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評傳

董仲舒評傳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馬勇 著
圖書標籤:
  • 董仲舒
  • 漢代思想傢
  • 儒傢
  • 曆史人物
  • 傳記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文化史
  • 學術研究
  • 中國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08728919
版次:1
商品編碼:102870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傳世大儒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2-01
頁數:22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馬勇教授精研求是,刻究深遂,以知人論世的方法辨證這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傢、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傢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思想與學術貢獻,是至目前為止關於董仲舒研究的為數不多的成果性評傳作品。
董仲舒(前179-前104),字寬夫,西漢時期著名思想傢、政治傢。他的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過漢代社會的發展,而且對此後兩韆年的中國社會與文化都曾産生過重要的影響。
曆史上對董仲舒的齣生地有三種說法,一是景縣廣川鎮人;二是棗強縣廣川鎮人;三是德州廣川縣人。從史書記載與幾韆年流傳下來的故居舊址、村邊祠堂、碑刻內容以及董故莊村民對董仲舒的敬仰之情可以得齣這樣的結論:董仲舒係今河北景縣廣川鎮河渠鄉大董故莊人。
是誰在孤獨地激揚自己的人生,影響韆年中同人思想的儒之先當賢們,越遺乾山萬水,倥傯歲月,我們存一起。

內容簡介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係統地提齣瞭“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齣於天”,自然、人事都受製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把儒傢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瞭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

作者簡介

馬勇,1956年生,安徽濉溪人。1983年畢業於安徽大學曆史係,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獲碩士學位。同年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曆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漢代春鞦學研究》、《中國儒學》、《秦漢學術,社會轉型時期的思想探索》等多種。

精彩書評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天不變,道亦不變。治亂興廢在於己 欲審麯直,莫如引繩,欲審是非,莫如引名。
——董仲舒(中國·西漢)

目錄

第一講 模糊的少年時代與傢庭/001
傢庭/002
師承/003

第二講 儒術獨尊:初登政治舞颱/007
縉紳先生何以往歸陳王/008
馬上治天下/014
清靜無為與有為/017
諸子的復齣/021
景武之際的社會問題/026
仲尼之道的變異/028
長沙一去古今憐/032
獨尊儒術:帝國安寜之道/035

第三講 讜言訪對,為世純儒/043
大道之要/044
帝王之道/049
天人之應/052

第四講 帝國的夢想/057
“齊一天下”的可能/058
“小中央”與“眾封建”/067

第五講 究天人之際/075
天人是否能感應/076
天=上帝=自然界/080
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則廢/083
人,超然異於群生/086
王者,民之所往/089
援天道以證人事/093

第六講 通古今之變/095
《春鞦》在漢代以前的基本情況/096
《公羊》學在漢代異軍突起/118
《公羊》學與陰陽五行閤流/121
“《春鞦》重人”/125
辨物之理以正其名/131
奉天而法古/135
《春鞦》決獄/140
《春鞦》之義/144

第七講 構造中國傳統社會發展模式/155
傳統政治的基本齣發點/156
正人先正己:君主專製的前提/160
德教:傳統政治的基本原則/168
任賢任能:傳統政治的組織路綫/173
正名:傳統政治的手段/176
更化與復歸:傳統社會的運轉規律/179

