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新论》收集了作者自1986年至1996年十年间撰写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分别从结构主义和系统论的角度、价值哲学的角度,以及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有关音乐美学的问题作出研究探讨。
王次炤,1949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6年任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副主任,1990年任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1992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与科研,1994年主持学院行政工作,1995年晋升教授,199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1983年以来,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基础》、《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思想》、《音乐与各门艺术比较》、《音乐与文学比较研究》等课程。主要论文有《音乐的结构和功能》、《价值论的音乐美学探讨》、《论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论音乐与文学》等四十余篇;发表音乐学其他各类文章及评论文章一百余篇;出版的著作(译著、文集)、教材有《音乐美学基础》(与张前合著)、《音乐美学》(主编)、《音乐美学新论》、《歌剧艺术的改革者》、《含着眼泪的歌唱》、《音乐家、文艺家、美学家论音乐与各门艺术之比较》(资料集、与他人合编)、《蒙特威尔第一牧歌》(与常罡合译)等。1991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94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文化部第三届部属高等艺术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至1998年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台湾、澳门等地讲学和参加学术活动。先后赴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萨尔斯堡音乐学院、格拉兹音乐学院,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京都艺术大学、大阪艺术大学、桐棚音乐大学、东京国立音乐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音乐、艺术院校及综合大学音乐教育机构考察海外音乐教育。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肖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国学位及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
说实话,我对《音乐美学新论》这本书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音乐本身的热爱,以及对“美”这个概念的永恒追问。这本书的外观就有一种引人深思的气质,古朴的书脊,简洁的书名,都暗示着它所要探讨的主题的深度。我平时喜欢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古典到流行,从爵士到电子,但总觉得对它们的美学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初步浏览了一下,发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他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理论,但又不至于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因为这些丰富的佐证,让他的论点更加掷地有声。我特别喜欢他能够将抽象的美学概念,与具体的音乐作品和历史现象联系起来,这样的解读方式非常有说服力。我一直觉得,音乐的美,既有普适性,也有个体性,它既遵循一定的规律,又充满着个性化的表达,而这本书似乎正是在尝试揭示这种复杂的关系。我很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定义“音乐美学”的,以及他提出的“新论”到底有什么突破性的见解。
评分当我无意间在书店的角落里看到这本书时,它散发出的那种古老又现代的气息立刻吸引了我。它的体积不算大,但拿在手里却有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了厚重的思想。书的装帧很有质感,没有那些花哨的装饰,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却蕴含着不凡的内容。我翻了几页,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用词精准,句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甚至比我听过的某些古典音乐还要令人陶醉。虽然我并非音乐学专业出身,但作者的阐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晦涩的理论,让一个对音乐美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慢慢领会其中的奥妙。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细腻描写,仿佛他能够穿透音符,触碰到作曲家最深层的情感。我个人一直觉得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语言,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要深入探讨这种语言的秘密。我很期待作者如何将理论分析与个人感悟相结合,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音乐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音乐美学新论》纯属偶然,但它就像一位神秘的向导,把我引向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探索过的领域。这本书的书页边缘泛着淡淡的黄色,仿佛经过了时间的洗礼,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当我翻开它,一股淡淡的纸张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情宁静。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田。我被他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没有直接抛出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一个简单的音乐现象入手,慢慢引导读者进入他构建的思考空间。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我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比较感性,很少去分析它的结构或者形式,而这本书似乎能够帮助我将这种感性的体验,提升到一种更具理性的认知高度。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解释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他对“创新”在音乐美学中的地位是如何看待的。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很想读读看。封面设计得很有品味,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金色的书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排版也很合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前言和目录来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也很强,这对于理解复杂的音乐美学理论至关重要。作者在引言部分就点明了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而且提出的视角非常新颖,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美学观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音乐的本质。我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处理经典美学理论与当代音乐实践的结合,以及他对新音乐形式和数字时代对音乐美学影响的看法。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我预感它会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精神旅程。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激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音乐美学新论》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大气,没有过多繁复的图案,仅仅是书名本身的字体就显得沉稳有力,透露出一种内敛的智慧。当我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扎实的学术气息,扉页上清晰的作者信息和出版社标志,都让人对内容的可靠性充满信心。我快速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从音乐的起源、发展,到各种流派的美学特征,再到对当下音乐现象的解读,几乎涵盖了音乐美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引用了许多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等领域的思想,这表明他并非孤立地看待音乐美学,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探讨。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和整合这些跨学科的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对“审美体验”的探讨,以及如何将之与音乐的客观属性联系起来,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我总觉得音乐的魅力,最终还是在于它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2000年以后的老著作了。拿来对比研究。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2000年以后的老著作了。拿来对比研究。
评分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不错的图书不错的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