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曹禺的后半生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秉堃 著
图书标签:
  • 曹禺
  • 戏剧
  • 文学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人物
  • 艺术
  • 中国现代文学
  • 京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5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180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是著名剧作家,系曹禺先生的学生梁秉堃(现已70多岁)根据自己跟随先生数十年的耳闻目睹,以及翔实的资料,如:曹禺先生的日记,他与巴金、老舍等人的交往的书信等,《老师曹禺的后半生》中还生动地描写了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来往,最为令人动容的是文革期间他所遭受的以及他对我国戏剧事业所倾注的心血和毕生尽力,不得不让人感佩。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反映了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同时对曹禺先生的后半生以及他经历苦难时的心路历程也做了客观的描写。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中还有数十幅鲜见而生动的历史照片,让读者更直观的了解这位戏剧大师的生活和事业,以及他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

  梁秉堃(1936—),汉族,广东南海人。中共党员。1950年考入察哈尔文艺干部训练班,毕业后转入察哈尔省文工团。1954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历任灯光管理员、演出处秘书、演员、编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国家一级作家。著有话剧《谁是强者》(1981年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王建设当官》(1983年获广东省优秀剧本奖)、《阵痛的时刻》(1984年获北京市优秀剧本奖)、《新居》(1988年)、《冰糖葫芦》(1996年)、《春雪润之》(2010年获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电影《宏志班的故事》;电视连续剧《天桥梦》(30集,与人合作)、《第八警区》(20集,与人合作,2003年获全国公安题材电视剧一等奖);中篇小说《一桩离奇的谋杀案》(1994年获全国通俗文艺一等奖);报告文学《北京有个宏志班》、《凤凰涅槃》、《秋凉时分》、《走进“茶馆”》;散文《梁秉堃散文选》、《北京人艺的故事》、《走进“茶馆”》;传记文学《在曹禺身边》、《平民演员于是之》(2003年获中国写作学会优秀图书一等奖)。

目录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1 献给我的爸爸(代序)/ 1 第一章 “他真能走得安详吗?”/ 1 第二章 不可或缺的历史交往/ 19 第三章 祖国啊,我回来了!/ 42 第四章 执笔试写新天地 / 63 第五章 北京人艺终身院长 / 76 第六章 祖国需要我的笔!/ 97 第七章 喜逢“小阳春”/ 111 第八章 在漫漫的暗夜当中 / 129 第九章 从地狱里逃出去/ 144 第十章 明白了,也残废了 / 162 第十一章 寄希望于未来 / 180