第八講 白衣三公與相國悲劇/189
白衣三公/190
思想傢與政治傢/193
兩相驕王/198

第九講 一代儒宗與萬世師錶/203
蟄居著述/204
後學的分化/206
萬世師錶/211
第十講 正統思想傢的曆史定位/219

精彩書摘

董仲舒是秦漢時期也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他的思想既是秦漢之前中國傳統思想的係統總結,又是秦漢社會開闢新時代的思想獨創。
也就是說,董仲舒的思想不僅深刻地影響過漢代社會的發展,而且對此後二韆年的中國社會與文化都曾産生過重要的影響。在他之後直至辛亥革命發生時的兩韆年間,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文化走嚮不能說完全按照董仲舒的設計而發展,但受其深刻影響則是學者不爭的事實。
傢庭
生平事跡的詳細考訂,對於理解董仲舒的思想與學術並無太大關係。他那短促的一生除兩度匆忙地在政治舞颱略微亮相之外,似乎一直在寜靜的鄉間過著牧歌式的田園生活;他雖然對人生、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進行過深湛的思考,但似乎又對自己周圍最應該熟悉的環境顯得那麼陌生,那麼冷漠;他貢獻齣值得人們再三玩味的寶貴思想,而自己卻過著單調、乏味的平凡生活。
董仲舒,字寬夫,約生於公元前179年即漢文帝劉恒前元元年②。西漢廣川董故莊(今河北景縣河渠鄉大董故莊村)人。其生平事跡大概見於《史記·儒林傳》、《漢書·董仲舒傳》等極為有限的資料。
董仲舒生於文景盛世時一個相當富裕的農村傢庭,關於他父母、祖上等傢庭詳細情況已不甚可考,能夠知道的是他傢“田連阡陌,牛馬成群”,且擁有大批藏書。其傢庭境況大概相當於中國傳統社會中的“耕讀之傢”。
師承
在董仲舒齣生之前,西漢王朝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諸侯封建割據的局麵基本得到控製,中央專製集權的政治體製基本得以確立和逐步鞏固,在黃老政治與民休息無為思想指導下,人民得離戰國諸侯相爭、楚漢諸強相互殘殺之苦,一個經濟上漸漸由復蘇到繁榮,政治上由分裂到統一的局麵正在慢慢形成。
政治局麵的穩定,經濟生活的繁榮,使漢王朝於惠帝四年即公元前191年,痛下決心廢除瞭秦王朝不得私藏詩書的禁令。時距董仲舒齣生12年。這一禁令的廢除,使得儒傢經傳、諸子雜說紛紛重現。加上漢王朝從建國伊始就重視人纔的培養與選拔,如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詔郡國訪求賢纔;文帝即位之初(前179年)要求地方政府選賢舉能——這一年正是董仲舒的齣生之年。所有這些都誘使當時的富傢子弟又埋首經典,追逐於仕祿之途。
董仲舒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登上曆史舞颱的。他的早年如同一切富傢子一樣,為追求功名富貴而發憤求學。
據比較可靠的傳說,董仲舒在其青少年時代,即已博覽先秦諸子,除專攻《公羊春鞦》和陰陽五行學說外,對傳世儒傢經典諸如《周易》、《詩》、《書》等均有深湛而獨特的見識與研究。其學習精神十分刻苦,“嘗乘馬不覺牝牡,誌在經傳”。董仲舒的這種勁頭一直保持到晚年,“專精於述古,年至六十餘,不窺園中菜”。對學問的追求達到瞭如醉如癡的境界。
關於董仲舒的師承淵源,司馬遷、班固都沒有明說而隱約其辭,這大概在當時是不言自明的事。司馬遷與董仲舒是同時代的人,少年時曾從董仲舒問《春鞦公羊》學,《太史公自序》等篇中“餘聞董生日”,便被學者認為是引述乃師董仲舒的話。
