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几个世纪以来建筑实践的典型实例形象生动的说明,《建筑体验》一书试图传达出优秀设计,以带给人们充满智慧的惊喜。从茶杯、马靴、高尔夫球和潜水艇带帕拉第奥的别墅和圆明园里的喂鱼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优秀设计的非常规的途径。 作者曾经写到:“如今,在我们高度文明和社会里,我们普通人居住和关注的房子完全丧失了品位。……我们必须通过唤起对建筑的兴趣、理解建筑师的所作所为,努力促进建筑的发展”。
作者运用自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筑创作中各种艺术手法的应用,诸如建筑中的虚与实、尺度与比例、韵律、质感、日光及色彩等的具体应用;并试图凭借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帮助人们去体验建筑,从而使人们加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
《建筑体验》作者拉斯姆森曾经写道:“过去,全部的社会部参与了住所和人们使用的工具和形式的形成,对场所、材料和使用的自然感悟造就了无名的建筑,这些建筑更是美的表现。如今,在我们高度文明和社会里,我们普通人居住和关注的房子完全丧失了品质。但是,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种自己控制下的手工艺式的老方法。我们必须通过唤起对建筑的兴趣、理解建筑师的所作所为,努力促进建筑的发展。能够胜任的专家级建筑师有赖于知识渊博的、愉快的业余群体,那些非专业的艺术爱好者。”
通过对几个世纪以来建筑实践的典型实例形象生动的说明,《建筑体验》一书试图传达出优秀设计,以带给人们充满智慧的惊喜。从茶杯、马靴、高尔夫球和潜水艇到帕拉第奥的别墅和圆明园里的喂鱼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优秀设计的非常规的途径。
“语言生动,而不轻薄……汲取知识,但不变得迟钝……这是一本极具吸引力的、读者面很广的书。”
——《建筑论坛》
《建筑体验》深入浅出的、明晰的语言……,让外行和初学者都能够读懂,并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而专家、从业建筑师和美学家等等同样会赞赏本书精确的表达方式……”
——《美学和艺术批判杂志》
序
第一章 基本观察
第二章 建筑中的实体与洞穴
第三章 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效果
第四章 体验成色块的建筑
第五章 尺度与比例
第六章 建筑中的韵律
第七章 质感效果
第八章 建筑中的日光
第九章 建筑中的色彩
第十章 聆听建筑
就像一幢房屋可以在建成后看起来比它实际上要重一样,也可以使得它在建成后看上去比实际轻巧。倘若把木盒子上不均匀部分刨平,所有的空凹处都填满,使得各边都一样的平整光滑,然后再刷上浅色油漆,这样就说不出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或者不用油漆,就用一张花纹纸或织物贴上,那么木盒看上去就非常轻,像它的覆盖材料一样轻。这正是总督府所做的,也是威尼斯其他许多房屋所用的办法。
在晚期文艺复兴以及以后的几个时期里,外貌轻巧的房屋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建筑。轻巧对帐篷以及其他一些暂时性结构是可行的,至于一幢房屋那应该是坚固的,起码看上去应该是坚固的,否则就不称其为房子。如果一幢大厦要显示比它的邻厦更为雄伟,就需要这样做,办法是加重物及增添装饰。
法国革命废除了巴洛克思想,假发不再时髦了。接下来几十年中,又作了一些努力试图产生较轻巧的、更少累赘的建筑。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摄政时期及德国稳健派时期都建过一些建筑物,完全用光滑的抹灰面并刷上灰色。与巴洛克建筑比较,一切全是轻巧的、优雅的。但是这个阶段持续很短,沉重及装饰再次回来。
所以,一直到本世纪,世界上的建筑师们才着力于创作没有重量感的建筑。
这里的一张图片是1930年在柏林郊外一片松林中所建的别墅。它比向来任何人设想的一所富人住宅的模样都要轻巧、开敞。房主人——一位柏林银行家为他的新居感到骄傲并且热衷于向众人显示。“在德国,如今夜间盗窃已成风气,”他说,“我在柏林有一所住宅,建得极牢固并且满是古董及艺术品。可是在那样一所房子里,你总要担心被窃。
我的前书《城镇和房屋》(Towns and BuiIdings)问世时,博学的美国建筑史学家J?萨姆森指出:序言内应写上书是为谁而著,以此来提醒读者,以免当他们发觉所读的书实际上很初浅时失望、生气。为此,我急于申明我竭尽全力用一种即便是有志趣的少年也会理解的方法来写本书。这并不因为我期待有很多少年读者。但是,如果十四岁的少年就读得明白,那么,年龄大些的人无疑更能理解。更希望读者在阅读艺术书籍时,对书的内容——作者自己已经理解了而写的东西,绝不要深信不疑。
