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振盛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0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800698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0117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41
字数: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红色新闻兵的红镜头》是李振盛先生香港回归的见证,十年一瞬。让我们重温历史。香港百年(1897-1997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一个耻辱;香港回归的十年(1997-2007年),却是我们民族一个良好的开端;用镜头通过平民化的视角纪录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李振盛先生只是其中一位。所不同的是,李振盛先生是一位以新闻摄影为终生职业的知名摄影家,而纪录香港回归又不是他为职业所服务。职业的敏感让他的每一个镜头在相同中体现不同,在不同中拥有相同。

作者简介

李振盛,1940年8月出生于大连,祖籍山东荣成,1963年7月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1963年8月在黑龙江日报社做摄影记者20年。1982年5月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执教15年。1987年12月获艰巨历程全国影展。系列新闻照片大奖。1996年5月16曰提前退休应哈佛大学邀请赴美国访问讲学。1996年12月应邀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演讲会。1998年11月应邀在联合国中国书会举办“黄河文化”幻灯演讲会。2001年9月目击并记录9.11纽约世贸大楼遭恐袭爆炸及救灾的情景。2003年6月法国文化部主办《李振盛:一位中国摄影家在文革中》首展。2003年9月英国菲顿出版公司以多种文字出版《红色新闻兵》画册。2004年1月《红色新闻兵》被评选为2003年“世界最佳摄影画册”。2004年5月《红色新闻兵》获美国海外记者俱乐部最佳摄影报道奖。2004年9月《红色新闻兵》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大奖6部摄影集。2005年4月牛津大百科的《牛津摄影指南》单独列人“李振盛”词条。2005年8月入选1855年至今150年以来世界54位新闻摄影大师行列。2006年9月入选香港《凤凰生活》评定的“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2007年8月获美国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颁授的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红色新闻兵》画册被美国多所大学相关历史专业选择作为教科书,《让历史告诉未来》环球影展欧美观众近80万人五大洲巡展需十余年。

精彩书评

毫无疑问,李振盛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摄影家,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记者的好奇心和历史学家的心态。这种独特天赋的组成,使得他近年来得到国际上他所遇见的同行的承认和称赞,如法国已故的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瑞士出生现居住在纽约的罗伯特弗兰克、传奇般的英国战地摄影家唐·麦卡林、世界著名巴西纪实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以及美国受人崇拜的摄影家安妮利博维茨和大卫·伯耐特等。
张爱萍将军曾经在1988年看到李振盛的文革照片后题词:“让历史告诉未来”。这位前国防部长的睿智说法同样可以适用于李振盛1997年在香港拍摄的照片。
——罗伯特·普雷基

《红色新闻兵的红镜头》是李振盛先生香港回归的见证十年一瞬。让我们重温历史。香港百年(1897-1997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一个耻辱,香港回归的十年(1997-2007年),却是我们民族一个良好的开端用镜头通过平民化的视角纪录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李振盛先生只是其中一位。
所不同的是,李振盛先生是一位以新闻摄影为终生职业的知名摄影家,而纪录香港回归又不是他为职业所服务。职业的敏感让他的每一个镜头在相同中体现不同.在不同中拥有相同。
——马未都

李振盛先生的认真、执着、细致、热情和孜孜以求在体验博客的过程中日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那让我们年轻人感到震撼的历史照片和文字记录也通过网络闯进我的视野,通过博客揭开那尘封不久的沉重岁月,也再次钩起许多知识分子对历史沧桑和民族遭际的凭吊和思考。
“让历史告诉未来”,是张爱萍将军为李振盛先生《红色新闻兵》影集题写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警言,不仅高度概括了李振盛先生那段让他享有世界声誉的职业成就和意义而且准确诠释了他对新闻职业的理解和追求,更是一个矫正他后半生事业和目标的坐标系。
——马晓霖

97幅/组共计百余幅见证香港回归的照片,是李振盛在回归之际三日之内独立完成的摄影作品,印证的是一位优秀摄影家在新闻报道意识和纪实摄影观念方面的杰出业绩与卓越造诣。
李振盛40年前拍摄文化大革命和10年前记录香港回归的影像印证的是优秀摄影家的优质社会纪实作品,必然出自对历史事件做整体理解基础上的影像诠释技能,当然包括视觉传达与艺术表现的个性化素质。这样出色的专业素养,与李振盛曾经在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受过扎实的影像训练直接相关。
——王瑞

