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新论 [A New Treatise on Music Aesthetics]

音乐美学新论 [A New Treatise on Music Aesthe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次炤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美学
  • 音乐哲学
  • 美学
  • 音乐理论
  • 艺术理论
  • 西方美学
  • 音乐史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音乐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0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804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New Treatise on Music Aesthetic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音乐美学新论》收集了作者自1986年至1996年十年间撰写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分别从结构主义和系统论的角度、价值哲学的角度,以及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有关音乐美学的问题作出研究探讨。

作者简介

  王次炤,1949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与科研,1994年主持学院行政工作,1995年晋升教授,199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1983年以来,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基础》、《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思想》、《音乐与各门艺术比较》、《音乐与文学比较研究》等课程。主要论文有《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论音乐与文学》等四十余篇;发表音乐学其他各类文章及评论文章一百余篇;出版的著作(译著、文集)、教材有《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音乐美学》(主编)、《音乐美学新论》、《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含着眼泪的歌唱》、《音乐家、文艺家、美学家论音乐与各门艺术之比较》(资料集、与他人合编)、《蒙特威尔第一牧歌》(与常罡合译)等。1991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94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文化部第三届部属高等艺术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至1998年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讲学和参加学术活动。先后赴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萨尔斯堡音乐学院、格拉兹音乐学院,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京都艺术大学、大阪艺术大学、桐棚音乐大学、东京国立音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音乐、艺术院校及综合大学音乐教育机构考察海外音乐教育。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肖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学位及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

目录

音乐的结构和功能
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
略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
论音乐的感性材料
音乐形式的构成及其存在方式
论音乐性的内容
音乐创作的本质及其过程
论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想象
论音乐的表演
关于文学和音乐比较研究的设想
论音乐与文学
音乐与文学的艺术类同性
音乐与文学在媒介材料、表现对象及结构方面之比较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论音乐欣赏
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原版后记

前言/序言


交响与哲思: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音乐思潮研究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约1950年至2000年间)西方音乐思想领域中,那些与《音乐美学新论》的讨论范畴——特别是核心的审美本体论和传统音乐学批评——形成鲜明对比或相互补充的理论探索。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在战后技术爆炸、文化转向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音乐哲学、批评理论和作曲实践是如何共同重塑我们理解“音乐”的边界与意义的。 --- 第一部分:结构、符号与后结构主义的颠覆 第一章:序列主义的逻辑延伸与符号学的困境 本章深入探讨了战后早期至中期的结构主义音乐理论(如皮埃尔·布列兹的“开放作品”构想的早期形态)如何在数学逻辑与无限组合的可能性中寻求新的秩序感。我们分析了序列作曲家如何试图用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度自律的结构来对抗浪漫主义美学的残余。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这种“过度系统化”的反思。 本章重点剖析了音乐符号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借鉴索绪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框架,一些学者试图将音乐视为一种语言系统,通过分析音高、节奏、音色等“能指”与特定文化意义的“所指”之间的关系来解读音乐。然而,这种方法论在面对不可译的电子音乐和偶然性作品时,暴露了其固有的局限性,即:语言学的模型是否能有效捕捉非指涉性艺术的经验本质? 本章通过分析雅克·卡蒂埃(Jacques Chailley)对音乐符号的分类尝试及其在后序列主义中的衰落,展现了理论试图构建一个完备音乐语法的失败。 第二章:德里达的“延异”与音乐文本的消解 本章转向后结构主义对音乐“文本”概念的解构。聚焦于法国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Logocentrism)的批判,本书考察了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概念如何被引入音乐批评。我们探讨了音乐中的“在场”(Presence)——例如现场演奏的即时性和独特性——是如何被视为一种幻觉。 研究表明,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如朱丽叶·克里斯蒂娃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在音乐领域的映射)主张,任何固定的音乐意义都是暂时的建构,音乐的“意义”存在于音符之间的关系、演奏者与听众的互动以及历史的不断重写之中。本书详细梳理了对传统“作品”(Work)概念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固定记谱”的权威性的质疑,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为即兴演奏和非西方音乐的接受打开了新的理论空间。 --- 第二部分:技术介入与审美经验的异化 第三章:电子音乐的本体论转向:从具体到抽象 本章聚焦于电子音乐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向纯粹电子合成的演变,及其对传统音乐本体论提出的直接挑战。我们不讨论作曲技巧本身,而是专注于其哲学意涵。 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对“弃物”(Objet Sonore)的关注,标志着声音从“被再现的事件”转向“自身即是事件”。这种转变,将听觉体验从对自然或情感的模仿中解放出来。本章深入分析了斯托克豪森在处理空间化声音和时间结构时,如何构建一个完全由电子媒介定义的新音乐宇宙。这并非是关于美学“好坏”的判断,而是关于“声音实体”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哲学探究。书中还将比对早期磁带音乐如何挑战了“乐器”作为中介的传统观念。 第四章:媒介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的拼贴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音乐媒介不再被视为纯粹的传递工具,而成为意义生产的一部分。本章考察了诸如约翰·凯奇(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理论先于了后现代的全面爆发)以及后来的声音艺术(Sound Art)如何利用录音技术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环境噪音的界限。 本书探讨了“挪用”(Appropriation)和“采样”(Sampling)在九十年代的理论化。当声音材料可以被无限地复制和重组时,原创性(Originality)的价值体系如何崩溃?我们分析了文化理论家如何利用这些现象来探讨大众文化与精英艺术之间的界限消融,以及这种拼贴美学如何反映了当代社会信息过载的经验。 --- 第三部分:社会语境与听众的能动性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的回响与文化工业的批判性继承 尽管阿多诺的批评在某些领域被认为已臻成熟,但本章审视了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遗产如何被应用于分析战后新兴的流行音乐产业和“文化工业”。 我们关注的是,在摇滚乐、爵士乐的不断商业化和“去神圣化”过程中,批判理论家如何调整其立场。本书考察了例如乔治·刘易斯(George Lewis)等学者如何将“文化再生产”的视角转向对被边缘化音乐实践(如即兴音乐或非西方音乐的北美吸收)的关注,以寻求被工业逻辑所压抑的“异质性”声音。重点在于分析“审美体验”如何与消费行为和身份政治深度绑定。 第六章:倾听的转向:现象学与社会建构 本章将目光投向听众的感知过程。与侧重于作品结构的传统美学不同,我们考察了现象学(尤其是梅洛-庞蒂在身体经验方面的遗产)如何被应用于“倾听”的研究。 倾听不再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身体化的、具有情境依赖性的行为。本书分析了关于“在场感”(Embodiment)和“沉浸感”(Immersion)的理论,特别是针对音乐节、体育场音乐会以及家庭高保真音响系统的体验研究。最终,本章试图构建一个理解框架,即音乐的意义不是固定在音符中,而是在听者与声音场域的动态互动中被“生成”的。 这种生成不仅是个体心理活动,更是受到社会规范、技术设备和身体能力的共同制约。 --- 总结: 本书通过对结构主义的逻辑推演、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解构、技术媒介对实体声音的重塑,以及社会文化对倾听行为的重塑这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梳理,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音乐思想的复杂图景。它着重考察了那些在特定历史节点,对音乐的“不变本质”提出深刻质疑、并试图用全新的哲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来定义音乐存在方式的理论努力。本书并非要为音乐审美确立新的范式,而是要深入理解既有范式是如何在挑战与反思中被逐步瓦解和重构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音乐美学新论》这本书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音乐本身的热爱,以及对“美”这个概念的永恒追问。这本书的外观就有一种引人深思的气质,古朴的书脊,简洁的书名,都暗示着它所要探讨的主题的深度。我平时喜欢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古典到流行,从爵士到电子,但总觉得对它们的美学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初步浏览了一下,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他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理论,但又不至于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因为这些丰富的佐证,让他的论点更加掷地有声。我特别喜欢他能够将抽象的美学概念,与具体的音乐作品和历史现象联系起来,这样的解读方式非常有说服力。我一直觉得,音乐的美,既有普适性,也有个体性,它既遵循一定的规律,又充满着个性化的表达,而这本书似乎正是在尝试揭示这种复杂的关系。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定义“音乐美学”的,以及他提出的“新论”到底有什么突破性的见解。

