芽,為民國服飾的誕生奠定瞭曆史背景。 結論: 本書總結瞭中國古代服飾所承載的禮製、哲學、審美與技術,強調服飾不僅是蔽體禦寒的工具,更是解讀特定曆史時期社會結構、民族關係和文化精神的關鍵鑰匙。通過對服飾形製演變的考察,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文明連續而又充滿活力的發展軌跡。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充分利用瞭壁畫、雕塑、傳世文物、古代典籍(如《周禮》、《後漢書》中的職官記載)以及曆代繪畫作品等一手史料,結閤考古發現,力求在斷代服飾的復原與文化解讀之間取得平衡。其敘事風格嚴謹而不失生動,旨在為曆史學、藝術史學、民俗學研究者提供紮實的參考,同時也為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打開一扇細緻入微的觀察之窗。 ---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厚重的紙張質感,配閤著典雅的字體排版,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肅穆之感。內頁的印刷色彩過渡自然,墨色的深淺變化都得到瞭極好的還原,這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畢竟我們看帖,看的很多就是那個“氣韻”和“細節”。不過,說實話,我更期待它在基礎技法講解上的深度挖掘。比如,對於不同書體在行筆過程中力量的微妙控製,書中似乎隻是點到為止,沒有給齣足夠詳盡的圖解和慢動作的分析。我理解內容取嚮可能更偏嚮於對經典作品的鑒賞和宏觀的曆史梳理,但對於像我這樣還在“泥潭”裏掙紮的初學者,更需要那種手把手、甚至可以用顯微鏡來觀察的精細指導。也許是我的期待值過高,但一本定位於“有法”的書,理應在“法”的剖析上做到極緻,讓讀者能切實感受到那種“道”與“術”的結閤點。總而言之,視覺體驗滿分,技法深度還有提升空間。

评分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文字功底上的深厚積澱,那種信手拈來的文采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人非常摺服。他似乎更熱衷於在字裏行間探討書法的哲學意境,談及筆墨如何承載文人的心境與時代精神,這種宏大敘事令人心馳神往。然而,當我試圖去尋找那些能立即應用於我日常練習中的具體“竅門”時,卻感到一絲迷茫。比如,如何正確握筆纔能在換鋒時不僵硬?如何通過調整腕部姿態來控製飛白和枯筆的效果?這些實操層麵的疑惑,書中並沒有給齣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步驟分解。這就像是給你看瞭一幅精美的菜肴,描述瞭它的文化背景和烹飪哲學,但就是沒告訴你油鹽醬醋的用量和火候的控製。對於追求效率和立竿見影效果的現代讀者來說,這種略顯“形而上”的論述,可能會讓一些渴望具體指導的練習者感到意猶未盡,甚至會産生一種“我讀瞭但沒完全懂”的挫敗感,畢竟,書法終究是要落到紙上的。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風格非常前衛,大量運用瞭留白和現代的視覺語言,給傳統書法帶來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試圖打破陳舊的刻闆印象,用一種更符閤當代審美的視角來重新詮釋古典藝術,這一點值得稱贊。然而,這種對“現代感”的追求,似乎在某種程度上犧牲瞭學習的嚴謹性。例如,在討論筆法結構時,很多關鍵圖示被簡化得過於抽象,或者使用瞭非傳統的標記方式,使得初次接觸這些概念的人可能會感到睏惑。我個人更偏愛那種傳統、樸實,甚至略顯土氣,但圖文並茂、邏輯清晰的教學結構。這種新潮的編排,雖然在視覺上令人愉悅,但在傳遞復雜技術細節時,顯得有些力度不足,像是在用非常快速的剪輯手法來呈現一個需要慢放講解的過程,導緻信息的接收效率打瞭摺扣。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選帖眼光極為獨到,挑選的範例都是各自領域的巔峰之作,對於拓寬眼界是極有幫助的。書中對於這些碑帖的背景介紹和曆史地位的闡述,詳實且富有洞察力,無疑是一本優秀的藝術史參考資料。但奇怪的是,在展示瞭這麼多“神品”之後,對於我們普通人如何“摹仿”這些神品,卻顯得有些含糊其辭。摹仿,是傳統書法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要求我們對原作的每一個起筆、行筆、收筆進行精確的拆解和重構。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欣賞”的層麵,將這些字帖視為已經完成的、不可侵犯的藝術品來膜拜,而不是將其視為可供學習和拆解的“樣本”。少瞭一些對“二田”之間,或者不同筆畫的連接處,那種微妙的呼應關係的力度分析,多瞭一些對整體氣勢的贊美。這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大師語錄”,而不是一本“學習指南”,對於想動手模仿的讀者來說,缺乏瞭實踐的橋梁。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似乎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讀起來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作者對於書法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和”之道的聯係闡述得極為透徹,論證瞭“寫字”如何上升到“修身養性”的層麵。這種深度的思辨,無疑提升瞭全書的理論高度。但與此同時,我也發現,書中幾乎沒有齣現任何一張用於示範具體運筆軌跡的清晰綫條圖,或者關於如何研墨、如何控製紙張洇墨的實用技巧討論。它提供的似乎是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讓你明白瞭“為什麼”要這麼寫,但對於“怎麼樣”纔能做到,卻保持瞭沉默。對於那些期待通過閱讀來立即解決自己“寫不好”的睏境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劑精神上的強心劑,而非實際操作上的拐杖,它激發瞭你的熱情和思考,卻將具體的“工具箱”留在瞭門外。

評分

送給老公的 喜歡

評分

書本已收到!沒有破損!若是價格還好!

評分

質量很好,紙質也很好,正版的!

評分

非常完美的一次購書,心情愉快。

評分

囤貨進行時,基本沒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評論瞭

評分

都是作者自身的體會,值得愛好書法者看看。當代應該有一定影響的女書法傢。

評分

很好的産品,我很喜歡,非常好,特彆滿意

評分

還沒看,書是好書

評分

大師啊!非常滿意。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