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精)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劳格 等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书法史
  • 石柱
  • 题名
  • 尚书省
  • 郎官
  • 墓志铭
  • 考证
  • 历史文献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5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46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199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7
字数:72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郎官石柱题名考二十六卷,清劳格、赵钺撰。
唐尚书省所属除六部尚书、侍郎外,设有郎中、员外郎之职,统称郎官。在唐代,郎官的地位,很有些特殊性。从品阶上说,郎中是从五品,员外郎是从六品。按照唐代官制的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由尚书省拟名上中书门下,报皇帝制授,六品以下则卽由吏部决定。但员外郎虽然是从六品,却与御史、拾遣、补阙一样,都须上报,由皇帝亲自任命。中唐时人刘餗说;“惰制,员外郎、监察御史亦吏部注诰词,郎尚书侍郎为与之。自贞观已后,员外郎尽制授。”(大唐新语卷十厘革)床末元初着名史学家胡三省也说:“员外郎、起居、遣、补,皆台省要官,由人主亲除,不由尚书奏拟”(通监唐纪开兀四年十二月注)又譬如,唐朝外州刺史的品阶,上州是从三品,中州是正四品上,下州是正四品下。

目录

卷一 左司郎中
卷二 左司員外郎
卷三 吏部郎中
卷四 吏部員外郎
卷五 司封郎中
卷六 司封員外郎
卷七 司勳郎中
卷八 司勳員外郎
卷九 考功郎中
卷十 考功員外郎
卷十一 户部郎中
卷十二 户部員外郎
卷十三 度支郎中
卷十四 度支員外郎
卷十五 釜部郎中
卷十六 全部員外郎
卷十七 倉部郎中
卷十八 倉部員外郎
卷十九 禮部郎中
卷二十 禮部員外郎
卷二十一 祠部郎中
卷十十二 祠郑員外郎
卷二十三 膳部郎中
卷二十四 膳部員外郎
卷二十五 土客郎中
卷二十六 主客員外郎
附錄一
著錄題跋十種
附錄二
唐郎官石柱題名
附錄三
唐郎官石柱題名
郎官石柱題名考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一书,并非以提供具体的唐代官僚名录或详细的升迁轨迹为主要目的,也并非一本旨在系统梳理唐朝尚书省郎官制度发展演变的学术专著。其核心价值和研究视野,更多地体现在对历史文献的细致审视,对考古发现的理性解读,以及对相关历史背景的深入探究上。 该书的研究起点,并非直接切入石柱题名本身,而是首先着眼于唐代官僚体制的大背景。尚书省作为中央政务的枢纽,其下设的各司、各曹,以及其中的郎官地位,在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可能首先会对唐代尚书省的职能划分、官员层级、品秩结构进行一个宏观的梳理,为理解郎官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政治影响力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并非对石柱题名进行解读,而是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历史语境。 紧接着,该书会将目光聚焦于“石柱题名”这一实物载体。这并非简单地罗列石柱上记载了哪些人名,而是对石柱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多维度的考察。例如,石柱的材质、尺寸、刻制工艺,这些物理特征本身可能就蕴含着时代、地域、甚至是官方的某些信息。石柱的发现地点,其周围的环境、出土的同期文物,都可能为理解石柱的性质和用途提供线索。该书在处理这些实物证据时,会审慎地分析其可靠性,避免将未经证实的推测当作既定事实。 在对石柱的物理属性和出土背景进行考察后,该书的重点转向石柱上所载的“题名”。但请注意,这并非简单地逐一核对人名,而是对其进行“考”。“考”字在这里有着多重含义:一是考证,即对人名、官职、时间等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核实;二是考察,即对题名背后所折射出的历史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三是考量,即审慎地权衡不同证据的价值,得出相对审慎的结论。 例如,书中可能不会直接列出“某某某,某某官,某某年”,而是会探讨: 人名与籍贯: 题名中的人名是否能与已知的史料记载相对应?其籍贯与当时的政治势力分布有何关联?是否存在某些家族或地域的官员集中出现的情况? 官职与品秩: 题名中记载的官职是否准确?其品秩与当时的官僚体系是否吻合?是否存在越级叙官或特殊任命的情况?这些官职的变动是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向? 时间与事件: 题名是否附有明确的年代?这些年代是否能与史书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石柱的刻制是否与特定的政治活动、人事变动或庆典有关? 题名性质的推测: 石柱题名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记录政绩?是为了表彰功勋?还是仅仅为了留下官员的任职痕迹?不同的目的会产生不同性质的题名,其记录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石柱与官方的关联: 石柱的设立是否是官方行为?其经费来源、刻制执行是否由官方统一管理?这有助于判断石柱题名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 因此,该书在处理“题名”部分时,会采取一种“寻证”和“辨析”的态度。它不会直接呈现一个完整的郎官名单,而是会通过对现有零散信息的梳理和比对,去“考”证那些可能存在的历史疑点,去“考”察题名背后所隐藏的政治生态和制度运作。 