评分

当我无意间在书店的角落里看到这本书时,它散发出的那种古老又现代的气息立刻吸引了我。它的体积不算大,但拿在手里却有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了厚重的思想。书的装帧很有质感,没有那些花哨的装饰,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却蕴含着不凡的内容。我翻了几页,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用词精准,句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甚至比我听过的某些古典音乐还要令人陶醉。虽然我并非音乐学专业出身,但作者的阐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晦涩的理论,让一个对音乐美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慢慢领会其中的奥妙。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细腻描写,仿佛他能够穿透音符,触碰到作曲家最深层的情感。我个人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语言,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讨这种语言的秘密。我很期待作者如何将理论分析与个人感悟相结合,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音乐世界。

评分

拿到这本《音乐美学新论》纯属偶然,但它就像一位神秘的向导,把我引向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探索过的领域。这本书的书页边缘泛着淡淡的黄色,仿佛经过了时间的洗礼,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当我翻开它,一股淡淡的纸张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情宁静。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田。我被他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没有直接抛出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一个简单的音乐现象入手,慢慢引导读者进入他构建的思考空间。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我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比较感性,很少去分析它的结构或者形式,而这本书似乎能够帮助我将这种感性的体验,提升到一种更具理性的认知高度。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解释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他对“创新”在音乐美学中的地位是如何看待的。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很想读读看。封面设计得很有品味,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金色的书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排版也很合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前言和目录来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也很强,这对于理解复杂的音乐美学理论至关重要。作者在引言部分就点明了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而且提出的视角非常新颖,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美学观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音乐的本质。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经典美学理论与当代音乐实践的结合,以及他对新音乐形式和数字时代对音乐美学影响的看法。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我预感它会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精神旅程。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激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音乐美学新论》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气,没有过多繁复的图案,仅仅是书名本身的字体就显得沉稳有力,透露出一种内敛的智慧。当我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扎实的学术气息,扉页上清晰的作者信息和出版社标志,都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充满信心。我快速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从音乐的起源、发展,到各种流派的美学特征,再到对当下音乐现象的解读,几乎涵盖了音乐美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引用了许多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等领域的思想,这表明他并非孤立地看待音乐美学,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探讨。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和整合这些跨学科的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对“审美体验”的探讨,以及如何将之与音乐的客观属性联系起来,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我总觉得音乐的魅力,最终还是在于它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2000年以后的老著作了。拿来对比研究。

评分

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2000年以后的老著作了。拿来对比研究。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不错的图书不错的图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