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

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飞 著
图书标签:
  • 五四文学
  • 现代主义
  • 人道主义
  • 文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现代文学
  • 启蒙思想
  • 人文关怀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2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332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3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搜寻大量日文或中文的学术资料,广泛阅读了那个时期里中国学术界的相关介绍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这一课题的思路,从论文题目、理论框架至阐述内容各方面,对原论文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深化。付梓前,张先飞将清样电子文本发给我,邀为作序。我于此论题,所涉甚浅,书中理论阐发及引述史料,与原论文较之,已完全是另一番面貌,读后颇有陌生之感。写序恐言不及义,但盛情难却,忐忑中只能写一点隔靴搔痒的阅读感受了。

作者简介

张先飞,河南西峡人,1971年6月出生于青海省大通县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1990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1994年9月继续在河南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1997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2003年底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在《鲁迅研究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论文《从普遍的人道理想到个人的求胜意志——论“五四”前后周作人“人学”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2003年3月获“唐驶青年文学研究奖”二等奖。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第一章 “五四”新理想主义观研究
一、新理想主义——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思潮
二、周作人的新理想主义观

第二章 “五四”视野下现代人道主义的思潮流脉与观念谱系
第一节 “五四”视野下现代人道主义理论先驱的人道观
一、人类共同的永久的人性
二、“爱的哲学”与人类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俄国现代人道主义的理论贡献
一、“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与情感震荡
二、关于彻底解决人间问题的思考
第三节 二十世纪初世界范围内人道主义思潮的理论探索
一、人道主义发生的萌芽
二、人道观短暂的停滞与孤独的抗争
三、反战浪潮与人道思考
四、一战后世界范围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

第三章 “五四”现代人道主义“人间观”研究
第一节 “人间”观念的理论辨析——关于理想社会构建的原理性思考
一、新理想主义时代现代人道主义的“人间”观念
二、周作人对人类意识问题的思索
第二节 周作人对理想人间生活实现的思考
一、人类精神的隔绝——对人间生活现状总的判断
二、理性觉悟、情感转移与精神能力的培养——理想人间实现之途

第四章 近代“人学”观的演变与“五四”现代灵肉-元观
第一节 “二希”观念系统的生成
一、“二希”命题的提出
二、近代人性二元论/“二希”理论系统的生成
第二节 现代灵肉一元观的观念谱系
一、现代灵肉一元观的探索
二、新理想主义时代灵肉一元观的理论探求
第三节 科学“人学”观的理论建构——以周作人为中心
一、科学“人学”观建构的理论尝试
二、“二希”理论框架内的理论创新与局限
三、科学“人学”观建构潜存的内在矛盾

附录
从普遍的人道理想到个人的求胜意志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评语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会上的评述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在“五四”时期,受到新思潮激荡的新文化人都发出了各自的声音,其中,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批新文学家认为,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就是新理想主义时代,这些新文学家将主要精力放在对现代人道主义思潮关注之上,他们的活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积极的引介,在译介过程中,这些新文学家对很多思想观念都力图考镜源流,全面细致地考察、梳理这些观念的历史谱系(它们大都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茅盾在回顾“五四”时期对西方文艺的介绍时,对这种心态有过清晰的说明,“在当时,大家有这样的想法:既要借鉴于西洋,就必须穷本溯源,不能尝一脔而辄止。我从前治中国文学,就曾穷本溯源一番过来,现在……转而借鉴于欧洲,自当从希腊、罗马开始,横贯十九世纪,直到‘世纪末”’。①其次,这些新文学家根据中国的现实,广泛借鉴各种思潮的积极成果,又对现代人道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第三,新文学家们积极宣传现代人道主义、世界主义观念,并以之为思想的武器,积极投身“五四”时期的大规模改造运动,他们认为这是全世界改造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已涌人世界大潮,正朝向理想的彼岸大步迈进。应该说,“五四”新文学家对现代人道主义的思想宣传与社会改造实践成为新文学发生的主要动因,由他们引入并作出理论创新的现代人道主义观念,成为“五四”新文学最为核心的思想内质与表现主题。

