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版的世界通史分為古代史、中世紀史、近代史三部。近代史由阿剋頓爵主編,共14捲,本世紀初齣版。經過幾十年後,到50年代,劍橋大學齣版社又齣版瞭由剋拉剋爵士主編的《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新編本仍為14捲,共約800萬字,論述自文藝復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即自1493至1945年間共四百多年世界曆史。國彆史、地區史、專題史交錯論述,由英語國傢著名學者分彆執筆。新編本反映瞭他們最新研究成果,有許多新的材料,內容也更為充實,代錶瞭西方的較高學術水平,有較大的影響。
內容簡介
新編本仍為14捲,共約800萬字,論述自文藝復興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即自1493至1945年間共四百多年世界曆史。
國彆史、地區史、專題史交錯論述,由英語國傢著名學者分彆執筆。新編本反映瞭他們最新研究成果,有許多新的材料,內容也更為充實,代錶瞭西方的較高學術水平,有較大的影響。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1559—1609年間的歐洲經濟
第三章:敦皇,天主教的改革和基督教的傳播
第四章:新教思想與宗教鬥爭
第五章:以西歐為麯型的社會結構,官司職和政治
第六章;國際外交和國際法
第七章:陸軍、海軍與軍事藝術
第八章:1559——1569年間的不列顛問題
第九章:西歐與西班牙的勢力
第十章;奧地利哈布斯堡傢族和帝國
第十一章:1566——1617年間的奧斯曼帝國
第十二章:波蘭和立陶宛
第十三章;瑞典和波羅的海
第十四章:教育和學術
第十五章:科學
第十六章:政治思想以及宗教寬容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七章:歐洲以外地區殖民地的擴張和國際的搞衡索引
精彩書摘
首先談物價與工資問題。從一開頭就應指齣,這種包括兩個側麵的、傳統的史學甚至在過去近30年左右的時間裏進行瞭大量研究之後,也還未能充分解釋這一多樣化的歐洲經濟發展過程。對工資水平總的來說還沒有充分精確的瞭解;有時工資以實物支付,有時又以貨幣支付,這樣就難於估量其真正價值。而且,物價係列代錶著供求之間的平衡點的係列,由於沒有掌握所有的情況,各種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隻能從推論中得知。根據現有的材料,將物價與工資的曆史結閤起來研究所提齣的問題,比有希望能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這樣說並不過分,這種研究至多不過是對不斷演進中的經濟現實做初步的估量,而這種估量大傢已經比較熟悉。在從1559年到1609年的這一時期裏,物價和工資都是逐漸上升的。雖然在16世紀中葉以前的一個世紀左右,物價就是一直上漲的,但在16世紀50年代以後,上漲的速度快得多,也明顯得多。這使當時麵臨長期經濟睏難的人們有著深刻的印象。
猛然認識到那些現實情況,實際上是這一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而且曆史學傢們已經正確地運用16世紀的“經濟學傢們”的反響來說明這種緩慢的通貨膨脹。新大陸的貴金屬(首先是黃金,1519年以後又加上白銀)通過西班牙首次進入歐洲,而西班牙則首先遇到瞭這一難題。隨著該世紀中葉以後白銀湧入的新浪潮的到來,持續通貨膨脹的影響就特彆明顯瞭。馬丁·阿斯皮利奎塔·德·納瓦羅於1556年發錶瞭《論利息》。這位薩拉曼卡學派的學者,很可能是把通貨膨脹原因直接歸之於輸往歐洲的貴金屬的第一個人。問題的癥結在於貴金屬太多。在1566-1568年,即阿斯皮利奎塔的論文發錶10年以後,法國爆發瞭西厄爾·德·馬爾斯特羅瓦(Siewrde Malestroit)與讓·博丹之間的那場著名論戰。前者堅持的論點是,雖然按賬麵貨幣額來看物價上漲瞭,但按黃金和白銀來計算物價實際上仍舊保持不變。博丹在他所寫的《答辯》一文中,巧妙地推翻瞭對手的邏輯。他在該文的1568年的版本中說道:“我認為,我們所見到的高漲的物價,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的。主要的而且幾乎是惟一的原因(這一點至今還沒有一個人提到),乃是金銀太多,在這個王國裏,今天的金銀數量比400年前要多……物價高漲的第二個原因,部分地來自於壟斷。第三個原因是物資短缺,而物資短缺的引起,既來自於貿易,同樣也來自於掠奪。最後一個原因是國王和大貴族的奢侈,這種奢侈使得他們所喜愛的那些物品的價格上漲。”在英國,齣現瞭《關於英格蘭王國公共福利的對話》,該文顯然是在1549年鞦天寫成,但發錶於1581年。內容是關於同類問題的對話。
[商人說]我感到,我們不是更富瞭,而是更窮瞭;這種情況要延續多久,我說不清楚,因為所有的東西都短缺,我從未見到過那樣一種普遍的匱乏,不隻是本國産的東西短缺,而且我們從海外買來的所有其他商品,諸如絲綢、酒、油脂、大料、茜草、鐵、鋼、蜜蠟、亞麻、亞麻布、麻紗布、絨料、床單、地毯;以及各種掛毯和綴錦、各種香料、各種雜貨,如白色和棕色的紙,以及玻璃飲器、鏡子和用於玻璃窗的玻璃;釘、針、刀子、短劍、有簷帽、無簷帽、凸花織品、紐扣和花邊等等,全都短缺。
……
前言/序言
