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苏蕾尔·J.布林顿,[美] 伊丽莎白·克洛斯·特劳戈特 著,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 等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6-0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61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070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的两位作者全面考察了文献中介绍过的词汇化的各种概念,根据当代语法化的研究,她们提出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一个全新的统一模型。她们的方法是用英语历史中的各种个案研究来说明的,包括现在分词、多项动词、副词、话语标记以及来自其他印欧语言中的一些例子。作为首次对词汇化研究各种方法的综述,《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对于研究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演变的学生和学者来讲,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作者简介

  罗耀华,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同年留校工作至今。2007年6月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迄今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研究》、《汉语学习》、《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揣测类语气副词的认知研究”(在研)等。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以访问学者和交流学者身份,前往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hico分校学习工作一年。现为文学院语言学教研室主任。湖北省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目录

前言(2005年版)

第一章 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的理论背景

1.0 当前研究的目的

1.1 语法和语言演变的争论

1.1.1 语法和词库的途径:概述

1.1.2 语言演变的途径

1.1.3 小结

1.2 词库(lexicon)的概念

1.2.1 词库单位:整体论与成分论

1.2.2 词库范畴:词汇范畴与语法范畴的区别

1.2.3 离散范畴与斜坡度范畴

1.2.4 能产性的连续统

1.2.5 小结

1.3 词汇化

1.3.1 词汇化的共时视角

1.3.2 词汇化的历史视角

1.4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1.4.1 语法化的共时视角

1.4.2 语法化的历史视角

1.5 结论

第二章 词汇化:定义与观点

2.0 引言

2.1 构词法的普遍过程

2.1.1 复合

2.1.2 派生

2.1.3 类转(conversion)

2.1.4 略写(clipping)与省略(elIipsis)

2.1.5 截搭(blending)

2.1.6 逆构(back formation)

2.1.7 首字母缩略词(initialism)/缩略词(acronym)

2.1.8 借译词(loan translation)

2.1.9 新造词(coinage)或词根造词(root creation)

2.1.10 元语引用(metalinguistic citation)

2.1.11 总结

2.2 约定俗成规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2.3 溶合词汇化

2.3.1 语段>词位(syntagm>lexeme)

2.3.2 复杂词位>简单词位

2.3.3 去形态化和音变(plhonogenesis)

2.3.4 习语化(idiomaticization)和去理据性(demotivation)

2.4 自主性增强词汇化

2.5 结论

第三章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联视点

3.0 引言

3.1 某些或视为词汇化或视为语法化的溶合与聚结的例子

3.2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类似处

3.2.1 单向性

3.2.2 单向性情况下的“更新”(renewal)和复活”(revival)

3.3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差异处

3.3.1 词汇化作为去语法化的一种类型

3.3.2 区别于去语法化的词汇化

3.4 派生情形

3.5 结论

第四章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整合途径

4.0 引言

4.1 基本假设”

4.2 定义的重新审视

4.2.1 词汇化

4.2.2 语法化

4.2.3 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4.3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颠倒”(reversals)

4.3.1 去词汇化(delexicalization)/反词汇化(antilexicalization)

4.3.2 去语法化(degrammaticalization)/反语法化(antigrammaticalization)

4.4 词汇化与语法化之间的平行度(degree of parellelism)

4.4.1 较强平行关系(parellels)“

4.4.2 最小平行关系

4.5 结论

第五章 个案研究

5.0 引言

5.1 现在分词

5.1.1 古英语中的现在分词和进行时的出现

5.1.2 现在分词形容词的发展

5.1.3 现在分词介词和连词的发展

5.1.4 现在分词程度副词的发展

5.1.5 小结

5.2 多项动词

5.2.1 短语动词

5.2.2 前置动词(preposmonal verbs)

5.2.3 不可分离的前缀

5.3 复合谓词

5.4 “-ly”构成的副词

5.5 话语标记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问题

6.0 引言

6.1 概要

6.2 研究问题

6.2.1 可能的和不可能的演变

6.2.2 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过渡

6.2.3 类型学的转换

6.2.4 话语类型

6.2.5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

附录

图形列表

表格列表

缩写列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词语和形式索引

术语翻译说明

后记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正在看,很不错。。。

评分

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可以先看一下这几篇文章。

评分

以前买了原版的,看的好慢啊,终于有翻译本了,谢谢译者!

评分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 《庄子》(5张)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如今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炼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的文章结构,比较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3重要贡献编辑文学贡献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 庄子-逍遥游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哲学贡献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 庄子半身像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 庄子画像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

评分

本书由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柴延艳四人合译。

评分

商品不错,比较满意。

评分

正在看,很不错。。。

评分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的两位作者全面考察了文献中介绍过的词汇化的各种概念,根据当代语法化的研究,她们提出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一个全新的统一模型。她们的方法是用英语历史中的各种个案研究来说明的,包括现在分词、多项动词、副词、话语标记以及来自其他印欧语言中的一些例子。作为首次对词汇化研究各种方法的综述,《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对于研究历史语言学和语言演变的学生和学者来讲,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作者简介

评分

(3)《词汇化与语法化》,刘红妮,《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国外语言学译从·经典教材:词汇化与语言演变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