前言/序言

张先飞的这部《“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六年前我参加了这篇博士论文的答辩。后来,他获得教育部资助,赴日本东京大学,在尾崎文昭教授指导下进行研修工作。或在日本,或归国后,他以此课题为中心,搜寻大量日文或中文的学术资料,广泛阅读了那个时期里中国学术界的相关介绍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这一课题的思路,从论文题目、理论框架至阐述内容各方面,对原论文作了较大的调整、修改、深化。付梓前,张先飞将清样电子文本发给我,邀为作序。我于此论题,所涉甚浅,书中理论阐发及引述史料,与原论文较之,已完全是另一番面貌,读后颇有陌生之感。写序恐言不及义,但盛情难却,忐忑中只能写一点隔靴搔痒的阅读感受了。
关于周作人等作家倡导传播的“五四”文学人道主义思潮问题的研究,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传人及评价,就周作人以“人的文学”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想的阐说,都有了丰富成果产生。要在这个学术起点很高,并非完全新鲜的话题中,拓展出新的学术阐释空间,作出富有新异创见和深厚历史感的言说,以苦涩艰辛垦殖出一片有昂然绿意的“自己的园地”来,是一件十分艰难,甚至可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风雨中的觉醒: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的激荡与人文精神的萌芽》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初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重点聚焦于那一时期涌现出的复杂多元的思潮激荡。在内忧外患、传统崩解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肩负起启蒙救国的重任,他们广泛吸纳西方思想,深刻反思中国自身的文化肌体,试图为民族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并非直接讲述某一个文学流派的源流,而是着眼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土壤,揭示了不同思想流派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相互激荡、碰撞、融合,最终催生出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将看到,无论是对民主科学的呼唤,对民族解放的渴望,还是对个体价值的初步探索,都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第一部分:旧的根基与新的裂痕 在严谨的历史梳理中,本书首先勾勒出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临的深刻危机。传统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科举制度的废除、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辛亥革命的初步成果,都使得旧有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面临瓦解。这一时期,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潮粉墨登场,从改良到革命,从器物到制度,再到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显示出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与曲折。我们将探讨,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开始审视“中国”这个概念本身,以及“中国人”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炉与文明的对话 本书将重点呈现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大量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进来,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从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到社会主义的平等理念,从个人主义的独立意识,到浪漫主义的自由情感,各种新思潮如同奔涌的洪流,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 我们将深入考察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张力与互动。例如,如何理解在追求科学理性进步的同时,又保留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借鉴?如何在强调个体解放的同时,又顾及到民族整体的命运?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本书将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述,展现中国思想界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 第三部分:社会的转型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城市的兴起、教育的普及、新兴阶层的出现,都为个体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可能。本书将探讨,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人们对自身地位、权利、价值的认知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我们将看到,对于“人”的理解,开始从传统的等级秩序和群体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对个体独立性、自主性和情感世界的关注。这种个体意识的萌芽,虽然在初期可能显得零散和不成熟,但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书将通过分析当时的报刊、书籍、以及知识分子的私人书信和回忆录,来捕捉这些微小而又意义深远的个体意识的痕迹。 第四部分:未来的播种与时代的余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二十世纪初这些思潮激荡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它并非简单地将这些思潮视为历史的终点,而是强调它们是如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播下种子。我们将在回顾这些思想遗产的同时,也审视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局限。 总而言之,《风雨中的觉醒: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的激荡与人文精神的萌芽》试图为读者呈现一幅广阔而复杂的历史画卷。它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在一个国家经历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是如何解放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人文精神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艰难孕育和发展的。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深刻而细致的梳理,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形成逻辑,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且深刻的“五四”人道主义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人的解放”所进行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作者在梳理思潮源流时,非常注重历史的连贯性和思想的演变性,他并没有将“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割裂开来,而是追溯了其更早的渊源,并展现了它如何一步步演化发展。我被书中对郁达夫、徐志摩等作家作品的细致解读所打动。他们用充满激情和个人色彩的文字,书写着个体的情感、欲望和对自由的渴望,这正是“人的发现”最直接的体现。作者在这种解读中,不仅仅看到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思想启蒙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会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宝贵的思想基因。

评分

这本《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最震撼、最引人深思的书籍之一。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厚重与宏大,而实际阅读体验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层层剥茧,将“五四”时期那股席卷中国社会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如同解剖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般,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的定义的探讨,不再是宏大叙事中的一个模糊概念,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独立意志。书中对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等早期文学巨匠作品的深度解读,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他们如何以笔为刀,为“觉醒”的人类呐喊。那些被压抑、被束缚的个体,在他们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尊严与价值,这种“人的发现”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创新,更是思想上的革命。我反复阅读书中关于“个性解放”和“理性精神”的章节,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感悟。作者在梳理思潮源流的同时,并没有停留在历史陈述,而是巧妙地将当时的思想火花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连接,引发了我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的处境、个体价值实现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引导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审视的心灵之书。

