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作者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思考的是大问题,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可以说,这本书是与八千多万中共党员的对话,探讨如何将中国共产党重新打造成一个充满理想精神的先锋队;这本书是与几十万党政干部的对话,探讨如何重新激活中共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这本书是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探讨如何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理解中国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本书是与西方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观察家的对话,奉劝他们抛弃那些分辨率极低的理论范式,学一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
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编著的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高扬社会 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 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 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 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 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 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 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阶段发展?中国政 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 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 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书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国内 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 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 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 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 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 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鄢一龙,1976年生,福建永泰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博士后,供职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参与**“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获得有关部门好评,与胡鞍钢教授等合作出版中文合著3部,并出版英文版本、日文版本、繁体字版本各1部,发表论文三十多篇。2003年MPA全国联考**名,获叶叶琴**MPA奖、清华大学**硕士论文奖、清华大学**博士论文一等奖、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奖、《光明日报》2011年度十佳图书奖、第六届高校科研**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获中国社科基金等资助。 章永乐,常用笔名海裔,浙江乐清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年),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国宪法与行政法。 欧树军,男,1977年出生,山东兖州人,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5),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哲学博士(2009),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财政与福利政治、**治理理论、政治与法学理论、比较宪政、法律与公共政策。在《中外法学》、《法学家》、《开放时代》、《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北大法律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译文十余篇,在《法制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发表评论二十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和《社会学文摘》等刊物转载。译著《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选主批判:对当代民主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白钢,1977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 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德 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 语言学者,对中西文明史有深入研究。 何建宇,1975年生,清华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 士。主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 社团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绪言
卷一 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文明
二、中国
三、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
卷二 制度自信与中国政治改革
一、全球化—信息化与“短期行为的专制”
二、中国做对了什么?
三、从“自主性”到“先进性”与“代表性”
四、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建设
五、意识形态与干部队伍的政治标准
六、结语
卷三 组织起来,再造人民
一、基层变局
二、基层失序之险
1.组织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彰
三、基层重建之道
1.组织起来
2.落实基层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结语
卷四 激活人民社会
一、从“单位”到“社会”
1.重新认识单位
2.单位退出,市场进入
3.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二、中国式结社革命
1.内生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1.辨析公民社会迷思
2.什么是人民社会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会
1.组织起来,人人参与
2.保护人民结社的主体性
3.到群众中去,激活人民团体
4.创造性发挥**保护社会的功能
卷五 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获得了*高优先性
二、21世纪中国*大的危机
1.中国的浮士德时刻
2.马克思批判在21世纪
3.危楼还望,叹此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益性”市场经济
1.顶层规划
2.公有资本
3.平台型地方政府
4.民生**
四、社会主义中**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
1.“资本社会化”
2.劳动者“主体性”的解放
3.非物质性劳动的兴起
五、进于大同
跋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之间关系的捕捉。在许多关于国家发展的论述中,人常常被简化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被纳入到宏大的统计数据之中。但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鲜活的个体故事。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私人信件,将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与普通人在其中的挣扎、希望和幻灭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对某次社会改革初期,基层工作人员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自我怀疑的描述,就极其生动。这种“去宏大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温度和可读性。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抉择共同铸就的。这使得原本略显严肃的主题,变得更加亲切和可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略带复古的红底配上金色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捧在手,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到沉甸甸的,这似乎在暗示着内容的厚重与严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宏大的叙事,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那种担忧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文笔如同涓涓细流,起初缓慢但逐渐汇聚成势。他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铺陈历史的背景,描绘了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脉络。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自有令人动容的力量。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历史画卷,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评分读完近三分之一后,我开始对书中对于“道路选择”的论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像是对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深入探讨。作者没有将任何一个历史抉择描绘成必然的结果,而是着重展现了当时决策者们所面临的巨大张力和多重可能性。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引述的那些观点,然后结合自己对当代社会的一些观察进行印证。书中的论证结构非常严谨,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经济理论的引入,还是对特定群体心理的分析——都咬合得恰到好处。这种逻辑的严密性,让我对书中提出的某些论断产生了强烈的信服感,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查阅相关原始文献的冲动。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起点,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知识拓展。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多层次的:它在宏观上提供了一个清晰而富有层次感的历史框架,在微观上则充满了对人性与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平衡感和穿透力,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努力去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和思想的深度对话。它不仅解答了我过去的一些疑惑,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中种下了更多需要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的种子。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某一特定历史发展脉络,并希望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获得更全面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非常高,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书中的图表和插图选择得非常恰当,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辅助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元素出现。比如,有一张关于某段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的对比图,作者没有用复杂的曲线,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色彩和面积对比来呈现,使得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文字解释的经济现象,一目了然。此外,页边距的处理、字体的选用,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读到一本如此注重实体阅读体验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仪式,让人愿意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个字句。
评分尚未阅读,暂无评价,阅后补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尚未阅读,暂无评价,阅后补评
评分尚未阅读,暂无评价,阅后补评
评分尚未阅读,暂无评价,阅后补评
评分尚未阅读,暂无评价,阅后补评
评分尚未阅读,暂无评价,阅后补评
评分尚未阅读,暂无评价,阅后补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