精彩书摘

  不可或缺的历史交往   在叙述曹禺老师后半生的经历之前,似乎很有必要讲一讲他与周恩来、巴金和老舍三位良师益友的历史交往。这些对于了解曹禺老师的生活、思想、创作、学习等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不能代替的。   首先,讲讲周恩来。   记得,冰心先生曾经说过:“我所见过的和周恩来总理有过接触的人(不单是文艺界),无不感到总理对他和她,都是特别地关心和爱护。这并不奇怪,因为总理是中国亘古以来付与的‘爱’最多而且接受的‘爱’也最多的一位人物。”   大约,正由于如此,在1976年那个寒冷的早春之际,曹禺老师为自己失去一位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而肝肠搅刺、悲痛万分。他含着泪水深情地说:“周总理去了,我仿佛自己的部分生命也随之而逝。”   首先,他们是“老同学”。   北京人艺的同仁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在几十年里对于剧院无微不至的关怀、指导、帮助,是与曹禺老师分不开的。   在那些令人终生难忘的日子里,周恩来总理到剧院看演出(他一共看了41个/次戏的演出)、看排练、参加晚会、出席座谈会,以至串走家属宿舍当中,总少不了由曹禺老师陪同,而周恩来总理又总是以“老同学”来亲切地称呼他。   有人问:你们果真是“老同学”吗?   曹禺老师会摇头说:“那是总理的谦虚,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南开中学先后不同时期的同学,而且先后不同时期在一个剧团里演过戏罢了。”   周恩来与中国话剧之间的渊源,倒是鲜为人知,很值得写上一笔的。   众所周知,话剧是一个舶来品,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天津则是早年中国话剧之乡,南开中学更是北方话剧的摇篮。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也就是1909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以后的两年,南开中学的创办人、老校长张伯苓从欧美考察回来,就在校园内极力推广当时在欧美已经开始流行的话剧艺术。正是这样,1914年南开中学成立了最早的新剧(即话剧)业余演出团体——南开新剧团。   周恩来当时年仅16岁,正在南开中学读书,便已是南开新剧团的重要成员,他积极参加编新剧、演新剧,还担任了布景部副部长。同时,他更是一位新剧理论的倡导者,于1916年写的《吾校新剧观》一文中,倡导把新剧和“重整河山,复兴祖国”的大目标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知今日之中国,欲收语言文字统一普及之效,是非借通俗教育为之先不为功。而通俗教育最要之主旨,又在含极高之理论,施之有效之实事。若是者,其唯新剧乎!”他指出,新剧可以开民智、进民德,“施之以教,齐之以耻,生聚教训不十年,神州古国,或竟一跃到强国之林,亦意中事也”。这些进步的戏剧观念,对于多年以后参加新剧团的曹禺老师,依然影响不小,教益匪浅。   那个时候,中国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社会风气相当不开化,男女少年根本不能同校上学,更是不能同台演出。由于周恩来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又独具表演才华,反串女角婀娜动人,惟妙惟肖,先后在南开新剧团扮演过十多个戏里的角色,其中绝大部分演的是女角色,如《一元钱》中的孙慧娟、《仇大娘》中的范慧娘、《恩怨缘》中的烧香妇、《千金全德》中的高桂英、《华娥传》中的华娥、《老千金全德》中的童男等等。在这些演出里,他的精彩表演受到广泛的称赞。有的评论文章写道:“于新剧尤其特长,牺牲色相,粉墨登场,倾倒全场。原是凡津人士之曾观南开新剧者,无不耳君之名,而其于新剧团编作布景,无不赞助之功。”   后来,周恩来还一直牢记在南开中学求学时那段男扮女装登台演剧的经历,抗战时期,有一次与张伯苓校长在重庆南开中学观看话剧时,周恩来对张伯苓说:“我对校长有意见!”张伯苓不明其意何在,周恩来又风趣地说:“当年你不该总让我扮演女角啊!”说得师生二人相视大笑不止。   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不仅受到本校师生的欢迎,而且得到京津许多地区观众的喜爱,可以说,其声誉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某些专业剧团。许多学校和专业剧团争相上演南开新剧团的演出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1915年10月18日,北京广德楼戏园上演其他新剧团演出的戏,周恩来得知以后,赶忙与李福景等二十多名同学组成“津门学界观剧团”,乘火车来到北京,住在前门西河沿元成房。当晚,来到大栅栏广德楼戏园,在包厢里观看了《仇大娘》。看戏以后,周恩来、李福景等人返回住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直到次日凌晨两点钟。这天下午,周恩来等人再次来到广德楼戏园,观看话剧《恩怨缘》,大家认为,此戏几乎无懈可击,剧本好,又加上演员们聚精会神,取得了圆满的结果。看戏以后,周恩来、李福景等人去街头吃晚饭,接下来再一次返回广德楼戏园观戏。大家认为,这场戏演得比头天晚上的效果还要好,他们边看边说,兴奋地直至午夜才返回住处。   通过这些观摩,周恩来、李福景等人不仅了解了北京的新剧演出情况,同时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收获,可谓美不胜收。 周恩来不光是到北京来看别人演南开新剧团的剧目,他自己参加演出的《一元钱》也曾来到北京演出。