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SL 497-2010)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SL 497-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气相色谱法
  • 有机氯农药
  • 多氯联苯
  • 水质分析
  • SL 497-2010
  • 环境监测
  • 农药残留
  • 污染物检测
  • 分析方法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8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20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SL 497-2010)》包括以下内容——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方法概述;——空白控制;——装置及设备;——试剂;——样品采集与保存;——样品前处理;——气相色谱分析;——校准与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注意事项。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方法概述
5 空白控制
6 装置及设备
7 试剂
8 样品采集与保存
9 样品前处理
10 气相色谱分析
11 校准与数据处理
1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3 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14 注意事项

精彩书摘

5 空自控制
5.1 方法干扰物可能由溶剂、试剂、玻璃器皿和其它样品处理仪器中的污染物所致,因此,对样品采集、前处理及分析过程中所用的溶剂、试剂(包括高纯水)、玻璃器皿、固相萃取柱、色谱柱等应通过现场空白及实验室试剂空白分析,确保污染物不会干扰待测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5.2 当使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时,酞酸酯类污染物对分析的干扰不容忽视。在采样及前处理过程中,应使用玻璃器皿,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制品,特别是萃取柱应由惰性材料制成。
5.3 样品处理过程中所用的玻璃棉在使用前,应在400℃下烘烤4h,稍加冷却,放入密闭容器中自然冷却备用。
5.4 实验所用的无水硫酸钠使用前应先在500℃下烘烤4h进行纯化。净化好的无水硫酸钠应保存在带有玻璃塞的玻璃瓶中。一般净化好的无水硫酸钠保存时间不能超过14d。
5.5 所有玻璃器皿必须认真清洗。首先用重铬酸钾洗液清洗,然后依次用自来水、高纯水冲洗,最后用有机溶剂淋洗。非定量用玻璃器皿可在马弗炉中400℃加热2h代替有机溶剂淋洗(定量用的玻璃器皿不应在超过120℃条件下加热),冷却,铝箔封口,避免沾污。
5.6 高浓度、低浓度样品穿插分析时,可能造成沾污,因此,当高浓度样品分析结束后,应一次或多次注射正己烷溶剂,证明干扰达到可允许的程度后,方可分析下一个样品,以确保样品分析的准确性。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到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SL 497-2010)》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现代材料科学中的界面现象与性能调控 书名:现代材料科学中的界面现象与性能调控 作者: [此处可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明 教授,王芳 博士]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此处可虚构ISBN号] 页数: 约600页 定价: 待定 --- 内容概要 《现代材料科学中的界面现象与性能调控》是一部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物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专业参考书。本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材料界面在宏观性能形成与调控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涵盖了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的多尺度界面科学理论、实验表征技术以及工程应用实例。全书内容聚焦于固体/固体、固体/液体、固体/气体等不同类型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能量学特征、动力学过程及其对材料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更紧密结合当前材料设计与制造的前沿需求,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界面结构与化学环境,实现对材料特定功能的“按需定制”。无论是新型催化剂的设计、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开发,还是先进电池电极的界面稳定性研究,本书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指导。 --- 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详述 本书共分为七大部分,二十二个章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界面科学基础与热力学 本部分奠定了整个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石。首先回顾了材料科学中关于晶体结构和缺陷的经典知识,随后重点引入了表面与界面能的概念,这是理解界面现象热力学稳定性的核心。详细阐述了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在不同环境(真空、液体、气体)下的变化规律,并引入了电子结构理论在描述界面电子态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对功函数和界面偶极矩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俄斯特渥德(Ostwald)熟化和成核动力学在界面过程中的作用,也给出了详尽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图像。 第二部分:界面结构与表征技术 界面结构是决定界面性质的关键因素。本部分详尽介绍了当前最尖端的界面结构表征手段。重点内容包括: 1.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STEM): 聚焦于如何利用球差校正技术对不同晶向界面进行原子尺度的成像,以及如何通过EELS/EDX谱学分析界面处的元素分布和化学态变化。 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俄歇电子能谱(AES): 阐述了这些技术如何精确获取界面几纳米深度的化学成分和化学键合信息,特别是针对多层膜体系的深度剖析应用。 3. 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其衍生技术: 讨论了静电力显微镜(EFM)和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在测量界面形貌、局部电势和电荷分布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三部分:固体/固体界面:异质结与复合材料 本部分聚焦于多相材料体系。详细分析了晶体学匹配度(Misfit Strain)对界面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包括外延生长过程中的临界厚度。在功能材料方面,深入讨论了半导体异质结的能带对齐机制(如I型、II型、III型结),及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对于纳米复合材料,重点剖析了界面作为应力传递路径和电荷传输通道的作用,并定量分析了界面相在提升材料力学强度和电学性能中的贡献。 第四部分:固体/液体界面:电化学与润湿性 电化学界面是能源存储和转换的核心。本书详细解析了双电层结构(Electrical Double Layer, EDL)的理论模型,从经典亥姆霍兹模型到更现代的迷集理论。重点阐述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电荷转移动力学,包括法拉第过程的界面控制步骤。在润湿性研究方面,系统介绍了杨氏方程的适用范围,并探讨了表面修饰对接触角、铺展行为的动态影响,这对于微流控和涂层技术至关重要。 第五部分:固体/气体界面:催化与吸附 本部分是多相催化反应的基础。详细讨论了表面活性位点的识别与设计,如何利用吸附热和活化能来评估催化剂的效率。特别关注了反应动力学在催化循环中的界面控制,例如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和Eley-Rideal机理的界面适用性分析。此外,还涵盖了气体分子在多孔材料(如MOFs和沸石)孔道界面上的传输与选择性吸附机制。 第六部分:界面动力学与演化 界面并非静态的,其演化过程决定了材料的长期稳定性。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界面扩散、界面重构(Reconstruction)以及界面迁移的驱动力与速率控制。特别关注了高温或高应力下的界面蠕变和晶界腐蚀,这些现象在高温合金和陶瓷材料的服役安全中具有指导意义。此外,还探讨了界面缺陷的动态捕获与释放机制,如在电池材料中锂离子在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迁移行为。 第七部分:界面工程与前沿应用 最后一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讨论了界面工程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原子层沉积(ALD)对超薄界面的精确控制、界面耦合增强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界面化学修饰来抑制或促进特定反应。具体案例分析涵盖了柔性电子器件中的界面粘附、高能量密度电池中的界面阻抗降低、以及智能涂层中的自修复界面设计。 ---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足够,同时兼顾了最新的实验进展,是理解和驾驭材料性能的关键之钥。它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工具箱,帮助科研人员理解“为什么”某些材料会表现出特定的性能,以及“如何”去优化这些性能。 目标读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 从事新能源(电池、燃料电池)、催化剂、电子器件、先进复合材料研发的高级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希望系统学习和回顾界面科学核心知识的资深学者。 --- (此处省略原书名《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SL 497-2010)》的任何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对“痕量分析”的执着。在如今很多检测方法都追求高灵敏度的时代,这本书对如何处理低浓度、复杂基质中的有机污染物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样品前处理的各种“坑”,比如萃取效率的损失、溶剂残留的干扰,这些在标准操作规程(SOP)中往往被一笔带过的小细节,却是决定最终数据可靠性的关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空白样处理的讨论,那种对“纯净”的近乎偏执的追求,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分析科学精神。阅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他不会给你任何空泛的鼓励,只会告诉你:“想得到好的结果,就把这些繁琐的步骤做到极致。” 它不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愉快的书,但它是一本能让你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的参考书,其价值在于它对方法学稳健性的不懈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如果你希望在阅读时能享受到任何视觉上的愉悦,那你肯定会失望。字体的选择、行间距的设置,都透露着一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期刊的风格,黑白分明,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图表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些高质量的谱图清晰锐利,但另一些似乎是老旧复印件扫描上去的,线条模糊,数据点难以辨认。不过,这种粗粝感也带来了一种奇特的诚实感。它告诉你:“我只关心数据和方法,不关心你的阅读体验。” 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方法验证部分的处理,那份对重复性、精密度、准确性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它没有回避实验中的不确定性,而是直面挑战,用大量的数据告诉你,一个可靠的分析方法是如何在重重考验下脱颖而出的。这种对科学真实性的坚持,远比漂亮的外包装来得更有说服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有时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它似乎更偏向于研究的原始进展顺序,而不是一个新读者最容易接受的学习路径。我第一次尝试系统学习时,感觉像是在穿越一个复杂的迷宫,刚理解了检测限的概念,下一页可能就跳到了色谱柱的再生步骤,中间缺少了必要的平滑过渡。这使得我对某些核心概念的掌握显得有些碎片化,需要频繁地查阅附录和参考文献才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那些详尽的案例分析中,那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被拆解、被攻克的,这些经验之谈比任何理论推导都来得实在。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基线漂移的问题,作者用了整整三页篇幅,列举了十几种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了对应的排除方案,那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然而,对于那些希望快速入门的同行而言,他们可能需要搭配其他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更适合作为进阶参考,用于解决那些“卡壳”的疑难杂症。

