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鳴鶴園》中,我將通過從園林曆史中學到的東西來解釋已經成為曆史的園林。鳴鶴園當初隻是清朝眾多皇傢園林中的一個,然而,這裏充盈的曆史使它變成一種象徵,昭示著一個永恒的難題:在經曆創傷的歲月裏人們該如何對待藝術?……園林的毀滅敵不過人們的想象,從久遠的過去傳來的聲音仍然在談論我們今天的窘境。園林不僅僅是一個有形的物質空間,還是…一個無形的精神領域。賞園旨在體味跨越花草、樹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悅,即感受瞬間的永恒。有些園林已不復存在,然而,即使它們已成廢墟,或已被人遺忘,它們依舊能在支離破碎的文字中獲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創造空靈的境界。
內容簡介
園林不僅僅是一個有形的物質空間,還是…一個無形的精神領域。賞園旨在體味跨越花草、樹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悅,即感受瞬間的永恒。
有些園林已不復存在,然而,即使它們已成廢墟,或已被人遺忘,它們依舊能在支離破碎的文字中獲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創造空靈的境界。在本書中,我將通過從園林曆史中學到的東西來解釋已經成為曆史的園林。
鳴鶴園當初隻是清朝眾多皇傢園林中的一個,然而,這裏充盈的曆史使它變成一種象徵,昭示著一個永恒的難題:在經曆創傷的歲月裏人們該如何對待藝術?……園林的毀滅敵不過人們的想象,從久遠的過去傳來的聲音仍然在談論我們今天的窘境。
作者簡介
舒衡哲(Vera Schwarcz)生於羅馬尼亞,猶太人,現任美國衛斯廉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1979-1980年曾作為首批美國留學生在北京大學中文係學習。著有《中國啓濛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産》(1990)、《張申府訪談錄》(1992)、《在斷裂的時間之河架橋:論中國人和猶太人的文化記憶》(Bridge Across Broken Time:Chinese and Jewish Cultural Memory,1998)、《漫漫迴傢路:一部中國日誌》(Long Road Home:A China Journal,1984),以及詩集《一勺光》(A Scoop of Light,2000)等。
內頁插圖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導言 語言與時光造就的園林
第一章 鶴鳴園與清朝親王們
第二章 戰爭的蹂躪
第三章 意識,在幽暗的地下
第四章 六七十年代的“鳴鶴園”
第五章 在博物館中重現空靈
結語 曆史的分層延續體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鶴鳴園與清朝親王們
一個可以沉思的地方
心中平靜如一壺清水……
——溫戴爾·貝瑞(Wendell Berry)
《隨想》(The Thought ofSomething Else)
並非隻有儒傢學者或者清朝王爺纔能認識到一個可以沉思的地方的價值。美國南部當代詩人溫戴爾·貝瑞把園林比作一壺清水。沒有比園林更樸素、更天然、更難覓、更不易設計的地方瞭。一個設計上佳的園林能夠淨化人的心靈。當一個人凝視中國人稱之為園林之“骨”的岩石、樹木、流水、花草時,他就更能明白自我的構成。如果足夠幸運,他還能在園林中重塑心靈。
這種心靈的重塑正是綿愉和奕赧這類人的目標和特權,在那個年代心靈的平靜已很難達到,也很難維持,因此這些園林在他們的人生中更顯珍貴。爆發的衝突越激烈,他們就越嚮往一個可以讓思緒如一壺清水的地方。在喜仁龍(Oswald Siren)於二戰後拍攝的有關中國園林的照片中,可以瞥見這種在喧囂中尋求寜靜的渴望。喜仁龍的著作《中國園林))(The Gardens ofChina)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首次印刷齣版。他的相機捕捉到瞭那些政治暴亂摧毀瞭的、人們曾經沉思的地方。在戰爭與革命中,這些黑白照片錶現瞭園林本身的衰亡以及滋養園林之美的那些不朽理想的消逝。
前言/序言
本書的中文版得以齣版,其間涉及許多非比尋常的環節。首先,30年來我與北大的接觸以及我與北大人建立的友誼使我對北大懷有深厚的感情。1979年2月23日,我作為第一批美國交流學者來到北京,從此有幸把北大作為自己的母校。對我來說,北大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母校”,而且是學術研究的動力和新鮮知識的源泉。如果我對海澱的這個角落沒有産生濃濃的喜愛之情,這本書也就不可能誕生。
賽剋勒博物館與北京大學之間的聯係以及最近賽剋勒基金會與北京大學齣版社之間的聯係,成為第二個直接促成本書齣版的環節。1993年10月,我第一次參觀北大的亞瑟·M.賽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時,對將把我與這個博物館的創建者聯係起來的意義深遠的紐帶還一無所知。雖然亞瑟·賽剋勒博士(Dr.Arthuur Sackler)已經去世,但通過其遺孀吉爾·賽剋勒(Jill Sackler)的不懈努力,賽剋勒博物館仍舊在我的母校內建立起來,從而使我可以著手做這項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齣版。我希望這可以為賽剋勒在中國留下的遺産增添榮耀。
鳴鶴園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