我写此书自然期望建筑师同行会读到,并且从我多年积累的思想观念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而且本书还有进一层的目的。我笃信把我们所从事的专业情况告诉外界人士是很重要的。昔日,住在一起的人们共同参与组建他们所需用的住宅和器皿。每个人都与这类事情息息相关;他们带着对场所、材料及使用的自然感受来建造的一些普通住宅,结果倒是赏心悦目得出奇。今天,在我们高度文明的社会里,普通人命定要住的而且天天看的住宅,就整体而言毫无特色。可是,我们不能退回到古老的、个体经营的手工艺方式中去。我们必须在理解建筑师所做的工作并对它发生兴趣的基础上奋力前进。优秀专业者的技能基础是一群有同情心的、有知识的业余技艺人员,一群非专业的艺术爱好者。我的意愿不是教给人们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什么是美好的或丑恶的。我完全把艺术视为一种表现手段,而且我认为对一位艺术家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另一位艺术家来说可能是错误的。
这本书最大的遗憾在于,它似乎完全回避了建筑作为社会建构的本质。所有描述的体验都聚焦于个体在纯粹空间中的感官反应——光线、尺度、材料的触感。然而,建筑从未脱离过其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我希望看到关于“权力如何通过空间被嵌入和表达”的探讨,或者关于“可达性与排斥性”的批判性分析。比如,一个豪华公寓楼的底层大堂如何通过高度安保和私密设计,无声地将外部的社会群体排除在外?这种社会性的“体验壁垒”,才是理解当代城市生活,尤其是差异化体验的关键。很遗憾,《建筑体验》将建筑体验“去社会化”了,将其简化为纯粹的现象学观察,使得这本书的讨论维度显得局促且不够深刻。它提供了一份精美的“感官清单”,却遗漏了建筑在人类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拿在手里确实是一种享受。纸张的厚度、油墨的质感,都透露出对“物质性”的尊重。然而,这种对形式的过度强调,似乎反过来稀释了内容的深度。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建筑如何处理时间性的讨论——建筑在风雨侵蚀下如何变化,居住者在不同生命阶段对空间的适应与改变。书中对“永恒”的美感描绘得居多,但“变化”与“过程”这条体验的关键维度却被忽略了。例如,书中展示了许多新落成的建筑照片,光鲜亮丽,纹理清晰,但我很想看到它们在被使用了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样子。真正的建筑体验,必然包含了时间带来的痕迹、磨损和情感积累。这本书更像是在庆祝建筑的“诞生瞬间”,而非其“生命历程”。这种对静态完美的迷恋,让我觉得它错失了捕捉“活着的空间”那种动态生命力的机会。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的出发点,但似乎每次都陷于某种自说自话的圈套之中。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晦涩,充满了大量生僻的术语和过于精致的修饰词,使得原本可能具有普适性的观点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比如,在描述一个空间如何激发“非预设行为”时,作者使用了极其复杂的句式,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勉强理解其意图,而当理解之后,我发现其核心思想不过是“这个空间引导人们自然而然地做了某种事情”。这种“炫学”的倾向,极大地阻碍了知识的有效传递。对于建筑领域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是对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阅读的体验也是一种持续的“解密”过程,而非流畅的知识吸收。我期待的是一种清晰、有力的论证,引导我构建自己的分析工具,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一套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破译的行话体系。