司馬遷既為仲舒弟子,其隱約其辭地描述乃師董仲舒的師承淵源綫索應該大體可信。在《史記·儒林傳》中,我們可以尋繹齣董仲舒《公羊》學的師承脈絡。簡單地說,公羊高為子夏弟子,四傳而至公羊壽,當漢景帝時始與鬍毋生著於竹帛。其時,漢興至於五世之間,唯董仲舒明於《公羊春鞦》,而齊之言《春鞦》者又多受於鬍毋生。鬍與董均以《公羊》名傢,且同為景帝時博士。
《漢書·儒林傳》說鬍毋生“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似乎二人僅為同事關係。然徐彥《公羊解詁敘疏》則明說董仲舒為鬍毋生弟子。當然,不管他們二人是否有明確的師承關係,鬍對董有一定的影響既為兩漢學者公認的事實,那麼我們也便沒有什麼足夠的理由可以懷疑。
鬍毋生關於《公羊》學的著作今不可見,而董仲舒關於《公羊》學的著作則有《春鞦繁露》。這中間是否有什麼因果關係呢?現代著名學者吳承仕推測說:“何休所隱括使就繩墨者,實略依鬍毋生條例,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七闕之義蓋本之鬍毋生,而尋求歸趣,往往與《繁露》相參。竊意董、鬍創通大義,科旨之條已有倫脊,後師轉有附益,至《春鞦公羊文謚例》之倫作而集其大成,此約略可知也。”吳氏之說頗有見地,蓋董仲舒勤於筆耕,將鬍毋生見解融會貫通,故後人再也難以尋找到鬍毋生的著作瞭。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張騫評傳的圖書簡介: --- 書名:張騫評傳 作者:[此處可填入作者姓名] 齣版社:[此處可填入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此處可填入齣版日期] --- 捲首語:鑿空西域,聯通古今的史詩之旅 張騫,這個名字在中國曆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他不僅僅是一位漢代的使者,更是一位開闢瞭人類曆史上最偉大地緣政治和文化交流通道的先驅者。他的兩次西行,不僅改變瞭漢朝的對外戰略格局,更如同一把鑰匙,開啓瞭連接東方與西方的古老文明之門——絲綢之路的序幕。 《張騫評傳》是一部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深入剖析張騫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緊密交織的傳記作品。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史書對張騫“開闢西域”這一單一標簽的刻闆印象,全景式地展現這位“絲路之父”如何從一個普通的軍官,成長為影響瞭世界曆史進程的關鍵人物。 第一部分:大漢的鷹眼與初探西域的壯誌(公元前140年 - 公元前138年)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迴漢武帝初年,一個雄心勃勃的帝國正渴望對外拓展其影響力,以對抗北方匈奴的威脅。張騫的故事,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與危險的時代背景下拉開帷幕。 一、齣身與早期生涯的鋪墊: 我們將細緻考證張騫可能的齣身地、傢族背景,以及他如何在軍隊中嶄露頭角,直至被漢武帝的謀士和皇帝本人相中,擔負起一項前所未有的秘密使命。這一時期的敘述,側重於展現張騫作為一名地方軍人的實用主義特質與對國傢大局的敏銳洞察力。 二、一去十載的磨礪與堅韌: 漢武帝派遣張騫齣使西域,其核心目標是聯閤大月氏夾擊匈奴。然而,張騫此行,卻因遭遇匈奴的阻截,被囚禁長達十年之久。本部分將重點描繪張騫在敵營中如何憑藉超凡的智慧和堅定的意誌,保持漢朝使者的尊嚴與身份。他不僅學會瞭當地的語言和習俗,更秘密地收集瞭關於西域各國(如康居、大宛、粟特等)的詳盡地理、物産和軍事信息。這段漫長的等待與潛伏,是塑造張騫堅韌性格的關鍵熔爐。 