评分

我是在一个项目紧迫的阶段不得不拿起这本书的,当时需要快速建立一套针对特定环境样本的检测流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极其详尽的实验条件参数范围,这些范围是如此具体,以至于你可以直接套用到大部分的常规气相色谱仪上,进行微调后就能出结果。但同时,我也发现它在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条件时显得有些单薄。它告诉你“用这个柱子,升温速率是每分钟5度”,但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个柱子,以及升温速率对目标化合物分离度的具体影响机制,解释得比较简略,更侧重于“如何做”而不是“为何如此做”。这迫使我必须去查阅更多关于色谱理论基础的书籍,来填补这个知识上的鸿沟。所以,它更像是一个高精度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教材”。对于资深分析师来说,这是效率的保证;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指导,以避免在看似正确的参数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甚至有些过时了,那种老旧的专业书籍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禁对它的内容深度产生了好奇。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是在一个略显潮湿的图书馆角落,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斜射进来,照亮了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复杂的化学结构式。这本书显然不是为那些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人准备的,它更像是一本沉甸甸的工具书,散发着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对仪器操作细节的描述,那种深入到螺丝钉层面的讲解,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是浸淫在实验室多年的老手。对于那些初入分析化学领域,需要建立扎实实验技能的后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干货,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工序说明,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适应它的叙事节奏,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被专业知识层层包裹的安全感是其他任何读物都无法替代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开启许多高深实验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