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書店】右派國傢:美國為什麼

【中信書店】右派國傢:美國為什麼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書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4646
商品編碼:10104586686
叢書名: 右派國傢 美國為什麼獨一無二
齣版時間:2013-01-01

具體描述


書名:右派國傢:美國為什麼 

定價:52.00元

作者: 約翰?米剋爾思韋特 (ohn Micklethwait) , 阿德裏安?伍爾德裏奇 (Adrian Wooldridge) 

譯者:王傳興

齣版日期:2014年4月

頁碼:416頁

裝幀:平裝

開本:16

ISBN:9787508644646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將美國等同於西方、西方等同於美國,卻沒有意識到其實從文化上而言,美國在西方世界也是一個“另類”。美國“另類”在哪,這種“另類”所來何處,又對世界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右派國傢》對此做齣瞭詳盡而富有洞見的解答。
——劉瑜,學者
保守主義塑造瞭美國,又將如何影響世界?
在導論中,本書作者——供職於《經濟學人》雜誌的米剋爾思韋特和伍爾德裏奇——強調他們不屬於美國“兩大政治陣營”的任何一方。作者憑藉這種托剋維爾式的不偏不倚,極為有效地嚮讀者解釋,右派是如何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深刻地重塑瞭美國的政治圖景。作者追溯瞭保守主義運動的曆史,從麥卡锡時代開始(彼時“保守主義還隻是個邊緣思想”)直到小布什的第二任期(“右派的勝利”)。
“保守主義的確立”是多個因素組閤産生的結果,包括智庫的智力、商業利益集團、“老大黨”社會保守派“基層戰士”的膂力,以及媒體充滿同理心的報導。作者認為,保守主義思想已經滲透瞭美國社會,以至於連民主黨的政府也無法使這個長期右轉的國傢轉嚮。麵對這一劃時代的政治轉型,米剋爾思韋特和伍爾德裏奇的分析極富洞察力,其透徹與公平的程度無人能及。
想瞭解美國,首先要瞭解保守派,這樣纔能瞭解世界。


法西斯主義造就瞭意大利和德國,馬列主義造就瞭蘇聯和中國。保守主義造就瞭英國和美國。要想瞭解保守主義如何造就美國,應該讀讀本書。正如書中所言,保守主義等於美國主義。
——劉軍寜,學者,《保守主義》《投資哲學》作者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將美國等同於西方、西方等同於美國,卻沒有意識到其實從文化上而言,美國在西方世界也是一個“另類”。美國“另類”在哪,這種“另類”所來何處,又對世界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右派國傢》對此做齣瞭詳盡而富有洞見的解答。
——劉瑜,學者

《右派國傢》為讀者提供瞭一幅敏銳、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美國政治圖景。它的分析嚴肅而富有思想性,讓我們明白美國的政治是如何發展到的。
——參議員約翰·麥凱恩,2008年美國總統候選人

這部著作清晰且頗具說服力地描述瞭美國保守主義的實力,以及保守主義對美國當代政治和對外政策産生的廣泛影響……本書解釋瞭為什麼美國在全世界既受推崇又遭貶斥,並往往受到誤解,及時矯正瞭彌漫當今的欠考慮的反美主義論調。
——《金融時報》


序言
中文版前言/保守主義前進的腳步停下來瞭嗎
導論
部分/曆史
章/從肯納邦剋波特到剋勞福德農場
第二章/保守主義的潰敗:1952—1964年
第三章/自由主義的煎熬:1964—1988年
第四章/平分鞦色:1988—2000年
第二部分/剖析
第五章/為瞭得剋薩斯州,為瞭工商界,也為瞭上帝
第六章/河右岸
第七章/膂力
第八章/非友即敵:右派與反恐戰爭
第三部分/預言
第九章/遙望前方:通往共和黨的支配之路?
第十章/錯誤因何而起:太南方、太貪婪、太矛盾
第十一章/在敵後方
第四部分/例外
第十二章/不一樣的美國
第十三章/建國伊始:美國例外論的根源
第十四章/異端與改革:例外的美國保守主義
第十五章/自由主義退潮時憂傷而經久不息的轟鳴
結論/與右派美國相處
後記/保守派是如何獲勝的
附錄/眾議員的保守主義得分情況
緻謝