三、初識西域諸邦與理想的碰撞: 逃脫後,張騫並未立刻返迴,而是繼續西行。他抵達瞭大宛、康居,最終到達瞭大月氏。本書將詳述他覲見月氏王,試圖說服其反擊匈奴的失敗過程。這次失敗,並非張騫的過錯,而是他深刻認識到各國之間復雜的利益糾葛,以及漢朝的強大形象尚未完全建立的事實。他帶迴的,是關於西域地理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在當時對漢朝而言,其價值不亞於一支精銳的軍隊。 第二部分:歸來與再徵:從使者到“堂邑侯”的轉變(公元前129年 - 公元前119年) 張騫的首次西行,曆時十三年,其攜帶的詳細情報徹底顛覆瞭漢朝對西域的認知。 一、朝堂上的辯論與戰略轉嚮: 張騫歸漢後,朝廷內部對如何利用這些信息産生瞭巨大分歧。本書將重點分析張騫如何嚮漢武帝陳述“開疆拓土”的戰略必要性,特彆是他對西域物産(如汗血寶馬、葡萄、苜蓿等)的描述如何激發瞭漢武帝對物質利益和軍事擴張的雙重渴望。他的建議,直接促成瞭漢朝對匈奴采取主動進攻的國策。 二、第二次齣使的使命與挑戰: 盡管功勛卓著,但張騫的第二次齣使任務更為艱巨——他肩負著鞏固與西域各國聯盟,並探尋更遠方國傢的責任。這一次,他以“堂邑侯”的身份領命,待遇與地位顯著提升,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政治風險和壓力。 三、連接遙遠的奇跡: 第二次齣使期間,張騫成功抵達瞭敦煌以西,到達瞭罕為人知的“椆弋”(今費爾乾納盆地一帶),並到達瞭與漢朝的文明幾乎隔絕的“大夏”(可能指巴爾赫地區)。通過對文獻和考古的交叉比對,本書試圖重建張騫在這次旅行中可能接觸到的文化、貿易活動和宗教影響的雛形。他帶迴的關於“天馬”的記錄,成為後世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 第三部分:張騫的遺産與曆史的復雜評價 張騫的晚年,並未如同一般功臣般功成名就,他最終因政治鬥爭而受到牽連,並最終逝世。 一、絲綢之路的正式開啓: 張騫的探險,直接促使漢朝在西域設立瞭西域都護府,標誌著國傢力量對西域地區的有效控製。本書將詳細論述,後來的班超、傅介子等人的功業,都是建立在張騫奠定的基礎之上。 二、文化交流的深遠影響: 除瞭軍事和政治影響,張騫更是一個文化傳播者。葡萄、苜蓿、石榴等物種的引進,以及中原絲綢、漆器、金屬冶煉技術嚮西方的傳播,構築瞭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第一個龐大的貿易網絡——絲綢之路的地理骨架。 三、人物評價的動態審視: 傳統上對張騫的評價是單一的褒揚,但本書將引入更復雜的視角。他是否預料到,他所開闢的通道最終不僅僅是貿易之路,也是衝突、疾病與文化衝突的復雜場域?我們將在章節中探討,張騫的功績如何被後世的政治敘事所“神化”,以及還原他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在極端環境下做齣抉擇的探險傢的真實麵貌。 結語:永恒的探索精神 《張騫評傳》不僅是對一位古代英雄的紀念,更是對人類永恒探索精神的緻敬。張騫的足跡,穿越瞭黃沙漫漫的戈壁,抵達瞭文明的邊緣。他的故事提醒我們,每一次重大的曆史轉摺,往往都源於少數人敢於邁齣舒適區的勇氣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閱讀此書,如同跟隨一位古代的先驅者,一同感受那個充滿風險、卻又蘊含無限可能的宏大時代。 --- 本書特色: 多源考證: 綜閤運用《史記》、《漢書》以及近年來中亞考古發現,力求還原曆史細節。 地理復原: 詳細繪製張騫兩次西行的精確路綫圖,標注沿途重要文明節點。 人文關懷: 深入挖掘張騫在逆境中的心理活動,賦予曆史人物以立體豐滿的形象。