该书的“考”字,还包含着对史料的辨伪存真。唐代文献汗牛充栋,但其中不乏讹误、矛盾之处。该书在引用和参考各类史料时,会审慎地进行辨别,例如,当史书与石柱题名出现不一致时,该书不会武断地采信一方,而是会通过比较、分析,去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 再者,该书的“考”也体现在对制度演变的宏观把握上。虽然不直接系统论述郎官制度,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柱题名的考察,可以间接窥探出尚书省郎官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一些变化和特点。例如,某些时期郎官的升迁速度是否加快?某些官职的设置是否更加细化?这些微观的观察,如果累积到一定程度,能够为理解宏观的制度变迁提供有价值的注脚。 此外,该书在行文中,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但这些都并非直接提供“内容”,而是作为“考”的铺垫和支撑: 唐代官僚体系的考察: 对尚书省及其郎官的设置、品秩、职能进行简要介绍,但侧重于其在实际运作中的体现。 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讨论如何通过考古学方法,如地层学、类型学等,来鉴定石柱的年代和性质。 文献学研究的视角: 分析唐代文献中关于郎官的记载,以及这些记载与石柱题名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差异。 历史背景的勾勒: 在分析具体石柱题名时,可能会简要提及当时的历史事件、政治斗争、社会风气等,以帮助理解题名所处的历史情境。 学术史的梳理: 可能会对前人关于唐代尚书省或郎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指出前人的成就与不足,从而凸显本书的研究价值。 总而言之,《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并非一本提供唐朝郎官名录或详细制度阐述的书。它的精髓在于“考”,是对现有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辨析与推究。它旨在通过对石柱题名这一特殊史料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唐代官僚体制运作的视角,探索那些可能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历史细节,并对某些历史认识进行审慎的“考量”。其价值不在于信息的直接呈现,而在于研究方法、逻辑推理和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

用户评价

评分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精)》这个书名,透露着一股浓厚的史学气息,仿佛是一位考古学家在尘封的古籍中寻宝,又像是一位侦探在零散的线索中抽丝剥茧。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我对唐代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其政治制度和官员体系的运作方式。尚书省,作为唐朝最核心的行政机构,其内部的层级设置和官员的职责分工,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领域。而“郎官”,作为尚书省中的重要一环,他们的权力、影响力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更是引人遐想。这本书的“石柱题名”这一概念,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在研究官员的履历,更是在探讨一种历史的见证方式,一种荣誉的象征,甚至是那个时代官场文化的一种体现。我很想知道,这些刻在石柱上的名字,究竟包含着哪些信息?它们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意义?作者是否能够通过对这些题名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揭示唐代官员的选拔机制、晋升路径,以及他们的社会网络和政治抱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惊喜,让我对唐代官场的认识更加具体、更加立体。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精)》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听“石柱题名”,我立刻联想到古代学子金榜题名后,在长安城中某个显赫之地刻下名字的场景,虽然这里说的是“郎官”,但那种荣耀感和历史沉淀感是共通的。尚书省,作为唐朝的权力中枢,其下的郎官更是承载着信息传递、政令执行的关键角色。能够被刻在石柱上题名,想必这些人都是当时朝廷中的重要人物,或者是与国家建设有重要贡献的官员。这本书的“考”字,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史料汇编,而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究。作者很可能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搜集、整理散落在各地碑刻上的郎官题名,然后通过严谨的考证,去还原这些名字的真实身份、任职时间、官职变迁,甚至可能挖掘出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这些题名是如何形成的?是官方行为还是私人行为?它们又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是否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唐代官僚体系的图谱,了解官员的流动性和社会阶层的变迁?如果书中还能附带一些石柱的拓片或者高清图片,那就更棒了,可以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字的沧桑。