该戏表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不为贫富剧变所动,追求自主婚姻的感人故事,在南开中学演出以后受到好评,后来又受到北京文艺界的邀请,赴北京演出,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闻讯赶来,观看了演出,并与演员们进行了座谈。新中国成立以后,已是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与梅兰芳相见时,曾经高兴地回忆起这件有意义的往事。周恩来说:“三十多年前,南开中学校庆,我们排演了新剧《一元钱》,北京文艺界曾邀我们来京演出。”说到这里,梅兰芳说:“我想起来了,您在《一元钱》里演一个女子。演过之后,好像我们还开了座谈会。”周恩来笑着说:“对。虽然那是青年时代的事,但我们可以说也是同行了。”他说得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曹禺15岁就开始演话剧,同时也改编戏。在旧中国,这位充满血性的青年的灵魂被那梦魇般的人事,折磨得不能有片刻的宁静。他按捺不住愤懑。他的雷雨般的热情个性如同从岩石缝里生出葱绿嫩芽,他决心写戏。那时他才19岁,刚进清华大学。过后他便一头栽进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库。那浏览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写下了众多人物小传,刻画了无数人像。创作足足陪伴了他五年大学生涯,终于在毕业前完成了不朽的剧作——《雷雨》。正当曹禺的《雷雨》即将杀青时,巴金在1933年从上海来到北平。巴金和郑振铎、靳以在三座门14号筹办《文学季刊》,那三间普普通通的住房却是沈从文、冰心、卞之琳、萧乾、陆孝曾常去的地方。正在读书的曹禺和靳以是南开中学的同学,所以也常去坐坐。他把完稿的《雷雨》交给了靳以,也就把此事放到了脑后。那时,巴金和靳以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发现更多的新人新作以提高创办不久的《文学季刊》的质量。闲聊中靳以讲起了曹禺的稿子《雷雨》,巴金即翻出了这个剧本。当巴金阅读这部稿子时,被它生动的情节和精湛的艺术深深地吸引住了,而且为它流了泪。巴金以他无私的真诚的心,发现了曹禺的才能。把《雷雨》四幕剧一次刊登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1936年1月,《雷雨》又作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刊》第一集《曹禺戏剧集》第一种版本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年4月,鲁迅先生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介绍说:“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个新出现的左翼戏剧家曹禺。”曹禺作为文坛的一颗新星升起来了,他与巴金的友谊便这样拉开了帷幕。   《雷雨》的成功更激励了曹禺的创作热情,在短短的六年中,他先后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批震撼人心的作品,每部作品背后都蕴藏着巴金的辛劳和友情,他既是每部作品的最初读者,又经过他的手把作品一部部地奉献到读者面前。曹禺把抗战时期第一部作品《蜕变》油印稿交给巴金时,正值兵荒马乱,物价飞涨,纸张奇缺,在出版业十分萧条的境况下,巴金不但按时把《蜕变》印出来,还亲自为作品写了《后记》。   在曹禺的眼里,巴金始终是一位话语不多,但心中如同有一团火总把希望亮在每个读者面前的长者。曹禺读着这篇《后记》,一股热流温暖着他的心,也把他带入了一个美好的回忆之中:一个多月前,巴金踩着战乱泥泞之路,冒着路途险恶从上海只身来到重庆偏远的小县城江安,来看望比他小六岁的曹禺。六年离别,一朝相见,有说不完的话语。在短短的六天相聚中,每夜在一盏小油灯下,两位戴着眼镜充满书生气的青年面对面地坐着、谈着。他俩谈得最多的还是创作。这次巴金把吴天(剧本《家》的原改编者——引者注)改编的《家》的剧本带来了。曹禺读了觉得太“忠实”于原著了。作为最亲近的朋友,曹禺义不容辞地要亲自改编小说《家》。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进步文化人士不断施加压力,曹禺的《雷雨》被禁,曹禺遭到了宪兵的监视,只得离开江安。此时张骏祥(著名电影导演——引者注)知道他正在写《家》,为曹禺找了一艘停泊在重庆附近的长江轮。曹禺在江轮的餐厅内打着赤膊,背上汗流如注,昼夜不停地写。在船上度过整整一个夏天,终于把《家》全部改编出来。巴金读后欣然肯定。不久,《家》被搬上了舞台,该剧在重庆连演两个月,盛况空前。   1944年,新婚后的巴金同爱妻萧珊先后从贵阳,来到了重庆沙坪坝文化生活出版社任职,此时出版社成了作家们聚会的场所,马宗融、靳以是常客,来往最多的还数曹禺。由于战乱,曹禺很穷,有时只能一天啃两个大烧饼,有时连烧饼也啃不上。在这种时候,他就会跑到文化生活出版社,每次都受到热情的招待。曹禺像敬重巴金那样敬重善良、贤惠、肯把别人困难当做自己困难的萧珊大嫂。曹禺常说:“巴金夫妇对谁都好,他家里每天都是客人,经常有一桌穷客人,虽然那时日子清苦,但只要到巴金家中一聚,心中的忧闷也就消除了。”巴金就是这样一直如同大哥一样呵护着这位可信赖的小弟。④   同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巴老与曹禺老师的深厚友谊又有了崭新的发展、拓宽和延伸。   这里,我想再引几封曹禺老师晚年已经住进北京医院以后,写给巴老的信。从这些信里,我们不只是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更可以看到两个伟大的人有着多么相似、相同的灵魂,那是美丽而又动人的灵魂。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老师曹禺的后半生》作品相关