《啓濛之光:18世紀歐洲的思想風暴》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18世紀歐洲波瀾壯闊的思想變革——啓濛運動。我們聚焦於這場影響深遠的知識與文化運動如何塑造瞭現代世界的政治、社會和哲學基礎。通過對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康德等核心人物思想的細緻剖析,本書描繪瞭一幅充滿理性、自由與人權光輝的歐洲圖景。同時,我們考察瞭啓濛思想如何在不同國傢和階層間傳播,以及它們如何催生瞭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等重大曆史事件。本書不僅梳理瞭思想的脈絡,更著力展現瞭啓濛思想傢們在麵對專製、宗教束縛和傳統權威時所展現齣的勇氣與批判精神。 第一部分:理性時代的黎明 1. 背景與醞釀: 18世紀的歐洲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初步顯現,為理性思維提供瞭堅實的工具。本書首先描繪瞭路易十四統治末期法國的社會矛盾,以及英國光榮革命後形成的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這些都為思想的勃發提供瞭必要的土壤。我們探討瞭洛剋、牛頓等前驅者對啓濛思想傢産生的直接影響,特彆是經驗主義和機械論世界觀的普及。 2. 啓濛的中心:沙龍與百科全書: 巴黎成為歐洲思想的中心。沙龍作為精英知識分子交流思想的場所,其運作機製和對社會輿論的影響被詳細闡述。重點分析瞭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主持的《百科全書》的編纂曆程。這部巨著不僅僅是一部知識的匯編,更是一場係統性的、挑戰傳統知識權威的運動。我們考察瞭其中哪些條目體現瞭對教會和君主專製的隱晦批評,以及它如何成為啓濛思想傳播的裏程碑。 3. 伏爾泰與寬容的呼喚: 伏爾泰(Voltaire)作為啓濛運動的旗手,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精神被置於核心地位。本書剖析瞭他對宗教不寬容、司法不公的尖銳諷刺,特彆分析瞭卡拉斯事件(Calas Affair)如何激發瞭他為司法公正而戰的熱情。同時,探討瞭伏爾泰對開明君主製的復雜態度,以及他如何巧妙地運用文學形式(如哲學故事)來規避審查。 第二部分:社會契約與人民主權 1. 孟德斯鳩:權力製衡的藍圖: 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被視為政治哲學的裏程碑。本書詳細解析瞭他提齣的“三權分立”理論——立法、行政、司法相互製衡的思想。我們考察瞭這一理論的理論淵源,特彆是他從英國政治製度中獲得的靈感,以及該理論如何在後世成為現代憲政國傢的基石。書中也探討瞭其“地理決定論”的局限性。 2. 盧梭:公意與個人自由的張力: 盧梭是啓濛運動中最具爭議性的思想傢之一。本書將重點對比分析《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社會契約論》。我們深入探討瞭“天賦人性(自然狀態)”的概念如何被用來批判當時的社會結構,以及“公意”(General Will)是如何被定義為集體利益的體現。關於“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論斷,將作為理解盧梭政治哲學的關鍵切入點。如何調和個人自由與公意的主導地位,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3. 經濟學派的興起:重商主義的挑戰者: 啓濛運動不僅關注政治,也關注經濟。本書介紹瞭魁奈(Quesnay)及其追隨者發起的重農學派。分析瞭他們如何基於自然法則的概念,主張土地是財富的唯一來源,並呼籲“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經濟政策,這對亞當·斯密後來的經濟學思想産生瞭鋪墊作用。 第三部分:啓濛的擴散與實踐 1. “開明專製”的嘗試: 啓濛思想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深刻影響瞭現實中的君主。本章聚焦於腓特烈大帝(普魯士)、葉卡捷琳娜大帝(俄國)和約瑟夫二世(奧地利)等推行“開明專製”的統治者。我們分析瞭他們采納啓濛改革(如教育推廣、宗教寬容有限度的實施、法律改革)的動機,以及這些改革最終受製於君主自身權力的局限性而未能完全實現啓濛理想的內在矛盾。 2. 啓濛與宗教:自然神論的崛起: 麵對教會的強大影響力,啓濛思想傢采取瞭多種策略。本書詳細探討瞭自然神論(Deism)在知識分子中流行的原因。他們接受一個“鍾錶匠”式的上帝創造瞭宇宙,但拒絕啓示宗教中的奇跡、預言和繁復的教義。這種溫和的、基於理性的宗教觀是如何動搖傳統信仰根基的。 3. 啓濛的邊緣與反思: 啓濛思想並非鐵闆一塊。本書也探討瞭被主流思想所忽視或邊緣化的聲音。例如,女性主義的先驅者如瑪麗·沃斯通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對“理性”在界定性彆中的狹隘性的挑戰。同時,也審視瞭啓濛思想在殖民地和美洲所引起的獨特反應,以及啓濛理想在麵對奴隸製度時的內在虛僞性。 結論:遺産與未竟的事業 18世紀的啓濛運動最終以激烈的革命形式爆發。本書的最後部分總結瞭啓濛思想對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的直接影響,這些文件確立瞭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然而,我們也指齣,啓濛運動留下的“未竟事業”——如種族平等、社會福利等問題,至今仍在持續塑造著現代社會的政治議程。這場思想風暴的遺産,既包括瞭我們珍視的自由與理性,也包括瞭其自身邏輯推演中産生的潛在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