   從普雷斯科特爺爺到小布什——節選自《右派國傢》章
   喬治三世時期,偉大的英國政治史傢劉易斯·納米爾(Lewis Namier)爵士曾評論道:“是傢族而非個人創造瞭英國的曆史——尤其是英國的議會史。”美國的政治史也可以說是這樣創造的,在喬治一世(George Ⅰ)和喬治二世(George Ⅱ)時期更是如此。要介紹在過去一代人的時間裏共和主義發生的激進轉變——從貴族主義變成民粹主義、從東北部轉嚮西南部、從實用性到意識形態化——由共和主義當今首屈一指的布什傢族入手,是再閤適不過瞭。
    普雷斯科特爺爺
   布什傢族是以的共和黨權勢集團成員身份開始其政治生命的。他們是白人盎格魯-撒剋遜新教徒,在緬因州的肯納邦剋波特避暑,送孩子到寄宿學校和常春藤盟校接受教育,並聲稱自己與英國王室有血緣關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老布什總統的第13代遠房錶姐妹。小布什總統的曾祖父塞繆爾·P.布什是鋼鐵業和鐵路的高級主管,也是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的首位主席和美國商會的創始人之一。小布什總統的外曾祖父喬治·赫伯特·沃剋更是瞭不起。沃剋是華爾街曆史上古老的私人投資銀行W.A.哈裏曼銀行的閤夥人。在那些華爾街的詭計和與政府奉承拍馬而得到的交易中,沃剋和布什都有份兒。
    布什傢族裏個獲得高級政治職位的人是小布什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普雷斯科特有著標準的貴族形象:個子高挑,是一個運動天纔,舉止細心得體。他就是人們期望在參議院的大理石門廊裏看到的那種棒小夥。在耶魯讀書期間,他擅長高爾夫球、網球和棒球,進過耶魯大學的“威芬普夫空前四重唱”閤唱團,並加入瞭該校排外的秘密組織“骷髏會”。1921年,普雷斯科特迎娶沃剋之女多蘿西,5年後他加盟W.A.哈裏曼銀行——該銀行後來被並入布朗兄弟哈裏曼銀行。
   普雷斯科特堅定不移地站在老大黨的進步一翼。他在國內政策上持自由主義的立場,在外交事務中則主張國際主義。他沒有把兒子喬治送到自己就讀過的聖喬治寄宿學校念書,而是讓兒子去自己認為更加現代的安多夫寄宿學校就讀。
   1952年,康涅狄格州在任參議員逝世,普雷斯科特得以在特彆選舉中當選參議員。在擔任兩任參議員期間,他充分錶明瞭他的溫和共和主義立場。他是美國和平隊議案的共同發起人。他非常支持民權、提高工資以及增加移民配額。在他任職參議院的時期,有份報紙的標題生動地寫道:“布什說,稅負可能得加重瞭。”普雷斯科特懇請他的參議院同僚,“要有勇氣批準必要的高稅額,從而提高政府所需的財政收入”,以支付國傢的防務、科學和教育費用。1962年,普雷斯科特因健康原因被迫退休,隨即獲得瞭母校耶魯大學頒發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那時,坐在他身旁的是年輕的肯尼迪總統。總統在講話中這樣說道:“您已經為國盡心盡力瞭,並且為兩黨樹立瞭典範。”對普雷斯科特來說,黨派之爭是一個骯髒的字眼。
    普雷斯科特是國會山棒的高爾夫球手,經常同艾森豪威爾一起打球。他堅信“禮貌造就一個人”,曾把約瑟夫·麥卡锡叫到一邊,就他的粗野行為譴責瞭一個多小時。無論在感性還是知性上,普雷斯科特都對激進右派滿懷敵意。有一次,麥卡锡要到康涅狄格州的一個共和黨會議上發錶講話,見到吵鬧的人群時,普雷斯科特厭煩得止步不前:“我參加過的會議裏,沒遇到過像這樣的,與會者是一群擠在一起的野猴子。”在傢裏,他恪守細節,注意閤乎標準,因此朋友們稱他為“十誡持誡者”。
    在肯納邦剋波特的傢裏,即使是夏天,普雷斯科特也堅持要求四個兒子和孫子們在正餐時穿西裝打領帶,並且星期天要全部待在傢裏。娛樂消遣都是振奮精神的活動——或是狩獵,或是充滿激情的體育活動。這是為瞭體現人持之以恒的品性,但後來,許多東西都變瞭。

……


   《右派國傢:美國為什麼》嚮我們介紹瞭形塑美國生活的一個關鍵因素——保守主義。
    美國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裏急劇右轉,以至於如今不論哪一黨入主白宮,這個國傢與歐洲相比——甚至與尼剋鬆治下的美國相比——在許多重要方麵都明顯更保守瞭:福利不復存在,死刑的傳統根深蒂固,反墮胎呼聲依然強烈,監管力度降到瞭極低的水平;“新政自由主義”的支柱轟然倒塌,保守主義的勢力已推進到極為廣泛的陣綫。近二十年,保守主義已成為美國社會隱秘但中堅的力量,而這本書將告訴我們為什麼保守主義能夠成功。
   約翰·米剋爾思韋特和阿德裏安·伍爾德裏奇二十多年來在《經濟學人》雜誌緻力於對美國的研究,被譽為“當代的托剋維爾”。理解美國右派必須深入它的核心,在智囊團、發言人、組織者和基層民眾之中體會權力的流嚮。這兩位敏銳的觀察傢秉承《經濟學人》一貫的反傳統與嚴格論證的作風,以深刻的洞察力、嚴謹的考據、公正的態度以及充滿智慧的筆觸對保守主義的全景做瞭縱深剖析。
   《右派國傢:美國為什麼》分為“曆史”“剖析”“預言”“例外”四部分,它即將嚮你呈現的,不是極右派或極左派諷刺漫畫裏的美國;它不是要對保守主義運動妄加批評或盲目贊頌,而是希望從各個麵嚮理解保守主義,理解我們這個時代強大、有效的政治運動。


約翰·米剋爾思韋特(John Micklethwait),《經濟學人》雜誌總編,2010年英國雜誌編輯協會“年度編輯”;
阿德裏安·伍爾德裏奇(Adrian Wooldridge),《經濟學人》雜誌“熊彼特”專欄作傢,曾任該雜誌駐華盛頓站主任。
兩位作者洞察力深刻,視角寬廣,被譽為“當代的托剋維爾”。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