用戶評價

评分

剛翻完《董仲舒評傳》,掩捲沉思,腦海裏迴蕩著那位漢代大儒的身影,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董仲舒作為一個鮮活的人物呈現在我麵前。作者深入剖析瞭他思想的形成過程,從早年的儒傢學說浸潤,到麵對現實政治的挑戰,再到最終融匯法、道、陰陽五行等諸傢學說,最終構建起“天人閤一”的宏大思想體係。讀這本書,我仿佛能看到他伏案疾書的身影,聽到他與同僚辯駁的聲音,感受到他為瞭“獨尊儒術”而付齣的心血與智慧。書中對“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一曆史性決策的解讀尤為深刻,並非簡單的政治強權,而是對當時社會思潮、政治需求以及儒學自身發展邏輯的綜閤考量。作者用大量的史實細節和嚴謹的邏輯推演,讓我們看到瞭這場思想變革的復雜性與必然性,也讓我們重新審視瞭董仲舒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並非一個高高在上的道德楷模,而是一個在時代洪流中,用思想撥動曆史之弦的智者。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董仲舒個人生平的瞭解,更是對中國古代思想史、政治史的一次深刻迴溯與反思。

评分

《董仲舒評傳》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智性與啓發的。作者在行文間,展現瞭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他並不拘泥於傳統的史書敘述,而是跳脫齣來,以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董仲舒。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董仲舒的“改製”思想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他指齣,董仲舒並非僅僅是傳統儒學的繼承者,更是對傳統進行革新與發展的大傢。例如,他在“天人感應”思想中融入瞭對自然規律的關注,在“三統論”中試圖調和曆法與曆史的統一,這些都體現瞭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光芒。作者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時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發人深省。他善於運用類比和象徵,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使得即使是對古代思想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不應局限於簡單的褒貶,而應更多地去理解其思想的生成邏輯、曆史貢獻以及局限性。它鼓勵我用更開放、更包容的態度去對待曆史,去發現那些被時間洪流所掩蓋的智慧。

评分

閱讀《董仲舒評傳》的過程,宛如踏入一條古老而深邃的思想長河。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董仲舒思想體係的脈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大一統”思想的剖析。在那個諸侯割據、分裂勢力的威脅依然存在的時代,董仲舒提齣的“國傢統一,君權至上”的思想,無疑是對中央集權製度的有力理論支撐。作者通過對董仲舒相關論述的梳理,展現瞭他如何將儒傢的“仁政”理念與實際的政治需求相結閤,從而構建瞭一套既符閤統治者利益,又具有一定道義基礎的政治哲學。書中的篇章,如同一麵麵棱鏡,摺射齣董仲舒思想的多重光輝。他的“三綱五常”,雖然在後世備受爭議,但其在構建社會秩序、規範人倫關係方麵的作用不容忽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贊揚,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語境中,讓我們理解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曆史意義。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思想的産生與傳播,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緊密相連。

评分

初讀《董仲舒評傳》,就被作者那種抽絲剝繭般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他沒有急於給董仲舒下定論,而是耐心地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這位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他童年時的傢境貧寒,到少年時期的刻苦求學,再到中年時的聲名鵲起,乃至晚年的深刻反思,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流暢。作者極其善於運用心理學和人物分析的視角,去解讀董仲舒在關鍵時刻的選擇與權衡。例如,在麵對武帝關於“三統論”的質疑時,董仲舒是如何巧妙地化解危機,既保全瞭自身,又鞏固瞭儒傢思想的地位,這一點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闡釋,它不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的觀察,更是將天道與人事緊密聯係起來,為君主統治提供瞭理論依據,也為普通百姓提供瞭一種精神寄托。作者還探討瞭這一思想在漢代社會廣泛傳播的原因,以及它對後世的深遠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對董仲舒的思想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友在與我促膝長談,分享著一位偉大思想傢的人生故事和思想軌跡。

评分

《董仲舒評傳》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直觀感受是其史料的紮實與考證的嚴謹。作者似乎將自己完全沉浸在浩瀚的史書和文獻之中,從《漢書·儒林傳》到各類傳世古籍,他都一一梳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瞭細緻的辨析和解讀。書中的每一段論述,幾乎都能找到可靠的史料支撐,這使得全書的論證過程極具說服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董仲舒著作的解讀,他並沒有簡單地摘錄原文,而是深入剖析每一句話背後的深意,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契閤。例如,對於《春鞦繁露》中一些看似矛盾的論述,作者通過對董仲舒思想發展階段的分析,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釋,打破瞭我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董仲舒,他並非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著自己的時代局限和思想睏境的學者。作者的態度是客觀的,他既肯定瞭董仲舒的偉大貢獻,也指齣瞭他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種不迴避、不粉飾的態度,讓這本書更具學術價值和可讀性。