我的爸爸是在夜里走的,他没有向我们告别,死亡悄无声息地把他的生命之火吹灭。我走在大街上,天很晴朗,街景和往日一模一样,但它有一点不一样,我再不能到医院里去看我的爸爸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爸爸的身体一点点地衰弱了。有时候我走到他面前,而他闭着眼睛并不知道。我注视他这时我能够感觉到在他脑海中浮游着的梦。那是一个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梦,表现着他的一生,又真实又虚幻。


岁月如歌:一位教育家的光影人生 引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历史人物的晚年经历,而是以广阔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领域中,一群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肖像。它像一卷缓缓展开的画轴,描绘了那些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知识传承事业的人们,如何在社会变革、思想碰撞的背景下,坚守初心,塑造灵魂。全书以“光影”为喻,捕捉了他们在讲台上的高光时刻,以及在时代剧变下的沉潜与坚韧。 第一章:烽火中的启蒙者——知识的火种与时代的召唤 本章回溯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图景。彼时,国家动荡,战火频仍,知识的传播如同在黑暗中点燃微弱的火种。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怀揣“教育救国”理想的青年学者。他们不计较物质的匮乏,不畏惧政治的风险,毅然选择投身于乡村小学、教会学校,乃至流亡途中的简陋课堂。 书中详尽描绘了几位典型人物的早期经历:例如,出身书香门第却毅然选择到偏远山区任教的“山村之光”李教授;以及在城市动荡中,坚持用进步思想启迪青年心灵的“思辨者”张先生。他们的教学方法,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质朴与激情,他们不仅传授书本知识,更是在用生命诠释何为责任与担当。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展现教育工作者与民族命运的深度捆绑。他们的每一次备课,每一次批改作业,都被赋予了更为沉重的历史意义——这是对未来民族素质的集体投资。他们所处的环境是艰苦的,但精神世界却是富足的,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正在从事的是一项关乎国家未来的事业。 第二章:风雨兼程的坚守——理论与实践的交织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教育体系迎来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本章将笔触投向了改革初期,教育工作者们如何适应新的意识形态要求,同时努力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教育的科学性。 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深刻的内部磨砺。老一辈的教育家们,不得不学习新的理论体系,调整既有的教学内容。书中细致描绘了几次关键性的教学改革试点,记录了资深教师们在教研室里反复辩论、推翻重来,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范式的过程。他们如何在“政治正确”与“学术良知”之间寻求平衡点,成为了本章探讨的核心。 其中,对师范教育的重建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本书通过对几所重点师范院校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培养出新一代的教师队伍。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心血和牺牲,许多人放下自己的研究专长,全身心投入到基础教育的普及工作中,其奉献精神超越了职业范畴,上升到了社会义务的高度。 第三章:熔炉中的锤炼——“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这是全书中最具张力与压抑感的一章。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知识和教育本身成为了敏感的话题。本章着重刻画了教育工作者们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如何保护知识的火种不至于熄灭。 书中没有回避那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而是通过对几位身处不同境遇的教师的侧写,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有被迫转向体力劳动的名教授,他们依然坚持在劳动间隙给工友讲解相对论或古诗词;有选择沉默以求自保的温和派,他们在私下里用隐晦的语言传承着经典;也有少数勇敢地站出来,以身作则捍卫教育尊严的“殉道者”。 重点描绘了“地下教学点”的场景。在偏僻的角落,在简陋的农家,一些被“打倒”的教师们,顶着风险,用口耳相传、手抄笔记的方式,维系着对年轻一代的知识启蒙。他们的每一次授课,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期盼着拨乱反正的那一天。这部分内容详实地记录了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强大精神韧性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第四章:春风化雨的时代——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复兴与传承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教育界迎来了久违的春天。本章的基调是欣慰与希望。经历了长时间的压抑之后,教育工作者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恢复和发展教育的事业中。 本书详细记录了恢复高考后,教师们如何以近乎狂热的状态投入教学工作。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断层、教材急需更新的巨大挑战。他们不仅要补上过去落下的功课,更要学习和引进国际前沿的教育理念。书中的篇幅着重描写了“名师工作室”的建立、老教师对新教师的“帮带”模式,以及大学教授们如何重返基础教育一线,进行教学指导。 此时期,教育者的角色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者,逐渐向引导者、启发者转变。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课堂场景,清晰地展示了教学观念的进步。老教师们不再固守陈旧的权威,而是开始学习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批判性思维的萌生。 第五章:世纪之交的抉择——理想与现实的再平衡 进入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教育市场化、教育公平化等新的议题浮出水面。本章探讨了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市场竞争、教育资源不均等现实问题时的复杂心境。 一些教育界精英开始面临“去向”的选择:是继续坚守在资源有限的公立学校,还是转向薪酬更高的私立或国际教育机构?本书以纪实手法,呈现了不同选择背后的深层动机和代价。它并非简单地评判,而是试图理解,在市场逻辑介入教育领域时,教育者的“理想主义”如何与“生存压力”进行博弈。 同时,本章也赞扬了那些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依然坚守岗位,用微薄的力量维持教育希望的乡村教师群体。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精神的底色——教育的价值,不应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而应以其对生命质量的提升来界定。 结语: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全书以对新一代教师的展望作结。他们继承了前辈的衣钵,但面临着更复杂、更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挑战。本书总结了百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群体的核心精神遗产:对真理的尊重、对下一代的深沉爱意、以及在任何艰难环境下,对“育人”事业的执着信念。他们的故事,是民族精神史中不可或缺的温厚底色。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教师曹禺的后半生》,我便被其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曹禺先生晚年作为一名教师的生活点滴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他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看到了他用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讲解着戏剧理论,看到了他与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剧本中的细节。这些画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以及一种温厚的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曹禺先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描绘,那种亦师亦友的深情,那种互相启迪的智慧,都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平凡的坚持;而生命的价值,也体现在对后代的 nurturing 与传承之中。曹禺先生的后半生,是一曲关于奉献与希望的赞歌。