评分

读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精)》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某个年代久远的宫殿或官署的残垣断壁边,矗立着饱经风霜的石柱,上面依稀可见古人留下的文字。这本书,听名字就透着一股严谨求实的学风,它聚焦于唐代尚书省的郎官,并且是通过“石柱题名”这一独特而又富有历史感的载体来进行考证。这让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石柱的?它们又散布在何处?更重要的是,这些石柱上的题名,对于我们理解唐朝的官僚体系有何价值?我推测,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尚书省的职能划分,以及郎官在其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而那些石柱上的名字,或许就是一串串历史的密码,作者通过解读这些密码,可能能够复原出某个时期尚书省官员的构成,他们的任职经历,甚至他们的相互关系。我想象着,如果书中能够展示一些石柱题名的拓片,并附上作者详尽的考释,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还原,更是通过文字的痕迹,去触摸一个鲜活的历史时代,感受那个时代下官员们的生命轨迹。

评分

这本书名《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精)》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光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尘埃和古代文人严谨治学的态度。我作为一个对唐代官制和书法史略有兴趣的读者,对于这样一本专注于某一方面细节研究的著作,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并非专业的历史学家,也不是书法鉴赏家,但《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这个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一种探索的轮廓:唐代尚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核心部门,其权力运作的精细程度;郎官,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他们的任免、升迁,以及如何在石柱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其中蕴含了多少信息?是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社会流动性,甚至是文人的某种荣耀感?“石柱题名”,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想象着在宏伟的建筑上,密密麻麻刻着的名字,那是怎样一番景象?“考”字更是点明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要深入考证,去揭示这些名字背后隐藏的意义。我猜想,这本书里可能涉及大量的史料梳理、碑文释读、人物生平考订,以及对这些题名所处的年代、地理位置的辨析。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即便看不懂那些专业的考证细节,光是阅读作者梳理出的历史脉络,就能对唐代官场的运作有一个更具象、更生动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具体断面。

评分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精)》这个书名,仿佛带我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大唐。尚书省,作为国家行政的核心,其中的郎官更是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他们的名字镌刻在石柱之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我作为一个对唐代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官僚制度和官员的选拔、任免机制深感好奇。这本书的“考”字,预示着它并非浅尝辄止的叙述,而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究,它可能会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许多疑问:那些石柱上的题名,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至今?它们是否反映了当时官员的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甚至是他们各自的派系归属?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对这些题名的研究,来构建出唐代尚书省郎官的图谱,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本精密的“历史账本”,通过细致入微的考证,为我们还原出一段段真实的官场经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官员们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贡献。

评分

存着,比存钱强。至少不贬值

评分

比较专业,装帧很好。

评分

好书好价钱,京东活动时买的。价格好给力。感谢京东。

评分

卷六 司封员外郎

评分

卷十 考功员外郎阙 旧误左中今改正

评分

卷八 司动员外郎

评分

附录二

评分

卷十七 仓部郎中阙 旧误考中今改正

评分

卷十七 仓部郎中阙 旧误考中今改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