我们曾有幸见到李振盛先生几十年前拍摄的上万张底片,在每一张底片的牛皮纸袋上都无一例外地用隽秀的钢笔字清晰地记录着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工工整整,一丝不苟。正如著名艺术鉴赏家马未都先生看罢感言,李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的档案工作在今天看来都令人望尘。
马未都先生在李振盛众多作品中发现一个独特的系列——自拍像。那是当年他在《黑龙江日报》工作期间摸索的经验,每次采访结束相机里总要留下一两张胶片,以备应对回报社途中遇到突发事件……就是这最后的一两张胶片成就了他的自拍像系列。他也被国际媒体誉为“自拍之王”。
——韩毅、张彧

李振盛老师以他的勇气和良知,保留并传播了一段重要历史的影像记录,为中国摄影赢得了荣誉,并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尊重历史反思历史的中国人的“新形象”,作为同胞,我们理当感谢他。
不可否认李老师的成功有“历史机遇”的因素。假如没有“文革”,或者今天还在“文革”,就不可能有作为“文革摄影家”的李振盛。但这不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他是一位善于识别并把握机遇的智者和勇者。他十年后能举办见证香港回归摄影展,也充分说明了这点。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梦”,梦是智慧的源泉,是勇气的保障,是不竭的动力,
——刘元林

目录

序一:摄影与历史,李振盛透过镜头见证香港回归——罗伯特·普雷基
序二:见证历史,李振盛的红镜头——马未都
异想天开见证香港回归——李振盛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97幅/组共计105幅摄影作品
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李振盛先生——马晓霖
红色新闻兵的红镜头——王瑞
鸿鹄已至:李振盛先生印象——韩毅、张或
一位摄影家的“梦”——刘元林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文字实录(节选)
附录:《红色新闻兵的红镜头: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影展开幕花絮集锦
李振盛摄影艺术简历
鸣谢

精彩书摘

她听后很是高兴.谁不愿听人夸奖自己的家乡美呀,她一边点着头,一边又耐心地说:但是,你在这里只停留三天,这点时问可是太短了。要想对我们的夏威夷有个完整印象起码要在这儿玩上个七八天才行。”
我心里想,要是在你这儿玩上七八天,香港早就回归了。于是便实言相告:“我是要去香港采访回归庆典的,顺道看看美丽的夏威夷。我必须在28日到达香港。”
那位移民官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她用手指在北京与香港之间画出一条短线,接着又划出一条由北京经东京到夏威夷,再折返东京又到香港的不规则的长长的曲线,她十分不解地问:“何必这么麻烦为什么要绕这么远呢?”
看来我只好如实对她说了:“我的同胞中很多人都想涌到香港去旅游并参加庆回归活动,为了确保香港平稳过渡与回归,我国政府规定7月1 5日前减少从内地进入香港的人数。由于收到采访批准函太迟了我已经无法从我国政府机关办理赴香港的入境手续,只能取道夏威夷转赴香港。表面上看的确是绕道万里,实际上却是走了一条捷径。
她一边听着,一边点头。当我说完以后,她友善地微笑着说:“看来你是一位很爱国很敬业的新闻记者。凡是爱国者、敬业者,都会受人尊敬的。我十分理解你绕道夏威夷去香港的这份情感。”接着,她在我的护照上盖了入境章,并祝我在夏威夷的三天里玩得开心。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作品相关

李振盛先生的认真、执着、细致、热情和孜孜以求在体验博客的过程中日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那让我们年轻人感到震撼的历史照片和文字记录也通过网络闯进我的视野,通过博客揭开那尘封不久的沉重岁月,也再次钩起许多知识分子对历史沧桑和民族遭际的凭吊和思考。“让历史告诉未来”,是张爱萍将军为李振盛先生《红色新闻兵》影集题写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警言,不仅高度概括了李振盛先生那段让他享有世界声誉的职业成就和意义而且准确诠释了他对新闻职业的理解和追求,更是一个矫正他后半生事业和目标的坐标系。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李振盛见证香港回归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