评分拿到这本《建筑体验》时,我原本期待能深入了解建筑设计背后的那些深层哲学和空间叙事。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精美的设计画册,充满了令人目眩的图像和高度风格化的摄影作品。每一页都精心排版,建筑的线条、光影、材质被放大到了极致。但是,当我试图去寻找那些关于“体验”的文本分析时,却发现它们要么过于简略,要么过于抽象,仿佛作者认为图像本身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例如,书中有一组关于某个现代主义住宅的对比照片,一张是清晨的宁静,一张是正午的喧嚣,两者之间氛围的转变确实引人入胜,但文字部分仅仅用了一两句诗意的描述带过。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居住者或使用者在这些空间中真实感受的记录,哪怕是心理学的分析,或者对流线设计如何影响情绪的探讨。这本书的优势在于视觉冲击力,它确实展示了建筑之美,但对于“体验”这个核心概念,它更像是在用视觉语言进行炫技,而非深入挖掘人类与空间互动时的复杂情感和感知过程。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或许是一本很好的灵感来源,但对于想通过阅读来理解建筑如何塑造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通读者,这份“体验”的维度显得有些单薄和平面化。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坦白说,让我感到一丝困惑和碎片化。它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逻辑线索来引导读者进入“建筑体验”的核心。与其说这是一部连贯的作品,不如说是一系列零散的观察集合,时间线和地理位置在不同章节间跳跃得毫无预兆。前一章还在探讨北欧极简主义的室内光照策略,下一章却突然转向了某个热带地区的公共广场的噪音控制问题。这种跳跃本身或许可以被解释为“体验的无处不在”,但缺乏有效的过渡和主题的收束,使得读者很难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能够构建起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书籍,即使是描述经验,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比如从宏观的城市尺度到微观的材料触感,或者从历史的沿革到未来的展望。在这本书中,我找不到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更多的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浏览感。它更像是一本旅游指南,罗列了值得一看的景点,却没有提供深入了解这些景点背后的文化土壤或设计思想的地图。
评分入门书,浅显易懂,值得购买
评分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hao
评分帮朋友买的,应该是正版吧,好评! 不错的书,内容很丰富,排版很合理,一拿到就爱不释手!绝对是正版的,给图片上的一样,而且崭新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京东订的价格真的很低,服务态度也很好。快递公司服务很到位,把书拿到4楼上来了(比什么破“汇通快运”好多了!)。表演卖家和快递公司!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全5分!我是从2011年8月开始网络购书的,算起来快5年了。师傅是我的女友“好梦”,她是个样样时尚都能搞懂的女子,若干年前我看她拿了一摞书在付款,才知道还有这等方便之事:网上选书,书到付款。于是赶紧回家登录京东书城,挑选,下单。果然,很快书就送到了。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不知在京东下了多少订单,四五十次应该有了吧,因为我早已是VIP钻石用户啦。好了,废话不多说。在我还没有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丝毫不怀疑它是一本好书,很符合80后读者的口味。很难想象一本图书会被我看得像郭德纲的相声书一样,在地铁上都如饥似渴地手不释卷。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罕见的奇书,是人生的镜子,那么对于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令我感到了丝丝“找出心中所想”的意味,因为我不仅从中看出大论的味道,更是以一种看搞笑图书的心情在愉悦自己,事实上这本书确实不失幽默,在大论了一把之后确实愉悦了广大读者,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想过会像一本幽默小说一样去看这本书,因为多年来这类书的泛滥使我对其十分不屑。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给大家介绍本好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人。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评分通俗易懂,看着的时候觉得有些启发。值得反复看
评分还没看,应该不错,许多书有引用其中的句子
评分作为一本建筑入门书,相当浅显易懂,值得初学者一看。。。
评分发现京东上有书买,就下单买了,好书!
评分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