評分

應該是紮實的著作。馬上就看。

評分

應該是紮實的著作。馬上就看。

評分

近年來,董仲舒的書籍齣瞭不少,真正解決問題的書籍不太多,但願這一本在閱讀中有些新啓發。

評分

近年來,董仲舒的書籍齣瞭不少,真正解決問題的書籍不太多,但願這一本在閱讀中有些新啓發。

評分

今天下午收到書瞭,外包裝很好,很滿意。看瞭很多[ZZ]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介紹我看的,非常喜歡[ZZ]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寶貝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莫言。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SM],很值得看,價格也劃算,比書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 這本書的內容直得一讀[BJTJ],好好看瞭一下,寫得很棒,[NRJJ],內容也很非常豐富。[QY],一本書多讀幾次,[SZ]。 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 [SM],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BJTJ],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讀書,讓人生更精彩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古至今,愛書、惜書、讀書都為世人所推崇。人們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增長本領,提升品位,推動社會走嚮更高的文明。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 今天你讀書瞭嗎?有一位學者曾這樣說:“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從民族發展的角度看,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著教育。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 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可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親子閱讀,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興趣是關鍵。記得有一個故事,大概是說猶太人在孩子齣生後就把書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過去,從而在很小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印象,書裏有好東西。這和我們古人所說得“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點異麯同工吧。

評分

應該是紮實的著作。馬上就看。

評分

近年來,董仲舒的書籍齣瞭不少,真正解決問題的書籍不太多,但願這一本在閱讀中有些新啓發。

評分

今天下午收到書瞭,外包裝很好,很滿意。看瞭很多[ZZ]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介紹我看的,非常喜歡[ZZ]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寶貝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莫言。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SM],很值得看,價格也劃算,比書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 這本書的內容直得一讀[BJTJ],好好看瞭一下,寫得很棒,[NRJJ],內容也很非常豐富。[QY],一本書多讀幾次,[SZ]。 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 [SM],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BJTJ],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讀書,讓人生更精彩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古至今,愛書、惜書、讀書都為世人所推崇。人們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增長本領,提升品位,推動社會走嚮更高的文明。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 今天你讀書瞭嗎?有一位學者曾這樣說:“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從民族發展的角度看,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著教育。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 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可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親子閱讀,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興趣是關鍵。記得有一個故事,大概是說猶太人在孩子齣生後就把書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過去,從而在很小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印象,書裏有好東西。這和我們古人所說得“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點異麯同工吧。

評分

今天下午收到書瞭,外包裝很好,很滿意。看瞭很多[ZZ]寫的的書都寫得很好,還是朋友介紹我看的,非常喜歡[ZZ]的書瞭。除瞭他的書,我和我傢寶貝還喜歡看鄭淵潔、楊紅櫻、黃曉陽、小橋老樹、王永傑、楊其鐸、曉玲叮當、方洲,莫言。他們的書我覺得都寫得很好。[SM],很值得看,價格也劃算,比書店買便宜好多還省車費。 這本書的內容直得一讀[BJTJ],好好看瞭一下,寫得很棒,[NRJJ],內容也很非常豐富。[QY],一本書多讀幾次,[SZ]。 快遞送貨也很快。還送貨上樓。非常好。 [SM],超值。買書就來來京東商城。價格還比彆傢便宜,還免郵費不錯,速度還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書。[BJTJ],買迴來覺得還是非常值的。我喜歡看書,讀書,讓人生更精彩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古至今,愛書、惜書、讀書都為世人所推崇。人們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增長本領,提升品位,推動社會走嚮更高的文明。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 今天你讀書瞭嗎?有一位學者曾這樣說:“從個人發展的角度看,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從民族發展的角度看,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著教育。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 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可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親子閱讀,首先引起和提高孩子的興趣是關鍵。記得有一個故事,大概是說猶太人在孩子齣生後就把書上抹上蜂蜜,指引孩子過去,從而在很小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印象,書裏有好東西。這和我們古人所說得“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有點異麯同工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