评分

《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无疑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著作。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文学鉴赏力,为我们展现了“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波澜壮阔。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人”的定义所进行的细致考察。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被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个体生命体验的鲜活性。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反抗旧传统、拥抱新思想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书中对梁实秋、闻一多等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那种将文学创作视为一种社会行动的视角。他认为,“五四”文学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推动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并非是简单的西学东渐,而是一个在中国本土土壤上,经过无数思想家的艰难孕育和实践,最终绽放出的绚烂之花。它为中国现代思想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五四”时期复杂思想世界的大门。作者以极其详尽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五四”文学中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人道主义”简单地定义为一种道德准则,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哲学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他深入分析了当时知识分子如何从对“国民性”的批判,逐步转向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关注。我被书中关于“理性”与“情感”、“自由”与“责任”的讨论所深深吸引。作者认为,“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正是这些复杂而矛盾的思想的交织和碰撞的产物。他对于早期白话小说和新诗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人的发现”是如何通过文学的形式,以一种更为生动和感人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叶圣陶、冰心等作家作品的解读,他们用温润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迷茫、挣扎与希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巨大能量,以及文学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爱不释手的著作,《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史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五四”时期精神世界的大门。作者在梳理“五四”时期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源流时,以一种极为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这场思想革命的全貌。我尤其被书中对“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联的阐释所打动。作者指出,“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正是建立在对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的推崇之上,从而摆脱了传统迷信和愚昧的束缚。我被书中对茅盾、曹禺等文学巨匠作品的深度解读所吸引。他们用极具震撼力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探讨了社会问题,并以此来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作者在这种解读中,不仅仅看到了文学的艺术感染力,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思想启蒙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它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评分

《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五四”时期。作者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辅以生动的文学分析,将“五四”时期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极为精彩的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人的尊严”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作者认为,“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不仅仅是对西方思想的简单借鉴,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深刻反思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重建个体价值所进行的艰苦探索。我被书中对老舍、巴金等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解读所打动。他们用朴实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并以此来呼唤对“人”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作者在这种解读中,不仅仅看到了文学的现实关怀,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五四”文学是如何反映“人的发现”,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那种为追求更美好的社会和更自由的个体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

这本书《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回溯,也是一次对“人”的本质的深度追问。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五四”时期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复杂面貌。我尤其被书中对“个人主义”的探讨所打动。它并非简单的自我中心,而是一种对个体独立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尊严的追求。作者在梳理思潮源流时,非常注重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的演进过程。他清晰地展现了,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五四”一代是如何努力构建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我被书中对丁玲、萧红等女性作家作品的分析所触动。她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视角,书写了女性在那个变革时代中的觉醒与呐喊,这更是“人的发现”在性别维度上的重要体现。作者在这种解读中,不仅仅看到了文学的艺术魅力,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社会力量和思想解放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五四”时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如此重要的精神转折点。

评分

《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原本以为“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只是一个文学标签,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考和激进的社会理想。作者对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如何从“国民性”的批判转向对“个体”价值的强调,进行了极为精辟的论述。他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坦然呈现了各种思潮的交织与碰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人的发现”时,反复强调了“觉醒”和“自觉”这两个词。这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启蒙,更是内在精神的自我革新。书中对胡适、陈独秀等思想家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构建一个真正尊重个体、解放人性的新社会的强烈愿望。而这些愿望,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五四”文学作品之中,通过文学的感染力,向社会传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那种将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思想潮流相结合的宏观视野。他能清晰地展现出,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会如此热切地呼唤“人的发现”,而文学又是如何成为承载和传播这种呼唤的最佳载体。这本书让我对“五四”时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评分

这是一部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而阅读过程也正如作者带领我进行一场深度寻根之旅。我一直对“五四”时期那种激荡的思想氛围充满好奇,但往往止步于一些表面的了解。这本书则不同,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导我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肌理之中。作者在梳理“现代人道主义”的源流时,并没有生硬地照搬西方理论,而是着重探讨了它在中国本土语境下的生成和发展。我尤其欣赏他对“启蒙”与“反思”并存的辩证性描述。他指出,“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既是对西方先进思想的吸收,也包含了对中国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双重性,使得“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书中对周氏兄弟(鲁迅与周作人)思想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各自在人道主义探索上的不同路径,以及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作者在解读他们的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挖掘出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思考,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未来。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五四”文学如何表现“人的发现”,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那种为“人”的自由和尊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思想斗争。

评分

翻开《人的发现:“五四”文学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源流》,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所驱使。它不仅仅是对“五四”文学的一次梳理,更是一次对潜藏在时代深处的精神基因的深度挖掘。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证翔实,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对“现代人道主义”的界定,跳出了西方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结合了中国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文化传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反封建”的解读所吸引。这并非简单的推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与超越。作者深入分析了当时知识分子如何从文化、伦理、政治等多个层面,对束缚人性的旧有枷锁进行反思和挑战。书中的很多论述,比如对“新文化运动”与“人道主义”关系的阐释,都让我豁然开朗。它让我认识到,“五四”时期那种对“人”的关注,并非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思想演变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时,那种既有宏观的理论高度,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把握。他能够从一篇短小的散文,甚至是一个词语的运用中,洞察出作者内心深处对于“人”的思考和对新生的渴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群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激荡与碰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