评分

《教师曹禺的后半生》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魔力,它能够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描绘得波澜壮阔。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或者是一篇对曹禺先生晚年创作进行分析的评论。然而,它却更像是一封写给时光的情书,写给教育的情书,写给生命的歌。作者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曹禺先生在大学校园里留下的足迹,以及他与学生之间那些深刻的连接。我仿佛能听到他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能感受到他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热忱,更能体会到他对中国戏剧未来的殷切希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舞台之外,同样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曹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教育理念,他对年轻人成长的关怀,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曹禺先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传承”二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教师曹禺的后半生》之前,我对曹禺先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他的戏剧作品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光环之上。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他晚年的生活细节娓娓道来,让我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拔高或神化,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曹禺先生作为一名教师的日常。我看到了他耐心解答学生问题时脸上的微笑,看到了他指导学生排练时严肃而认真的眼神,看到了他与同事交流时那份平和与真诚。这些细微之处,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的魅力。他就像我身边的那位受人尊敬的老师,虽然伟大,却并不遥不可及。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灵魂,同样需要被置于凡尘俗世之中去审视,去体悟。曹禺先生的后半生,是一部关于奉献、关于传承、关于生命不息的传奇。

评分

《教师曹禺的后半生》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触动。作者以极其克制的笔调,勾勒出曹禺先生在教学一线度过的那些年。我一直以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剧作家,在晚年或许会选择安享清福,或者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过往作品的回顾与梳理之中。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位对教育事业怀揣着炽热情感的“老先生”。他不仅仅是在传授戏剧知识,更是在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去理解艺术、理解生活、理解人性。书中那些关于课堂上的互动、与年轻人的思想碰撞、以及他对青年创作的殷切期望,都让我深感敬佩。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位艺术巨匠,在晚年依然保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如此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或许,正是那份对教育的执着,对未来的期盼,让他的人生之火,在晚年依然熊熊燃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也让我对曹禺先生这位“人民艺术家”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读完《教师曹禺的后半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温度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曹禺先生在人生晚年的另一番景象。不同于我们熟知的舞台上那个挥洒自如、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书中的曹禺,是一位更加真实、更加具象的“人”。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回避他晚年可能存在的困顿与挣扎,反而将这些日常的、琐碎的、甚至带点烟火气的细节一一铺陈开来。我仿佛能看到他在书房里,面对着泛黄的书稿,灯光在发丝间跳跃;我能感受到他在与学生交流时,眼神中流露出的关切与鼓励;我甚至能想象到他在厨房里,为家人准备一顿简单的晚餐时,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爱意。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卸下光环之后,依然葆有的那份纯粹与坚韧。它不是对艺术成就的歌颂,而是对生命本身最真挚的礼赞。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与意义。曹禺先生的后半生,就像一首深沉的诗,没有激烈的音符,却有着悠远的回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